年關將近,少不了大吃一頓山珍海味。但是在看過這篇文章之後,蟻粉可能會“蝦”一跳,在吃團圓飯時,對著盤中蝦又愛又下不了口。
馬來西亞《星報》日前指出,美國聯邦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在馬國出口到美國的蝦只樣本中發現違禁抗生素殘留物,把11家馬國的蝦出口商統統拉進了紅名單(red list)。
違禁抗生素如硝基呋喃(nitrofurans)和氯黴素(chloramphenicol)的殘留物進入人體後,有致癌的作用。
氯黴素則會導致罕見和嚴重的骨髓衰竭副作用,也會發生骨髓無法産生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
不過蟻粉們不用擔心,本地每年從馬國進口的9100公噸鮮蝦和冷凍蝦,全都經過新加坡食品安全局的嚴格驗證把關,不含硝基呋喃和氯黴素等成分,可安心食用。
漁業局先發制人撇清關系
對于馬國蝦有毒這件事,馬國漁業局很快就發出回應,懷疑是蝦是在運往美國的途中,出現轉船運輸(transshipment),與其他進口到美國的蝦類一並轉運時,才出現這樣的局面。
說白了,就是強調這並非馬國蝦只本身出現“健康問題”,一切與馬國漁業局無關。
漁業局強調,當局對已注冊的養殖業者展開實施符合標准作業程序的監管行動,只要有養殖業者使用違禁抗生素便會馬上采取行動對付。(甩鍋手法快而准)
漁業局也稱,當局從去年開始就嚴格執行條例,所有出口商都必須登記于漁業局之下,並且一定會遭到一年至少兩次的上門“家訪”。
此外,他們也會爲合格的養殖品和漁産頒發“出生證明”,避免轉船運輸時無法查明來源地。
馬國農業與農基部:那都是過去的事!
漁業局極力撇清養殖場的蝦被餵違禁抗生素之後,馬國農業與農基部副部長沈志勤也不慌不忙的“辟謠”。
他堅信,馬國出口的蝦類身上是絕對沒有違禁抗生素的殘留物,這次美國當局“拉紅”了馬國的蝦只是擺了個“烏龍”。相信是自家出口的蝦類“被參與”了轉船活動,船上多了他國的蝦,運輸時因爲在馬來西亞中轉,被誤認爲是“馬國蝦”。
(你信嗎?中轉蝦的“身份證”真有那麽容易被混淆?)
反正無論是漁業局或是農業與農基部,都給出了非常一致的官方答複:我們的蝦是絕對沒問題的!有問題的話,就是別國的蝦!
紅螞蟻覺得,現在最大的懸念就是:中轉蝦究竟是來自哪一國?馬國當局至今並沒有揭曉謎底。
沈志勤也補充道,漁業局的生物安全組定期會采集蝦的樣本,以檢查蝦內所含的抗生素成分、重金屬、激素和染料成分等。一旦查出蝦的品質不合格,樣品中檢測出違禁抗生素,業者將受到懲罰。那種蝦也不能出口到任何國家。
自2019年初,漁業部在授予原産地證書(COO)時都會嚴格把關。漁業部若不簽發有關證書,衛生部也不會通過所需的衛生證明。
不過,從2009年至2018年,美國當局在抽查來自馬國的蝦批運樣品時,供檢獲56個批運樣品含有硝基呋喃,28個蝦出口商被“關進小紅屋”,其中有19個來自槟城。
在2018年,當局也從11個蝦出口商的18個批運樣品中檢測到氯黴素,其中8個出口商源自槟城。
但是2019年並未再出現蝦只體內含有違禁抗生素殘留物而被查禁的事件。
還是自然的最好
商家普遍都比較喜歡購買被放養的野生鮮蝦,畢竟被養殖的蝦有著含有抗生素殘留物的風險。顧客一眼就能從外觀上辨出野生與養殖蝦的不同,相比之下他們更喜歡肉質鮮嫩的野生蝦,野生蝦也賣得更好。
《海峽時報》訪問到的一名吃蝦愛好者表示,野生蝦一般上大小各異,顔色呈粉色或較淡,養殖蝦則是體積相同,通常蝦肉呈深灰色。
10年前就不用抗生素
蝦養殖場的業者是在約10年前爲蝦注入抗硝基呋喃和氯黴素,那是因爲當時的蝦苗在短短30天內就會死亡,而一般的養殖蝦要需要70至100天左右才會完全長成。
罕見的“早死症”讓當時的蝦養殖業者苦不堪言,嘗試了許多不同的方式都無果,只好選擇注射抗生素的下下之策。
如今,業者已不再使用抗生素療法,而是轉向使用益生菌和其他更好的療法,不會爲消費者的身體帶來傷害。沈志勤也在參觀蝦養殖場時發現,其中一家的業者采用較爲天然的酵素來處理池塘的水,讓蝦健康成長。
除了蝦之外,其他海産養殖類的出口産品並沒有被美國聯邦食品與藥物管理局查禁。據了解,當時被檢驗出涉及擁有違禁抗生素的公司也已經停止停止運作了。
不過據《星報》和《海峽時報》報道,其實馬國市面上售賣的兩類蝦(虎蝦和太平洋白腳蝦)很可能依然含有硝基呋喃和氯黴素。由于這些蝦很容易在巴刹就能買到,馬國民衆也許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吃掉了許許多多含有違禁抗生素的蝦。
兜兜轉轉一圈,還是弄不清楚來自馬國的蝦類在美國被查禁的事件中,究竟是蝦除了問題還是人出了問題。幸好紅螞蟻對蝦過敏,應該不會間接吃到“致癌物”。
不過接下來幾周,相信喜歡吃蝦的蟻粉估計在大快朵頤之前,都會在腦海裏與自己的另一把“謹慎”的聲音,進行一番較量與掙紮吧。吃,還是不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