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加坡來說,撈魚生都是個好東西。
無論你是做美食的、做生意的、宣揚文化的,還是治理國家的,說起撈魚生,都會有些好話可說。
首先,自從撈魚生變成過年必備的活動,人們在大小場合聚在一起時,達官貴人或市井小民,都能放下拘謹huat 啊!huat 啊!個不停,很有撈世界衆樂樂之感,也讓人找回一些過年的感覺,而那聲聲福建話更帶回幾分古早味。
當多數新加坡人還住甘榜的時候,撐起“年味”的是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四十多年前燃放禁令頒布後,人們過年過得沒什麽感覺,而當局在新加坡河畔和牛車水經營的賀年活動,也只喚回些許舊日年味。
不料,當人們還在捉摸如何熱鬧過年,撈魚生漸漸旳在民間流行起來。從餐館、咖啡店進入尋常百姓家,後來連總統府舉行的新春晚宴,領導人也和民衆一起撈,一起發個不亦樂乎。
做生意的人早已嗅到商機,競相推陳出新,端出了各種名堂七彩缤紛的魚生,連年輕一代也覺得好玩好吃。有了商業的推動、創意的發揮,以及男女老少的認同,撈魚生這個活動就紮了根,變成獅城春節一道風景。
年輕人過年,喜愛的東西不多,不愛的倒是不少,而向長輩拜年最不好玩,拿過了紅包,就得接受審問,人生各種得失都得交代一番。
相比之下,西方節日不但輕松好玩,還有個優勢:在我們的社會,慶祝洋人節日是天經地義,不慶祝就顯得有點古怪落伍。
華族節日就沒有這種優勢,擁護傳統者是逆流而上,不求偉大複興,只求不會消失贻盡。
撈魚生的流行,雖然帶不動春節的全面複興,但因爲廣爲人所愛,一種新的“年味”被營造了出來。這有如近年來熱鬧起來的中秋節。燈籠和月餅的款式花樣百出,爲大人小孩帶來情趣,這個節日也變得更可親可愛。
撈魚生廣受群衆喜歡,商家嗅到商機,爲政者也用它來“凝聚人心”。民間新春活動常見官民一起撈,一片喜氣洋洋,拉近彼此的距離。
撈魚生還有個政治角度可玩。近年來領導人熱愛強調本地華族的獨特性,說有別于中國和其他華人世界,這樣的說法是爲了凸顯國家認同感。
撈魚生源自中國南部,但半個世紀前經本地四位名廚改良、創新,打造出一道自成一格的新加坡美食;不僅食材配料別具一格,還自創一套邊撈邊說的吉利話,以及撈起時應有的姿勢和動作。
這道菜因此變得“政治正確”,而且已經聲名遠播,外地中文媒體常有介紹,有些還撰文列出新加坡撈魚生須知。(這裏必須說明:本文說的是新加坡式撈魚生,馬來西亞式的當然更爲精彩。特此強調,以免長堤對岸讀者誤會。)
總的來說,撈魚生不但能夠撈個好彩頭,還能夠爲商家,爲文化,爲政治服務。神乎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