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鼓勵只生病的人戴口罩,健康者不必戴,到李顯龍總理在疫情警戒級別從黃色提高到橙色,發表視頻講話裏提到一旦疫情進一步惡化,將把醫療資源集中在治理重病患者,建議只有輕微症狀者到診所看病,居家護理,政府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舉措,不斷遭到網上輿論的批評和揶揄。
一些批評只是意見不同,比如健康的人是否應該戴口罩,見仁見智。
就事論事而言,從防疫的角度說,無論有病沒病,人人戴口罩應當是最佳的做法。但是因爲市面上口罩缺貨,政府盡管一再強調口罩儲備充足,卻跟不少人所經曆的現實情況不符,難免引發怨言和質疑。
我猜想一開始口罩供應應該是正常的,但是在湖北疫情惡化並散播全中國後,在本地的中國人大量采購送回家鄉應急,可能是導致口罩斷貨的原因。
這一斷貨現象引發部分人恐慌,可是政府的口罩儲備必須考慮醫療系統的需要,一旦本地疫情惡化,首先要保障一線醫療人員的口罩供應。因此才會有一罩難求的現象。
政府應對疫情的一大考慮,是社會人心的安定。
所以一方面強調健康者不必戴口罩,另一方面限量分發每戶4個口罩讓民衆不至于恐慌,只能是在不同取舍之間的權衡做法。因爲如果像台灣那樣,鼓勵所有人戴口罩,但是市面供應又不足,必然引發更大的恐慌和民怨。
所以,批評政府沒有預見到口罩供應會短缺,事後又爲了避免恐慌,勸導健康者不必戴口罩的做法有欠周到,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但是,一些批評卻讓人感覺居心不良,例如針對李總理談話的批評,結論竟然是新加坡政府已經放棄了防疫,要新加坡人自求多福,還說新加坡爲了確保社會生活正常,對疫情的威脅掉以輕心,還照常舉辦萬人宴,可能會變成了另一個武漢。
新加坡政府對于確保人心穩定的堅持,在應對疫情上的關鍵作用,我認爲是正確的判斷。
社會心理學已經證實,恐慌是最容易傳染的,而且一發生就一發不可收拾。原本不是問題的,在恐慌之後就成爲問題。
比如市民如果繼續搶購和囤積食物和生活必需品,最終必然導致市面出現短缺現象。可是如果大家根據正常需要采購,供需完全不成問題。
在疫情升級到橙色以前,鼓勵民衆不隨便戴口罩,照常生活,是確保社會秩序穩定的重要手段。
政府在橙色警戒後,已經宣布延後所有非必要集會,並且不再鼓勵健康者不戴口罩了,顯示應對措施都有針對性,而不是對疫情掉以輕心。
李總理關于勸請輕症民衆不去醫院求醫,一來是爲了集中醫療資源給最有需要者,二來醫院其實是病毒集中的最不安全之地,沒有必要其實應該避而遠之。
政府在應對疫情方面至今表現如何?當然沒有十全十美,也存在值得批判檢討之處。
可是一味地指責,卻沒有提出更好的替代方案,批評者除了逞口舌之快,到底想達到什麽目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