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螞蟻不久前與蟻粉分享了“線上花田”,讓蟻粉無需出門也可觀賞本地燦爛綻放的花朵,新加坡自然學會最近在面簿上發起了線上“阻斷期間觀鳥”活動(Circuit Breaker Birding),蟻粉又多了視覺享受。
自然學會每天都會在面簿上貼出可在新加坡找到的鳥類的照片,並且還以“測驗”的方式與愛鳥人士互動,讓他們可以在評論區相互交流知識。自然學會也借此順便分享這些鳥類的知識。
這個網上觀鳥活動可讓愛鳥人士不出門也可親近自然。讓愛鳥人士“解饞”,還能“遇見”志同道合的網友,爲宅家生活添加樂趣。
在阻斷期間,也許人流減少的緣故,鳥兒也多了起來。今天讓紅螞蟻擔任生態導遊,帶你們走進鳥類世界。
冠斑犀鳥(Oriental Pied Hornbill)
本地土生土長的冠斑犀鳥曾經一度絕種,幸好後來在1994年一對冠斑犀鳥夫婦重新回到烏敏島。後來再通過培育計劃,本地冠斑犀鳥的數量才漸漸增加。
冠斑犀鳥對于伴侶是忠心耿耿,能夠爲愛傾盡所有。在孵化期間,雌性冠斑犀鳥會在窩內“閉關”三個月,全程都依靠雄性冠斑犀鳥捕食再帶回給另一半與鳥寶寶。
值得一提的是,冠斑犀鳥在兩歲之後就能夠開始繁殖,一生都會對伴侶不離不棄,可謂是鳥屆數一數二的癡情種。
紅頸綠鸠(Pink-necked Green Pigeon)
就像孔雀一樣,雄性紅頸綠鸠的羽毛色彩繁多且鮮豔,而雌性紅頸綠鸠則是一身綠色。
有趣的是,育雛期,雌鳥和雄鳥身體都會分泌鴿乳(crop milk)以餵養雛鳥。
黑枕黃鹂(Black Naped Oriole)
想必看見黑枕黃鹂的照片,就能夠知道它的名字由來了吧?黑枕黃鹂主要在高大的樹上活動,很少會像麻雀或鴿子一樣在地面活動。
在繁殖期間,黑枕黃鹂會隱身在樹葉之中,發出鳴叫聲。他們也有獨特的“個人技”,可以隨意轉換叫聲,模仿其他鳥類的聲音。
在本地,黑枕黃鹂可算是鳥界明星,畢竟它可是出現在1976年至1984年的五百大鈔上,也登上過新加坡1991年“花園鳥類”系列郵票。
噪鵑(Asian Koel)
想必蟻粉一生當中,一定有曾經聽過這個叫聲吧!這把經常擾人清夢的叫聲,但是從未見過這把聲音背後的面孔。
今天就掀開這把聲音的主人的神秘面紗——噪鵑,果然名副其實,“鳥”如其名。
雌性噪鵑的羽毛則是持有獨特的花紋,而雄性噪鵑全身烏黑,乍看之下還真的會把它和烏鴉搞混了。不過噪鵑那雙獨特的紅色眼睛,比起烏鴉更讓人背脊一涼。
此處之外,噪鵑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喜歡將蛋下在其他鳥類的窩中,讓其他鳥類撫養自己的孩子長大。雖然知道這是噪鵑的習性之一,但紅螞蟻還是忍不住的要小聲吐槽一句:太不負責任了呀。
暗綠繡眼鳥(Swinhoe’s White Eye)
身型較爲小巧的暗綠繡眼鳥羽毛色彩和花紋都非常別致,尤其眼睛周圍的白色圈圈更是顯得突出。
暗綠繡眼鳥爲群居動物,通常可以看見一小群的它們在花開的樹上聚集。然而,暗綠鏽囚鳥雖然是本地“土著”,但是在1970年代因爲失去棲息地而一度瀕臨絕種。
黃腹花蜜鳥(Olive Backed Sunbird)
黃腹花蜜鳥的大小只有11.5厘米,雄鳥頭部至頸部有藍色羽毛,而雌鳥羽毛相對較爲樸素,全身羽毛主要以黃色和橄榄綠爲主。
黃腹花蜜鳥也曾經出現在1976年至1984年的20新元紙幣上。
白眉黃臀鹎(Yellow-vented Bulbul)
白眉黃臀鹎可以輕易的在自然公園等綠色地帶找到,它們對于棲息地比較不講究,除了森林之外,從海邊到城市都可以成爲他們的居住地。
紅螞蟻在這邊也和蟻粉科普一下,別看白眉黃臀鹎長得可愛,它們可是整個東南亞地區第二繁多的物種哦!
亞洲輝椋鳥(Asian Glossy Starling)
亞洲輝椋鳥爲群居性動物,並且完全適應于人類環境,喜歡成群的棲息在樹上,並且常在房子或較高的建築物上築建鳥窩繁殖。
巽他啄木鳥(Sunda Pygmy Woodpecker)
巽他啄木鳥是本地體積最小的啄木鳥。雌鳥與雄鳥的外形極其相似,差別僅在于雄鳥頭上有鮮豔的紅色羽毛。
巽他啄木鳥性格較爲獨立,除非是有了另一半,不然通常都是偏向于獨居生活。
紅螞蟻本來只對“毛小孩”情有獨鍾,而且覺得鳥類不怎麽討喜,但是在浏覽了這些介紹貼文後,馬上就對鳥類有所改觀了。
對認識不同鳥類感興趣的蟻粉,可以點擊這裏准時查收介紹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