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革命時講過一句話: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這句話當時人人傳頌,因爲中國人民的共識正是打倒腐朽頑愚的滿清朝廷,建立與世界接軌的新國家。2016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的大會上,也以這句話表達了敬意。
難就難在,百年前的中國與世界,潮流之所向,清晰可見。到了今時今日,太平洋的滔滔巨浪,兩強間的火花四射,卻讓不少人難以分辨呢。
【第二章】
戰雲繼續密布,覆蓋範圍越來越廣。
最近不僅是南中國海,美軍戰機和軍艦也在東海與日本和韓國舉行聯合演習。這還不算美國主催、兩年一度的環太平洋軍演。
今年因爲新冠疫情,規模縮小成十國、二十多艘軍艦,五千多軍人參與,那是美國宣示作爲太平洋守護者的場合,也是太平洋友軍集結的機會。
美日軍演除了出動最精銳的戰機、轟炸機、偵察機,還不斷測試近距離接近中國海域。美國不同軍機在中國東部海域南北巡航,最接近的距離只有幾十公裏。
中國在宣傳中表態要在台灣南北海域也跟進演習,不過實際上都沒有出到公海,只在內海進行火力展示。
美軍的優勢非解放軍能比。
軍事上不斷逼近,白宮有意求戰的姿態已是路人皆知,借某種程度的戰火刺激特朗普總統的選情。北京明白這點,所以盡管北戴河吵翻了天,也沒人敢主張跟美軍正面沖突。
美國前陣子宣布制裁中港高官的名單,正是爲了影響會議。但會議結果顯示,牢牢掌握軍權那人並沒有被撬動。會議最終的共識是三軟三硬:對美國軟、對西方軟、行動上要軟;對國內硬、對香港硬、宣傳上要硬。
中資背景的《南華早報》此前傳出消息,說軍方要求前線部隊在與美軍對峙時,“不開第一槍”。
結合以強硬著稱的外交部長王毅公開講話強調要與美國“避免對抗”和“拒絕脫鈎”的立場,北京態度上逆轉軟化是事實。顯然,直到幾個月前,中南海都還不相信美國真的會脫鈎到底。
既然認定這是獨裁與自由兩種體制的對決,決定一脫到底,白宮按劇本全方位進行。
國務卿蓬佩奧風塵仆仆到處串聯,訪問東歐四小國捷克、斯羅文尼亞、奧地利和波蘭時,多次引述捷克擺脫蘇聯後第一任總統哈維爾的話,感謝美國等西方國家對東歐自由民主的支持。
不過話鋒一轉,蓬佩奧慨歎道,蘇聯集團崩潰後,大家以爲世界從此沒有了極權,是一種誤判,
“我們當初爲極權政治所寫的墓志銘,寫得太早了。”
臨別捷克,蓬佩奧夫婦和當地高官訪問了布拉格附近著名的比爾森啤酒誕生地,一起在街頭舉杯,仿佛在預告勝利。
拉攏曾經飽受蘇聯鐵蹄戕害的東歐國家,是美國整體戰略的重要一環。
蓬佩奧傳達對華政策的改變,鞏固盟國共識,具體要求是禁止華爲和中國的電信公司等“不可信任”的供應商提供5G網絡,建立“幹淨網絡”,同時對中資加強審查。
北戴河之後,北京派出高官尋找媒人,說明急于向華盛頓高層取得聯系,避免事情惡化。距離美國總統大選也就兩個多月。
特朗普當總統不領一毛錢薪水,所爲何來?志在留名啊。
原本經濟等內政越來越好,卻被一場疫情打回原形,心中憤恨不言而喻。
按他鷹派幕僚的想法,要制造一些萬一民主黨的拜登勝選也無法扭轉的政績,讓美國與中華民國台灣關系正常化是一大選項。
其實蓬佩奧在尼遜圖書館的演講已透露了一點端倪。他說尼遜總統當年爲了與北京建交而將台灣“邊緣化”,台灣後來卻成爲一個蓬勃的民主政體,反倒是北京成了“科學怪人”。對于要將世界重新劃分正邪兩陣營的特朗普來說,這其實就隱含將台灣重新拉進華府外交圈主流的意味。
在中國東部沿海以強大武力壓制解放軍的同時,從華府宣布外交承認台灣,這對美國是一石多鳥之舉。
北京不敢與華盛頓斷交,也因爲是美國采取主動,北京沒理由也沒實力攻打美軍關照下的台灣,事情很快就塵埃落地。
與台灣建交後,美軍可以順理成章將台灣作爲停靠點,就近監視解放軍在西太平洋的舉動,那就是終極的壓力,確保美國被擠出這個區域的噩夢不會發生。更重要的是,特朗普團隊相信,這樣的好處,無論誰入主白宮,都不會去改變。
全世界媒體忙著追蹤中美新聞事件,好不熱鬧。上海的大學裏一個僻靜角落,兩個教授放下報紙,掏出煙來吞雲吐霧。
“侬買冰箱沒?阿拉又買了一支冰箱~~”
“啥?爲啥?阿拉記得侬冰箱買不久?”
“阿拉買這支更大──多存點糧老弟。”
“喔──媽勒,亂七八糟。這形勢到年底恐怕更糟。欸,侬估計老美會動手?”
“唏──大打不至于,小打或許不可免,就算不打,只要金融制裁,經濟脫鈎,不許咱們用美元搞外貿,也完了。侬看伊朗。”
“操!”把煙蒂扔在腳下踩了踩:“一夕回到四十年前!”
到處鬧洪災的消息在北京看來,結果就是糧食大減。努力從外國(包括美國)進口,是今年過冬唯一的辦法。
包圍圈形成,步步進逼,美國要什麽?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