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工部星期四(27日)發表聲明,回應媒體詢問,答說新加坡與印度簽署的全面經濟合作協議並沒有讓印度籍人士享有自動獲得就業准證,或是自動成爲公民或永久居民的條款。
新加坡跟任何國家或是地區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也是如此。
這項新印協議,也就是新加坡人比較熟悉的CECA。
根據當局的說法,並非我們所看到的來自印度的白領人才都是托CECA之福而進來的,有些是通過企業本身的內部調動。通過內部調動來我國工作的外籍人員來自許多國家,來自印度的僅占其中小部分。
說得簡單明了一點,所謂的CECA的文字裏並沒有“自動”這個字眼。外籍白領人士不會“自動”拿到就業准證,不會“自動”成爲永久居民或是公民,這一點說明很重要。
印象歸印象,事實歸事實。但是,有關CECA的爭議性不會就此結束,否則,當局沒有必要時不時回答公衆的類似問題。
上網一看,可以發現到,當局並非第一次作出這樣的解釋,貿工部長陳振聲去年11月也曾經向媒體作過類似的澄清。
盡管政府重複解釋,卻一直在數據上缺乏透明,既然網民和社會如此高度關注CECA,政府講來講去,卻沒有公開在CECA之下來我國工作的印度籍白領人士的數據,其中又有多少人在新加坡工作之後開始申請永久居民或是公民,多少人最終獲得批准?
此外,人力部剛宣布從下個月起,提高就業准證的薪金門檻,從3900元增至4500元,而金融業被“另眼相看”,從12月起,這個薪金門檻進一步調高至5000元。
其實,當局爲了表達照顧本地人公平競爭的決心,就業准證的薪金門檻調高今年已是第二次。過去,這項調高是每三年進行一次,每次調高300元。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證明政府過去雖然知道這個問題的敏感性,應對之策仍有不足之處,也許是因爲新加坡的經濟發展處于正常軌道,失業率低;更重要原因是,有些金融機構的管理層缺乏提拔本地人進入中高層領導的誠意。
申請就業准證門檻的調高,對確保高層領導職位的公平競爭沒有實際作用,因爲高管的薪金已是遠遠超過政府定下的門檻。通過內部調動而來的外籍人士,不是高管就是高薪人士。
本月初,人力部宣布,把47個雇主列入“涉嫌歧視本地人”的名單。另240家公司沒有遵守“公平競爭考量框架”下的規定,在本地媒體刊登招聘廣告,而是把外籍人選預設爲招聘對象。
這個現象顯示盡管有關問題受到社會大衆的關注,還是有雇主或是企業公司的高管基于種種原因,把外籍人員的利益建立在本地人的損失之上。
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不是因爲外籍人員比較“便宜”,而歧視本地人。所以,S准證和就業准證門檻的提高,可能還點不到問題的要害。
新一代領導人多次重申爲本地人保住飯碗和制造就業機會,是當務之急,那就請領導們在“新加坡人優先”這一點上,更有針對性的多用心思吧,目前的宣布還不夠叫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