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會最好看的,不外就是提問者將問題切到痛點上、回答問題的部長沉穩見招拆招。
國會複會第二天(9月1日),人力部長楊莉明在參與政府施政方針辯論時,開門見山談論冠病疫情暴發後,新加坡人一方面擔心無法保住工作,另一方面又苦惱外籍員工來搶飯碗的課題。
她也將過去兩周在本地引起熱議的“違反公平雇傭條例與規則的公司”,以及“提高薪金門檻來管控就業准證和特別准證”等課題,進行澄清。
楊莉明強調,政府接下來將集中檢討以下兩類企業:
第一類:新加坡核心正被弱化的企業(即:沒有聘請足夠新加坡員工的企業)
第二類:就業准證(Employment Pass, 簡稱EP)和特別准證(S Pass)集中在某個外籍人口來源國的企業
美其名是“檢討”,實際上人力部已經磨刀霍霍,准備向這些企業開刀,只是先禮後兵打聲招呼,希望對方能get到盡快改過自新。
過去五年就業准證與S准證大幅減少
楊莉明在演講時,先丟出一組數字來安撫大家,本地就業准證和S准證過去五年已大幅減少。
2014年至2019年 | 就業准證和S准證持有者平均每年增加少于9000人 |
本地專業人士、經理、執行員與技師(PMET)則每年增加3萬5000人 | |
2009年至2014年 | 就業准證和S准證持有者平均每年增3萬零400人 |
楊莉明指出,從上述數據可看出,過去5年,本地每聘請多一名持有就業准證或S准證的外籍員工,也同時有4名本地員工被招聘到PMET崗位上。
“過去5年,我國的永久居民人口一直很穩定,約爲50萬人左右。因此說本地PMET員工的增長是因爲永久居民增加了,這是錯誤的。”
冠病疫情暴發後,就業准證和S准證的人數出現大幅下跌。今年1月至7月,減少了2萬2000人。
楊莉明強調,如果一家企業在裁掉本地員工後,爲外籍員工申請就業准證和S准證,人力部一般是不會批准申請的,除非對方能給出極爲合理且讓當局信服的原因。她說:
“最讓新加坡人感到冒犯生氣的,就是他們明明資曆與條件符合要求,卻輸給了看上去不比他們資曆更強的外籍競爭對手。”
這也是爲何人力部一直盯緊並制裁那些歧視本地員工、違反公平雇傭條例與規則的企業。人力部今年至今已檢舉了90家在招聘過程中歧視新加坡人的企業。
新晉反對黨領袖畢丹星昨天在國會上建議人力部,直接公布違反公平雇傭條例與規則,沒有給予本地人公平獲聘及升遷機會的公司名單。
楊莉明今天雖然沒有直接提到畢丹星的建議,卻在演講時談到:
“如果我們選擇公開點名這些企業,將它們塑造成惡人、羞辱它們,反而可能讓這些努力擴大聘請本地人的企業感到受挫。這最終會帶來反效果,對我們不利。我們選擇通過監督然後主動找雇主來談,這麽做雖然動用大量資源,卻是一個更有效的方法來協助企業調整雇傭形式。”
楊莉明雖然沒有提供這些“冥頑不靈”的雇主的名字,卻介紹了幾家這類“做壞行情”的企業。
企業一
- 醫療保健跨國公司
- 26名國人上MyCareersFuture.gov.sg應證它們的職位
- 7名國人符合條件,卻沒有一人被選中去面試
- 兩名國人被視爲資曆過深
- 其他國人被排除在外,因爲他們沒有六西格碼認證,但是招聘廣告並沒有清楚說明需要這方面的認證
- 這家企業顯然沒有興趣聘請新加坡人
- 作爲懲罰,接下來12個月該企業不能申請新的就業准證或更新現有就業准證
- 若要繼續營業,該企業就必須聘請更多國人
企業二
- 某企業的客戶都是來自某個國家的高淨值人群,有特定的語言和文化需求
- 爲服務客戶,他們主要聘請某一國籍的員工
- 他們大可選擇不派駐新加坡,遷到香港等地也能照常運作
- 然而在公平與良好雇傭聯盟(TAFEP)的建議下,對方最終同意在非面向客戶的崗位上,可聘請新加坡員工
楊莉明說,人力部自2016年起,就揪出1200家有這類傾向的企業。在盯梢的過程中,人力部拒絕了3200個新的就業准證申請,當中有一部分是雇主知道被人力部盯上後自動撤銷的。這些雇主最終聘請了4800名新加坡PMET員工。
爲就業准證設定配額並非明智做法
網上有不少人建議爲就業准證設定配額來限制外籍員工搶飯碗。但楊莉明指出,這不是明智的做法。
“要爲就業准證設定配額,並不是不可考慮的做法,但卻是不甚明智的做法。在本地就業的外籍員工,以工作准證和S准證爲大多數。因此,人力部設定配額和外勞稅,控制企業公司能供聘請的外籍員工。
“憑就業准證來到本地工作的外國專業人士,人數相對少,而我們比較重視的是這些外國人的素質,例如,他們可能擁有特殊的技能,能夠幫助企業公司開拓新領域,日後也可把技能轉移給新加坡人。因此,政府通過調整薪金門檻來確保公司聘請到的是有才之士。”
“如果沒有這樣的靈活性,許多頂級投資和就業良機將流失到我們的競爭對手那裏去……正如幾位國會議員所指出的,外頭不乏虎視眈眈地想要吃掉我們午餐的競爭對手。”
爲何不增設就業准證者外勞稅
楊莉明解釋說,人力部之所以爲客工和女傭設置配額與外勞稅,是因爲這兩組外勞的數量龐大。但是就業准證持有者的人數不多,人力部設定高薪金門檻,主要在于管控素質而不是數量。
“將就業准證的薪金門檻提高,外籍員工就必須是‘過江猛龍’才能到新加坡工作,你可以將它設想爲跳高運動,標杆設得很高,就只有真正有能力有技術的人才跳得過去。另一方面,提高薪金門檻也可以將處在就業准證薪金低端的外籍員工往下壓至S准證,那個級別有配額限制。”
楊莉明在總結陳詞時,一度哽咽,淚水在眼眶裏打轉。
“無論這場暴風雨有多長,人力部都會與你同行。無論前路多艱難,我們都會幫助你回彈。我們的任務是幫助你們每一個人在風雨後變得更強韌,通過永不放棄希望、與本地雇主合作來公平對待你們,讓你們能看到辛勤勞動的成果。我們的工作仍未完成。我們已穩定踏出腳步,無論多大的挑戰,我們都會勇往直前,與你同行,爲你,也爲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