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螞蟻想問蟻粉兩道關于“出外用餐”的問題:
- 用餐前,你是一坐下就摘下口罩,還是乖乖等食物上桌後才脫掉口罩?
- 用餐後,你是馬上戴回口罩,還是等到離開餐桌時才戴上口罩?
相信每個人的回答都不一樣。
新加坡6月中旬進入解封第二階段後,苦等數月想出外用餐的公衆終于“重獲自由”,可以在各大餐飲場所內堂食。然而,禁止堂食的限制措施在松綁後,不少公衆目前仍搞不清楚,用餐前後,究竟何時須戴上口罩,才不會承擔被罰款的風險?
昨天(10月4日),《海峽時報星期刊》公布了一項非正式在線調查,收集約130名受訪者出外用餐時,何時會戴上口罩。
調查發現,受訪者的做法都各不相同。
1. 用餐前什麽時候脫下口罩?
- 開始進食或喝飲料前 —— 43%
- 飲料上桌後 —— 26%
- 食物上桌後 —— 17%
- 進入餐飲場所坐下後立即取下口罩 —— 12%
2. 用餐後什麽時候戴回口罩?
- 即使同伴還在用餐,自己用餐完畢就立即戴回 —— 43%
- 離開餐桌時 —— 34%
- 同桌所有人吃完後 —— 16%
- 碗盤收走後 —— 5%
整體而言,大部分受訪者支持出外用餐時仍戴口罩的規定,也理解政府的用意。
超過80%的受訪者認爲,人們應該在食物和飲料上桌後才可以摘下口罩。他們認爲戴口罩不僅可以保護同一餐桌上的人,還可以保護周遭的人,包括在旁邊桌子吃飯的食客和服務員。
雖然大部分受訪者支持戴口罩的規定,也有受訪者表示,當前的規定並不明確,如果因沒能及時戴上口罩而被罰300元,真的過于嚴苛。
有受訪者也提出疑問,吃完最後一口食物後,是否該給予“寬限期(grace period)”,讓用餐者有5到10分鍾的過渡時間才帶上口罩?
一名退休的區域總監依沙(Al M. Isa,58歲)在樟宜村小販中心受訪時表示,雖然原則上公衆應該在用餐後立即戴上口罩,但是一些人會選擇在飯後喝飲料。
“公衆喝飲料時,每喝一口都要將口罩摘下再戴上嗎?這是一個灰色地帶。執法人員應該根據個別情況靈活處理。”
餐飲業者:鑽漏洞的顧客讓我們很爲難
《海峽時報星期刊》也訪問了幾家餐飲業者,嘗試了解顧客是否遵守餐飲場所的安全管理措施。
不少餐飲業者感歎,盡管他們用最大的努力來執行戴口罩的防疫措施,很多時候仍面臨諸多挑戰。
在湯申路經營煮炒檔口的黃潔文(譯音)受訪時說,大多數顧客都會遵守規定,在食物或飲料上桌時才摘下口罩。他也沒有遇過在碗盤收走後依然拒絕戴回口罩的顧客。
但黃潔文直言不諱道:
“不是每個顧客都那麽聽話。”
有些顧客會在用餐後會繼續待在咖啡店,而他們通常會在杯中留一些酒或飲料,用此證明自己不戴上口罩是有合理原因的。
Praelum Wine Bistro的老板陸先生則透露,一些顧客會想方設法鑽漏洞,讓他很爲難。陸先生指出,一組原爲10人的顧客,分成兩組預訂席位,並要求桌子必須在“最靠近入口處”。
“這制造了很大的緊張,也讓只想生存下來的餐飲場所很爲難。”
無獨有偶,紅螞蟻今天也接獲爆料,有12名年輕人在某家餐館分開三桌相互交流。席間他們還喝酒隔桌玩紙牌遊戲,而且餐館負責人似乎並未制止。
網民:仍有一小撮“愛挑戰法律的人”
網民們也分享了關于堂食何時應該戴口罩的看法。
這位網民認爲,問題就出在一些愛挑戰法律的人士。有些人一坐下就脫下口罩,直至離開餐飲場所才戴上口罩,即使他們幾小時前就用完餐。
有網民建議,爲了安全起見,除了進食,在公共場所都應戴上口罩。戴口罩是爲了保護自己,不是因爲怕被罰款。
用餐後不戴口罩 可能面臨300元罰款
上周二(9月29日)永續發展與環境部發文告指出,共有32名用餐者因違反餐飲場所的安全管理措施,各被罰款300元,其中兩人是因爲用餐後沒有立即戴上口罩而被罰款。
永續發展與環境部發言人告訴《海峽時報星期刊》,除了吃東西、喝飲料或進行劇烈運動,無論在什麽地方都必須全程戴口罩。
“雖然我們知道用餐者傾向在用餐後繼續對話與互動,但公衆應該戴上口罩,以防止飛沫傳播。”
該發言人補充說,外出用餐的風險相當大,因爲人們沒戴口罩並長時間聚集在封閉的空間裏。
衛生部長顔金勇今天在國會也指出,如果大家全力配合防疫措施讓疫情受控,五人聚會人數限制或可解除。但是,聚餐時摘下口罩構成的風險較高,因此仍有顧慮。
“我們特別關注聚餐,因爲過程中會摘下口罩才能進食,與此同時我們也會聊天,其風險比起可以一直戴口罩的活動來得高。”
顔金勇也說,新加坡目前仍在橙色警戒級別,直到大家非常有信心全球冠病疫情已受到控制爲止。政府跨部門工作小組正在制定解封第三階段的細節,接下來的幾個星期將公布更多詳情,包括邁向第三階段的時程表,以及對目前群聚以及大型活動限制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