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政府推出各項就業鼓勵配套和援助措施下,本地求職者的前景依舊不明朗。
據《新報》報道,全國就業理事會在今年8月底通過“新心相連”就業與技能配套所創造11萬7500個就業、培訓與實習機會中,本地求職者僅成功填補了3萬3100個職位,占整體28.17%。
更讓紅螞蟻“捏了一把冷汗”的是:
提供給專業人士、經理、行政人員與技師(PMET)的4萬3750份職缺中,本地人只占15.2%,或6650個全職職位。
大量職缺待填補的冠病後時代,爲什麽仍有大部分本地人無法成功入職?
一些專家指出,主要的原因可能出現在職位匹配度上。
招聘過程中,勞資雙方除了彼此“看對眼”外,也要視求職者是否符合技能需求,不少本地求職者缺乏上述專業領域的相關技能。求職者與潛在雇主之間存在不同的職業期望(薪金、福利、工作要求等)也可能導致職位無法順利配對。
原因①:本地求職者缺乏相關技能
人力資源公司仁立國際(PeopleWorldwide Consulting)執行董事梁昌國表示,大部分本地員工在科技行業等專業領域裏缺乏相關技能。
不少剛被辭退的員工或新求職者無法立即進入科技行業,因爲“這種技能不可能從上一份工作攜帶過來”,所以他們“不太可能馬上投入工作,並立即高效和多産”。
梁昌國說:
“一般來說,信息技術(IT)職位有更高的門檻要求,而且不容易配對,因爲(科技)技能是這個職位的關鍵硬性要求。”
本地共享汽車服務供應者Tribecar則指出,公司有意聘請擁有科技技能的本地員工,但在招聘過程中面臨挑戰。
Tribecar共同創辦人李致富透露:
“如果面試者有相似的優勢,我們會傾向聘請新加坡人或永久居民。但幾乎每位科技專業的畢業生都希望進入面簿(Facebook)和亞馬遜(Amazon)等大企業工作。如果他們沒辦法進入這些公司,就會轉投資金充足的科技公司或政府部門。這導致99%的新加坡本地企業面臨科技人才短缺的問題。”
需要供養三名孩子的沈先生(49歲)上個月自願減薪50%後才得以成功入職。
沈先生目前在在一家規模較小的活動公司擔任銷售經理。入職新崗位前,他是一位活動和銷售總監,前東家在7月重組時將其裁退。
他在受訪時坦言:
“有工作收入總比失業好。”
原因②:職涯中期求職者會花上更多時間找工作
其實,能像沈先生如此當機立斷,自我減薪的求職者,畢竟屬于少數。
大部分職涯中期的求職者還是希望找到一份既符合薪資、又滿足工作需求的職業。
新躍社科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特斯拉博士(Walter Theseira)指出,年齡大、技能純熟、經驗豐富的員工,會花更多的時間尋找心儀的工作。
他說:
“許多被辭退的新加坡人的選擇是… …期望找到一份與上一份薪水差不多或更高的工作。”
人力部的一名發言人表示,處于職涯中期的求職者,在轉換職業跑道前,“很自然”會進行長時間且艱難的考慮,因爲他們可能需要“走出熟悉的舒適區”。
人力部:不要只考慮聘請完美的求職者
人力部9月1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新加坡第二季度(4月至6月)的裁員人數,比第一季度(1月至3月)增加了逾一倍,共有8130人。
這意味著本地失業率正不斷攀升。但與之相對的入職率卻不見起色,著實令人擔憂。
針對本地就業市場低迷、入職率持續走低的慘況,人力部積極鼓勵雇主不要只考慮聘請完美的求職者。
“我們需要的是積極進取的雇主,准備好爲本地求職者提供機會。這些求職者可能從一開始就不具備所有的工作技能,但可以提供他們培訓,而不是尋找那些馬上能夠‘即插即用(plug and play)’的求職者。”
早前人力部也進一步收緊公平考量框架(Fair Consideration Framework),以保障本地人免受企業歧視。
從10月1日起,企業在MyCareersFuture.sg求職配對網站上的招聘廣告,須刊登至少28天,才能申請聘用持就業准證(EP)或S准證(S Pass)的外籍員工。招聘過程中出現任何差別待遇的企業,不但申請外籍員工的准證將減少,還可能被控上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