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進入倒計時階段,大家是否都期盼著更美好的一年呢?
回首2020年,一場冠病疫情打亂了所有人的步伐,各行各業遭受嚴重沖擊,就業市場更是萎靡不振。隨著本地疫情趨緩,接種疫苗的計劃也已在望,經濟與就業市場或有望複蘇。
專家認爲,雖可憧憬更美好的2021年,但本地勞動力市場卻無法迅速回彈,仍須一些時日才可恢複往日光景。
人力部在本月中旬(17日)發布的第三季勞動市場報告顯示,新加坡居民就業人數在第三季逐步回彈,但未來仍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
截至今年9月,居民就業人數爲234萬人,與去年同比小幅萎縮0.4%。
據《海峽時報》報道,華僑銀行財政研究與戰略主管林秀心(Selena Ling)表示,除非出現治療冠病的萬靈藥,否則新加坡失業率可能要到2022年才能恢複到疫情前的水平。
“最大難題並不是當前的新挑戰,而是體現在中小型企業(SME),以及年長、低收入員工,甚至專業白領(PMET,專業人士、經理、執行員與技師)身上。他們可能發現市場變化的腳步正在加快且具有顛覆性,或須更多時間去適應和轉變。”
職總秘書長黃志明上周一(21日)在《海峽時報》舉辦的網絡研討會指出,本地和全球的公共衛生情況是決定經濟活動如何從低谷回升的關鍵因素。
黃志明說,全球疫情好轉前,一些領域可能會一直沉寂,例如航空航天工業、爲前者提供技術支持的工程業,以及酒店和旅遊業。
但醫療保健、生物科技,以及物流業的總體趨勢應該相當正面。
明年勞動市場前景仍有待觀察
千瘡百孔的經濟和就業市場須要時間慢慢愈合,無法一蹴而就。
新加坡民衆也不敢抱著太大期望。有人在網上表示:
“就業市場必須逐步恢複,以吸納過剩的勞動供應,尤其是那些來自大學、理工學院、職業教育機構的畢業生。我們不可能讓這些應屆畢業生長時間無法就業。”
爲了減緩經濟危機對就業市場的沖擊,政府自2月的財政預算案起,就相繼出台各種就業和培訓支持措施,以協助國人在疫情期間配對新工作或轉換職業跑道。
這些措施包括雇傭補貼計劃(Jobs Support Scheme)、招聘獎勵計劃(Jobs Growth Incentive),以及爲近18萬個求職者提供職缺、實習與培訓機會的“新心相連”就業與技能配套(SGUnited Jobs and Skills Package)等等。
隨著我國邁入疫情後時代,上述措施或于明年逐步結束,這對勞動市場有什麽影響,仍有待觀察。
2021年是個怎樣的年頭,實在難以預料,老百姓只希望最壞的日子已經過去,不必一直爲飯碗的問題憂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