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與香港這兩座城市因爲有太多相似性,而一再被人們同時提及,但現在看來,二者的區別似乎正在愈加明顯起來。
新近的變化則是,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近日公布的《2014年全球競爭力年度報告》中,香港排名第四,爲2005年以來首次跌出三甲。而新加坡則從之前的第五名躍居第三,取代曾在該位置的香港。
這番“雙城記”變化背後,其實是兩座城市在多個層面差別性的顯現,亦是不同市場的區別:目前香港更多面向內地市場,而新加坡則愈加國際化發展;香港服務業走強,而新加坡則更注重知識經濟……在6月1日召開的新加坡國際城市峰會上,與會者亦探討了這種有趣的差別,並試圖從中尋找借鑒和啓發。
實業與金融
新加坡顯然與香港擁有太多相似之處:東南亞同一時區、華人社會、購物天堂、都曾被英國殖民者統治過;區域面積小,資源有限,但卻是世界重要的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都是城市型經濟體,基本沒有農業,服務業發達,經濟發展迅速,跨國公司多;法制健全,政府廉潔高效,對進口商品實行低稅率;都面臨人口老齡化、低出生率的問題;都面臨著周邊新興城市的競爭,努力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
在一些經濟、社會指標的排名中,兩個城市均頻頻領先,排名難分伯仲。有趣的是,兩個城市的管理者,亦相互以對方爲鏡鑒。
但更多的,則是兩者之間的不同。就基本情況而言,香港區域面積和人口都大于新加坡,但香港多山而新加坡則更多平原。過去,香港的GDP總量始終在新加坡之上,但人均GDP卻經常不及新加坡。貿易方面,香港則多在新加坡之上。
最爲明顯的區別,則在于政治方面:香港回歸前後,雖具有極大自主權,但始終只是地區,而新加坡則是一個主權國家。亦因此,新加坡的發展戰略定位上,始終具有更多面向世界的內容,且能夠在實際實施中得到切實貫徹。
新加坡在1965年建國後,便開始大力發展制造業,此後實業經濟多次轉型,但制造業貢獻至今仍占比較大,約爲國內生産總值25%左右。而香港的制造業這一比例僅爲3%。這一差異可以說是曆史原因形成,但也與各自不同的戰略出發有關——作爲主權國家的新加坡,缺乏一個更高層面的“靠山”,因而將部分工業作爲其經濟的戰略安全重點。
但事實上,較大比重工業的存在,還能夠從很大程度上爲解決就業問題提供保障——新加坡早期曾爲發展工業而吸引移民,後期則強調高級別人才,此時的制造業崗位則成爲區別化就業的重要補充。
目前,新加坡的電子制造、石油化工、生物醫藥等産業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地位。而香港制造業在1998年後,開始大量向內地轉移,其經濟貢獻率變化較大。
而金融方面,目前香港的金融發達程度仍在新加坡之上,但有分析認爲,無論是金融業從業人員數量、存貸款額,還是股市規模及交易額,這一落差都有望進一步縮小,這與新加坡對金融業的做強有關。
市場與投資
事實上,從更爲宏觀的層面而言,新加坡將市場更多面向世界,而香港似乎在回歸後開始倚重內地市場——雖然內地被全世界認爲是最爲龐大和最有潛力的市場。這曾一度被認爲是香港進一步發展的優勢。
但有趣的是,根據商務部數據,過去的2013年,新加坡對華投資73.27億美元,同比增長12.06%,成爲中國最大的投資來源國。而新加坡官員透露,新加坡長期以來在中國累積投資已近550億元美元,超過23000個項目。其對華投資內容,則從過去的制造業和房地産,向服務業,例如金融、保險、會計、律師、高科技等方面轉變。
解析這一數據,有利于更爲細致地觀察新加坡在市場和投資方面的特點:新加坡以強力的財政資金著稱,其公積金制度蓄積了大量財力,除了早年用于大力發展基礎建設外,近年來開始大量走出國門,投資海外。
但新加坡的這種“國家投資”,並非像中國一樣以少量國家性質投資公司出現,也不僅僅以基金行使進行。《中國經營報》記者在新加坡采訪時即發現,其許多政府部門均擁有相應企業,這些企業憑借過去發展蓄積的科研力量走出國門,進行著更像是“知識投資”而非“資金投資”。比如我國的許多重大項目中,均有新加坡政府背景企業參與其中做規劃、設計、技術保障等工作。
這也涉及新加坡與香港更大的一種區別,即相比于香港強調“小政府,大市場”,新加坡則發展了多個大型“國家企業”,以其巨大體量幹預市場同時,更以此走向世界市場。兩者這種區別,曾被市場研究者形容爲:新加坡建了漁場,自己也養魚,並通過自己養的魚調解漁場,而香港只是維護著一個漁場。
這種區別發展到後期,新加坡更注重向知識型經濟邁進,于是,此前吸引世界人才和其積極開放迎來的世界市場,在知識型經濟下,實現了一種完全後工業化的轉型——這也是分析認爲新加坡將進一步超越香港的原因所在。
“香港有內地作靠山,我們只有自己。”在記者要求對兩者做出區別時,新加坡新聞部工作人員笑稱,差別確實很多,但兩座城市有很多可相互學習之處,且未來還遠,不必強調高下之分。
(文/郝成,文章來源于中國經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