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在新加坡國家博物館舉行的大英博物館珍藏展中,有兩幅唐朝年代繪制的敦煌普賢菩薩和廣目天王的絹畫、北宋時代的汝窯瓷器、明朝的外銷與禦用青花瓷、唐三彩等。從文物的立場而言,敦煌絹畫與北宋汝瓷反映了戰亂年代的特殊意義,朝代的盛衰跟人的行爲表現輕易挂鈎。
由于敦煌的絹畫年代久遠,色澤顯然褪淡了許多,對燈光特別敏感,展示一年就得收藏起來,保養10年才能見光。能夠在新加坡跟敦煌普賢菩薩結緣,也算是普世的幸福。
普賢菩薩是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象征理德、行德。絹畫中的普賢菩薩坐在蓮花座上,騎著六牙白象。
▲敦煌絹畫:普賢菩薩
六牙白象原爲菩薩所化,象征“願行廣大,功德圓滿”。六牙是佛法中的六度萬行,象征著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
白象有四如意足,又叫四神足,代表抵達解脫的境界,成就佛果所需要的四種力道:欲如意足(欲神足)、精進如意足(勤神足)、念如意足(心神足)、思惟如意足(觀神足)。
據《因果經》記載,釋迦牟尼從蔸率天宮降生于人間時,乘六牙白象,其母摩耶夫人晝寢,夢六牙白象來降腹中,遂生釋迦。
關于爲何唐朝的絹畫會成爲大英博物館的珍藏,事源1900至1915年間,英國探險兼考古學家史坦因(Aurel Stein)三次率領團隊前往中亞。1907年,大英博物館和印度的英殖民地政府聯合資助第二次遠征,在甘肅敦煌莫高窟的第17窟藏經洞內發現隱藏了近千年的數千幅漢傳佛教絹畫和手抄紙本。
史坦因以贊助維修寺廟爲由,跟掌管人王道士達成協議,取走卷軸和其他文物。
王道士是否真的不識貨?或許並非如此。王道士曾經一級級地禀告過地方官,甚至致函給慈禧。不過晚清政府腐敗,國運式微,對這些唐朝文物置之不理,才會流落海外。
來自北宋河南汝窯的圓盤是乾隆的珍藏,曾在1779年對這件器皿“點評”,盤底刻上皇帝的銘文。
汝窯燒制上釉後的瓷器爲淡青色,色澤像鴨蛋殼。圓盤可能是在1923年故宮大火時被燒過,因此一些部分呈粉紅色與褐色。大火後圓盤“莫名其妙”地流入民間,落在英國收藏家George Eumorfopoulos手中,最後由大英博物館通過公開籌款購得。
▲乾隆的珍藏:汝窯圓盤
▲圓盤底部有五個芝麻支釘和乾隆銘文:趙宋青窯建汝州,傳聞瑪瑙末爲油。而今景德無斯法,亦自出藍寶色淳。
汝窯生産時間很短,開窯20年就在宋金戰火中被毀了。由于燒造時間短暫,只有70多件珍品流傳下來。汝窯燒制的瓷器色澤獨特,深得帝王歡心,因此有“宋瓷之冠”的美譽。汝窯位居五大名窯之首,與同期的官窯(河南開封)、哥窯(浙江龍泉)、鈞窯(河南禹縣)、定窯(河北曲陽)合稱“宋代五大名窯”。
相比之下,外銷瓷走的不是“傳統”的淳樸典雅的路線,而是以花紋圖案取勝,有些還會以中式佛塔庭園,舞蹈造型等爲主題,手工精巧。
▲手工精巧的明朝外銷瓷
中國制造精美的禦用瓷器和迎合外賓口味的外銷瓷時,世界各地的陶藝制作還停留在陶器的階段,因此中國瓷器取代了絲綢,成爲中外貿易的珍品,出現了“Chinaware”這個獨特的中國古代文明結晶。
這些古代文物落入外國的博物館,反而獲得妥善保存,到底是文明的幸運還是文明的諷刺呢?
作者簡介
李國樑,特許船舶工程師,學生時期起就愛文字創作,寫散文和短篇小說。成年後,有更多時間思考、挖掘史料與進行社會研究,並通過新加坡國家博物館的義務中文導覽、博客等平台結交同好。博客名“從夜暮到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