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家博物館坐落于城市中心位置,以其濃厚的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成爲博物館中的佼佼者,這座建于1887年、具有濃厚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大樓,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博物館,同時也是新加坡規模最大的博物館。
圖源:世界知識畫報
博物館的變遷
新加坡曆史原來並不是國家博物院的展覽及研究重點,這和殖民地官員以動植物爲文化重點有很大關系。當年,首任英國駐紮官威廉·法奇爾(William Farquhar)到處收集本地的動植物標本,甚至叫人把這些動植物畫下來收藏,當時,慕名到博物院去的外國科學家絡繹不絕,博物館在自然科學收藏方面非常可觀。
圖源:馬蜂窩
在1972年以前,人們踏進國家博物院,擡頭便可看到猴子、鹿、犀牛、野熊、老虎、黑豹、大象、鳥類、魚類和蝴蝶等動物的骨骼或標本。當然還有本地水果、蔬菜和礦産等的展示,以及馬來人、爪哇人所使用的器物,如武器、錢幣、紙幣,以及他們的工作場所和巫術。在1993至2006年的大部分時間裏,人們稱它爲新加坡曆史博物館。在長達3年半的修複工程後,2006年12月新加坡國家博物館正式更名並開放。
前身
博物館大樓的前座可以追溯到1887年。它的特點是優雅的新帕拉迪安設計,一種歐洲風格的建築,其特征是高度對稱的立面,以及窗戶上方的木架。
圖源:新加坡國家博物館
館內收藏
博物館收藏了新加坡11件國寶,如新加坡古石,其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館內有6個永久性陳列館,主要展現14世紀以來新加坡的生活及風俗習慣的演變過程,特別是華人早期移民的生活。館內還有曆史館和4間生活文化館,生活文化館有四個主題,它們是傳統美食、時尚潮流、攝影技術與電影戲劇,從各個角度呈現今天新加坡民衆的生活。館內的畫廊突出了新加坡故事的新視角,創造性的重新定義了傳統的博物館體驗。
圖源:馬蜂窩
一樓的曆史館簡述了新加坡曆史,反映這座小島的發展和變遷——從700年前的獅子城、十九世紀的英國殖民地 、二戰期間的昭南島到今天繁榮安定的新加坡。一樓的曆史館有豐富的文物與史料,翻新後的曆史館也是新加坡國慶時慶祝建國金禧年活動的亮點項目之一。
二樓是生活館,通過一系列文物及人物故事,呈現新加坡不同曆史時期的生活面貌。館內有四個展廳:“摩登都會”“苦難昭南”“成長歲月”和“多元聲音”,從不同角度诠釋了不同階段的新加坡。展廳“摩登都會”始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被稱爲“十字路口”的新加坡,著重介紹這個殖民城市東西荟萃的社會風貌。展廳“苦難昭南”重現平民百姓如何憑著頑強毅力,度過日據時期的艱難生活。展廳“成長歲月”重構了一個爭取自治獨立的新加坡,以及生于斯、長于斯的一代人所懷有的時代理想與抱負。展廳“多元聲音”介紹七八十年代蓬勃發展的本地文化,體現新加坡人的身份認同感。
除此之外,生態館的玻璃圓樓是新加坡國家博物館最美的地方,這裏以《森林的故事》和《新加坡·老樹》爲題,制作成動植物影像館。《森林的故事》從博物館珍藏的威廉·法誇爾的《自然圖集》中獲取靈感,將其69幅畫作化成長達170米、栩栩如生的動態影像。
圖源:新加坡國家博物館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是新加坡的文化和建築地標,常年舉辦創新活動和活動。盡管新加坡國家博物館主要以文字和圖片爲主,僅有少量文物展示,但令人驚歎的是它的聲光效果做得精細唯美,每個小區域、每個章節都播放著與情境相符的音頻,令遊客有身臨其境的奇妙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