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月28日),新加坡開埠200周年紀念活動在亞洲文明博物館舉行,由李顯龍總理親自主持。
而且今天的某歌,很不一樣哦,新加坡各個地標,配上“200”字眼。
200年前的今天,一個叫萊佛士的年輕人踏上了新加坡這個小島,若沒有他這曆史性的一小步,或許就沒有如今輝煌的新加坡。
不過,這個故事得從文藝複興說起……
一切得從文藝複興說起
在經曆了14世紀可怕的黑死病之後,歐洲在15世紀開始複興。活字印刷術讓知識傳播更爲便利;16世紀,文化複興帶來天文、地理等領域的發展;18世紀,歐洲人又發明了蒸汽機,帶動了工業革命,繼而發明了火車、輪船等。
有了船,新加坡這個被海圍繞的小島,才有了被發現的機會。
歐洲人相信香料和茶葉可以治病、保健、養生,因此需要大量從東方進口香料及茶葉。正是工業革命所帶來的“大航海時代”(又稱地理大發現),把海上絲路推向一個高峰。
進入大航海時代的16世紀晚期,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海事大國在亞洲展開競爭。馬來亞半島先是被葡萄牙控制(馬六甲蘇丹王國1511年被葡萄牙滅亡並占領),到了17世紀又被荷蘭奪去。當時荷蘭已經控制了印度尼西亞群島的大部分,壟斷了東南亞的香料貿易。
當時印度是英國殖民地。清朝與英屬印度存在大量的海上貿易(主要是什麽商品,不明真相的讀者們可以問問林則徐老先生),必須途徑馬六甲海峽,而且貿易量日漸增加。
但是,馬六甲海峽被荷蘭控制,對過往的非本國商船可以重稅。英國勢力被嚴重擠壓,恨得牙癢癢。看,所謂“馬六甲困局“原來200多年來一直存在啊!
都到了這會了,還是沒有新加坡什麽事兒啊,別急別急,萊佛士要出現了!
英國人看中了這座島嶼
英國爲了維護並擴張其利益,于是授權明古連總督史丹福·萊佛士爵士(Sir Stamford Raffles)在馬來半島的南端建立一個新的貿易港。
知識點啊,關鍵性人物出現了!他踏著七色的雲彩,來到了這裏。
經過幾周的辛苦探索,萊佛士走過了無數個島嶼,不是已經被荷蘭人控制,就是先天條件不足,無法滿足英國人設立貿易港的要求。
一直到1819年的1月28日,星期四,他率領的考察隊在馬來亞半島南端的一個小島登陸。
這個小島,並不是新加坡~
而是聖約翰島(St John Island)。https://www.yan.sg/guiyudiaowaiyou/
自古以來,聖約翰島是新加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句話咋聽得這麽耳熟)所以,史學家把1819年1月28日視爲萊佛士登陸新加坡,也將其視爲新加坡開埠的日子。
1月29日,萊佛士繼續北上,在新加坡河口登陸。
萊佛士驚喜地發現,這座島嶼不受荷蘭人的直接統治,而且,相對他之前考察過的許多島嶼,這裏是馬六甲海峽過往船只必經之地,而且有淡水資源和森林(可以爲船只的維修提供木料),更適合開辟貿易港。
當時,新加坡的統治者是馬來亞半島柔佛的蘇丹阿都拉曼(Tengku Abdul Rahman,“Tengku”意即“王子”)。代表阿都拉曼在新加坡執行統治權的是天猛公(Temenggong,馬來音譯,意即“首領”),當時新加坡大約有1000人,其中500左右是加冷人(Orang Kallang),200左右是實裏達人(Orang Seletar),華人只有30人。
就在萊佛士到訪前不久,柔佛王室剛演完一出精彩的宮廷戲。老蘇丹駕崩,大兒子胡先(Tengku Hussein)本該是王位繼承人,但是,他爹駕崩時,由于他人北上彭亨(Pahang)迎娶,錯過機會,被他弟弟阿都拉曼捷足先登。成王敗寇,于是,胡先被流放到廖內群島。來來來看地圖,廖內群島就在新加坡的西南方向:
本來萊佛士可以直接與當權的柔佛蘇丹阿都拉曼商談。但是,阿都拉曼是親荷蘭的,不太可能同意英國勢力進入新加坡。
于是,又一場宮廷戲上演了
在天猛公的協助下,萊佛士把王兄胡先迎到新加坡(根據胡先自己的說法,他到新加坡是爲了確定兒子的安危,卻沒想被萊佛士擒住),許以重諾——承認胡先爲柔佛蘇丹,並每年贈予5000西班牙銀元,天猛公每年則可得3000西班牙銀元,條件是准許英國東印度公司在新加坡成立貿易口岸。
5000+3000西班牙銀元是什麽概念?大家去過新加坡金融區那邊的天福宮嗎?
天福宮,落成于1840年,耗資30000西班牙銀元。也就是說,給胡先和天猛公的歲金,四年就可以造一座天福宮。
英國人真的好大方哦~難怪這麽容易就達成了一致:
1819年2月8日,胡先、天猛公、萊佛士簽署《新加坡條約》。這三個男人,就這樣掀開了新加坡的頭蓋骨…啊不,蓋頭。
英國國旗在新加坡升起,新加坡正式成爲英國殖民地。
話說回來,胡先在英國人的扶持下,當了蘇丹,把王宮建在新加坡,也就是今天在Beach Road和North Bridge Road之間的甘榜格南(Kampong Glam),稱爲 Istana Sultan(Istana即“王宮”)。胡先在那裏一直居住到1835年去世。
胡先當了蘇丹之後,下令在王宮邊上修建符合自己身份的伊斯蘭教堂。教堂于1824年動工,1826年竣工。一百年後,這座教堂已經破敗不堪,1924年拆除重建,1932年完工。
這就是今天的蘇丹回教堂。
開埠了,然後呢?
2月8日簽署《新加坡協議》後,新加坡開埠了。
然後呢?其實是想問,開埠到底是什麽意思嘞~
萊佛士開埠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設立自由港,一來規避荷蘭港口的重稅,二來擴大英國在東南亞的地緣影響力。
自由港開埠的消息一傳出,馬上吸引大批海峽華人(峇峇娘惹)、武吉士人(Bugis)、阿拉伯人等湧入。開埠首年就有高達40萬西班牙銀元的外貿量。開埠初期新加坡人口約1000人,開埠兩年後,人口增至5000人,外貿量達到800萬元。到了1825年,新加坡人口逾10萬人,而外貿量達到2200萬元,而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槟城同年的外貿量只有850萬元。
自由開放的對外經貿至今是新加坡的基本國策之一。從兩個方面很容易見到新加坡對自由經貿的態度。一、新加坡只對四種商品征收進口稅:煙、酒、汽車、汽油,征稅的目的在于社會治理,不在經濟;二、新加坡是全球範圍內簽訂最多雙邊或對邊自由貿易協定(FTA)的經濟體,包括正在協議升級的新加坡-中國自由貿易協定。
到了19世紀下半葉,1860年《北京條約》的簽訂開放華工出洋合法化,清朝東南沿海的大批青壯人口赴海外謀生,其中就包括新加坡。
到了1871年新加坡人口普查時,華人已是主要民族。到了1911年之後,華族、馬來族、印度族占人口的比例爲72.4%、13.8%、9.2%,這個比例保留至今。
近200年的時間,新加坡人口翻了350倍!
可以說,如果沒有萊佛士開埠所奠下的基礎,新加坡這200年來不會有這麽好的發展機遇。
700年前就有新加坡???
在2018年新年獻詞中,新加坡李顯龍總理指出:
新加坡的曆史可以追溯到至少700年前,14世紀新加坡島已是國際海事網絡的一個商業中心,只是在後來數百年裏逐漸沒落,萊佛士于1819年登陸新加坡是一個關鍵轉捩點,他帶領新加坡走上了另一條道路,讓新加坡得以成就今日光景。
這是怎麽回事,不是說新加坡開埠200年嗎?但其實,700年前,新加坡就已經存在曆史文獻上。
而且,是中國元朝的文獻。
1320年,元朝派人到“龍牙門”(Selat Panikam)尋找大象;1325年,龍牙門派使臣到中國。有學者指出“龍牙門”就是龍牙島,即林加群島一小島。
1330年,中國元代航海家汪大淵首次來到新加坡,並在所著《島夷志略》一書中將之稱爲“單馬錫”,並留下了“近年素可泰王朝曾派七十多艘兵船攻打單馬錫,一月不下”的記錄。
圖片說明:汪大淵汪大淵(1311年-1350年),江西南昌人,中國元代民間商人、航海家。
1365年的《爪哇史頌》把新加坡叫做“Tamusik”,而繪制于1430年(明代宣德五年)的《鄭和航海圖》則稱新加坡爲“淡馬錫”,類似的名字還出現在同一時期的一份越南文獻上。“單馬錫”、“淡馬錫”、“Tamusik”,都是馬來文“Temasek”(海城)的對音,源自梵文“tamarasa”(黃金)。
明朝茅元儀所輯《武備志》,就清楚表明了淡馬錫、龍牙門等地名。
新加坡考古學家在福康甯山(Fort Canning)發現14世紀港口的遺址,是當時馬來半島和中國的貿易港口。
14世紀的暹羅(今泰國)和位于爪哇島的滿者伯夷(Majapahit Empire)正在爭奪新加坡的控制權。15世紀初,新加坡成爲暹羅的屬國,但是馬六甲蘇丹王朝很快就將其納入自己的領土。新加坡成爲海軍統帥漢都亞的封地[7],亦成爲該蘇丹國重要的貿易港口。
1511年,葡萄牙占領了馬六甲。逃亡到新加坡的馬來將領在舊柔佛(Johor Lama)建立新的國都,在新加坡設置了港口官員。1587年,葡萄牙人占領了舊柔佛拉瑪。1613年,葡萄牙人焚毀了新加坡河河口的據點。此後200年內,新加坡似乎消失在曆史中。
直到200年前的1819年1月28日。
這也是新加坡紀念1819年開埠的原因。
“若萊佛士沒有登陸,新加坡也許不會在東南亞占據獨特的位置,有別于周遭群島的衆多島嶼或馬來半島的州。因爲萊佛士,新加坡成爲一個英國殖民地、自由港口和現代化都市。我們的發展不是直線向上的。我們經曆了不少混亂與破壞,包括戰爭與和平、經濟衰退與繁榮、奮鬥與成功。不過,最終我們還是熬過來了,並成爲一個獨立的國家。”
李顯龍
2018年1月1日
所以谷歌除了紀念”200“,也紀念”700“
放一張老照片,帶大家回到1840年的新加坡河河口。
圖片說明:1840年左右的新加坡河口
再看看今日的新加坡:
不過,曾經輝煌,不代表永遠輝煌;新加坡的今日,不代表明日。力爭上遊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