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8日,隨著挖土機推倒工作的進行,曾經中國繪畫藝術家——徐悲鴻大師在新加坡的居所及畫室“江夏堂”被夷爲平地!
▲(圖:趙峰)
江夏,是大部分海內外黃姓華人公認的總郡望和發祥地,故有“天下黃姓出江夏,萬派朝宗江夏黃”之說,因此江夏堂是流傳最廣的黃姓堂號。
新加坡的南洋江夏堂最初在1922年,由黃培松、黃濟舟、黃有淵等24個同宗前輩倡議修建,並在1924年修建而成。1923年黃培松侄子黃曼士下南洋,其後便居住于江夏堂,並在徐悲鴻最困難的時候幫助其擺脫困境,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徐悲鴻在南洋的時光,都是住在江夏堂。就在這裏,徐悲鴻創作了一大批優秀的畫作,比如《珍妮小姐畫像》、《奔馬(題第二次長沙會戰)》、《湯姆斯總督像》等。這些畫像也帶上了江夏堂的印記。
▲《珍妮小姐畫像》
▲《奔馬(題第二次長沙會戰)》
最初的江夏堂並非建在芽籠路,而是位于黃濟舟宅內樓下。經過多次遷址,通過舉辦會議,最終于1950年在芽籠路35巷設立新加坡南洋黃氏總會。
此後江夏堂發揮的不再是住宅作用,而是在其內供奉始祖雲公、春申公、峭山公等神位,更是起到促進黃氏宗親內部關系、保存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主要作用。
當時總會下的團體成員有:潮州江夏堂、瓊崖黃氏公會、客屬黃氏公會、江夏平心閣、廣東黃氏宗親會、江夏公所、黃氏熾昌聯誼社、南安羅溪黃氏公會、台山黃家館等。可以說是非常大的一個宗親集團了。
在1976年,總會慶祝成立25周年時,更是在時任會長黃種行號召下,南洋黃氏總會籌得數十萬元基金,用于慈善福利及資助學金。
▲(圖:趙峰)
但隨著時間的變遷,關于南洋黃氏總會的記錄,越來越少……
可能由于維護曆史建築的花費太多難以承擔,抑或是現代社會不再像過去那樣重視維護宗親情誼,黃氏總會在日益下滑。在2014年,新加坡黃氏總會曾試圖重新發展,希望成爲小型精品物業,但不見後續。
曾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任教的著名曆史學家楊斌也曾在一年半前尋訪江夏堂,希望有識之士、有力之人能夠將其保存,然而未果。
據說,徐悲鴻的孫子夫婦、女兒女婿分別于去年和今年,在本地收藏家陳大金的陪同下,各自最後一次拜訪了江夏堂,表達了對江夏堂的敬仰,以及對房子即將拆除深表遺憾。
“江夏堂是當年徐悲鴻七次經過、流寓南洋必訪和曾經居住的地方。江夏堂的拆毀,或可看作是一個標志性的落幕,清末以來二戰之前華人在南洋建立的社會就此終結,傳統的華人華僑社會一去不複返了!”楊斌如是說。
現如今,舊人已逝,社會在向前奔跑,這些古老的建築也會不斷被拆除。但是江夏堂身上被賦予的家族意義,和在曆史上留下的痕迹,卻不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不見,反而會愈發深刻地刻畫在人們的心裏。
▲(圖:趙峰)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