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十年來,鑒于中國高校招聘傾向于海歸博士,越來越多人選擇海外讀博。國外的博士培養體制是怎樣的?可能會面臨哪些挑戰?本文作者根據自己在新加坡四年讀博的經曆,結合對周圍同學的觀察分享的個人觀點,希望對有需要人的決策有參考作用。新加坡眼來函照登。
對于要不要出國讀博士,我在上一篇文章有分享。但對那些正在准備出國的同學來說,國外的教學環境、科研環境、生活環境,甚至是師徒關系,大家恐怕知之甚少。總抱著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想著出國以後再見招拆招。
雖然這樣的想法精神可嘉,然而我並不鼓勵這樣盲目的出國。我們常常見到很多面臨挑戰的留學生,有的生活不能自理,有的學業壓力中途退學,甚至有一些人變得孤僻抑郁。尤其困擾家長的問題就是,大齡單身找對象難,以及孩子一旦出國老人可能孤苦伶仃的問題。
因此,我建議作出出國讀博士的決定之前,要充分了解收益與風險,尤其要充分了解國外大學博士教育的基本情況,積極應對未來的挑戰。下面我從生活、教學、科研以及師徒關系幾個方面,介紹一下本人在新加坡NTU讀書時的情況。
大家在申請國外學校的時候,可能已經發現,在一個純英語環境裏,能夠迅速從海量英文文字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並與老師同學有效溝通是多麽重要。而這即便是對于雅思、托福具有很高分數的人都不容易。
記得剛剛從國內飛到新加坡樟宜機場的時候,我是有點蒙圈狀態的。帶著空乘給我的入境卡走出飛機,需要非常認真地去看那些非常陌生的英語標識,才能找到過海關、取行李、辦手機卡等等。最後找地鐵的時候,我甚至不知道NTU最靠近的地鐵站是什麽。
生平第一次出國,帶著夢遊一般的狀態,去跟南洋英語口音的各種工作人員結結巴巴地說話,問路。想起來雅思口語裏面有類似場景,腸子都悔青了!爲什麽當時沒有多熟悉一下那些對話,爲什麽來之前沒有做好攻略。
終于坐上了綠線,拎著裝著衣服、牙刷、肥皂、鞋的大小箱子,背著電腦背包,聽著英文廣播裏陌生的站名,終于跨過新加坡全境,來到了大西部Pioneer地鐵站。幸好師兄來接站,不然我完全不知道怎麽走。
乘著巴士抵達NTU以後,師兄帶著吃了午飯,然後我去見系裏老師。先見了coordinator(負責系裏研究生招生管理的教授),老師是中國人,說中文,感覺特別親切(新加坡留學的好處)。簡單聊了一些系裏情況,教學情況後,就帶我去見系主任。
系主任是一位和藹可親的澳洲華裔,操持著中國南方口音。聽說我剛剛下飛機,就問我住在哪裏,有沒有安頓好之類的。
這裏要交代一下,我居然當時大條到錯過了選宿舍的時間,申請時學校發來的那麽多郵件和信件,我可能沒有仔細領會,也沒有跟其他人請教過住房問題,甚至不知道還要選宿舍,以爲都是分好的(流汗)。
得知我無家可歸,系主任說:不妨你先來我家住一段時間,找到房子再說。我那個感動啊,覺得這世上怎麽還有這麽好的人!走投無路,求之不得啊。
第二天去辦理入學手續。在學校裏轉圈,問路,迷路之後終于找到了注冊的地方。注冊有很多步驟,現在也記不清了,大概的影響是每一步都經過一番折騰,疑惑地跟著別人一起,看著那些英文說明和指示,並不確定要還是不要。
偶爾不明白的問現場的負責老師,他們操持著我不熟悉的英語跟我解釋半天,看我聽不懂,就給我一些材料自己看。後來還是沒搞懂,錯過了學院的迎新和研究生會組織的一系列參觀活動,以至于系裏以爲我不打算繼續念了。
學校層面手續完結之後,到學院辦手續,安排辦公室。到學院大廳,領取材料,填寫表格簽字,抽簽後然後staff給了我學生卡和一把鑰匙,告訴我辦公室在level tree,我愣是沒聽懂,她只好給我寫下來,才知道是level three。
很快見到了同一個系一同入學的學生,一個孟加拉人,一個印度人。三個人到了一起,相見恨晚,可是聽他們聊天說話,除了直接問我的問題以外,我就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麽,點在哪裏。
我也曾歸咎于他們的口音,後來才知道還是自己英語不好,盡管我雅思英語聽力8分,直到後來做助教,我依然聽不懂新加坡同學之間的討論。如果自己的英語聽力水平不夠,其實不管那種口音,都沒問題。就像我們說普通話,不論哪裏人,口音再重,只要他說普通話,都可以聽懂。
▲NTU萌版地圖
除了語言的問題,日常的衣食住行也考驗著很多人。一開始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周圍人都不認識,說著不同的語言,要買東西、找吃的,超市裏轉了半天、看了許久也找不到自己要的東西在哪裏;找不到路,都不知道問誰,這種內心的沖擊很大。
飲食方面NTU同學們倒不必擔心,校園內算是中國學生的天堂了,各種中國美食不一定正宗,但6刀左右都可以解決,如果想吃好的,周末去Chinatown,人均20到40刀可以吃到火鍋,烤魚,烤羊等各種美食。
住的方面,好在系主任幫我提供了過渡的房屋,我暫時倒是安定下來。一邊熟悉校園,一邊找住處。
朋友介紹心雨論壇(編者注:也可加微信號xinjiapoyan18,拉你入租房群)上可以找房子,于是每天都上去看,開學季並不好找。兩個周的樣子,找到了三人合租的普通房,裏面一個架子床,一個地鋪,很艱苦,但是我是自費生,價格實惠離學校近很重要(每個月加水電大概340刀)。三個人住,我發現比以前本科6個人住,問題都多。
室友有的要做實驗,有的要早上上課,我要常常加班。我們約定11點必須回來睡覺,因此,我常常爲了加班就睡在辦公室了。後來因爲實在不方便,正好有空位,我就申請搬到學校研究生公寓住。
突然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的同學,在生活方面很容易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有些同學慢慢變得孤僻、自我隔離以至于自閉;二是感情問題。我曾遇到好幾個學生,日常在學校科研學習並無不同,但是除了上課,一天到晚自己待在家裏打遊戲,跟人說話總是覺得很沖,偏激,也幾乎沒有朋友。
大部分在國內養尊處優的孩子們出來以後,由于一下子沒有了朋友,父母又不在身邊,很多同學自己生活都成問題。
以前住在我隔壁的一個男生,每天窩在房間打遊戲,屋裏臭氣熏天,每次見他都是油頭垢面的,身上飄著一股氣味,後來實在受不了我就搬走了。我想這樣的同學在畢業以後,找工作,找對象可能會遇到更多的問題。
注冊以後,很快開始進入選課。入學的時候,學校給我我們每個人一個學生ID,這個ID是我們登陸郵箱,進入個人GSLink選課,圖書館查閱文獻的身份和通行證。
拿到ID激活後,就開始不斷收到來自系裏和學院,學校的各種信息。包括提示如何選課的,通知會議的,通知學術講座或繳費等等。一下子太多的英文信息,一開始查閱郵件總是非常小心仔細,生怕漏掉關鍵信息,因此也特別費時間。
選好兩門課以後,就可以通過學生ID進到學校網站上的課程界面(NTULearn)。在課程的頁面裏,有明確的課程大綱(syllabus),每一節課上課時間,主題,學習目的,閱讀材料,以及需要完成的課程作業(assignments)。
第一節課驚奇的發現,整個課堂只有三個學生。每節課三個小時,教授先講大約1小時,然後學生討論,輪流發言,然後教授評論。也有的部分課程是由我們自己來講,比如給若幹篇論文,或者一本專著,提前讀,讀完了跟大家分享。
原本以爲選兩門課會輕松,哪知道其實累得半死。每一門課平均每一節課的課前閱讀材料包括十篇期刊論文加一本專著,而我有兩門課。每節課,不論你准備的如何,就三個人上課,你總不能偷懶或者閉口不言吧。
要講話,要表達觀點,就得看書看論文。每周七天,每天早八點到辦公室,每天一百頁左右的閱讀量,我發現怎麽都讀不完。一百多座位的大辦公室,我常常第一個去,晚上最後一個離開。有時趕進度,太晚爲了不打擾舍友睡覺,就睡在辦公室。
臨近彙報或者交課程論文前夕,通常是工作到晚上三點,然後靠在椅子上睡一會,寫完了,再去休息室的沙發睡一覺,早上去衛生間沖個冷水澡。由于常常睡辦公室,我特地備了一份洗漱用品放在辦公室。好在新加坡常年氣溫高,否則大清早沖冷水澡真受不了。
即便我如此努力,我還是很難跟上。這樣上了三個學期的課,對我的英語讀說聽寫,還是有蠻大提高的。我的兩個同班同學,常常抱怨,太累了,壓力太大,我反而去安慰他們。後來他們發現我不抱怨,就問爲什麽?
我說,作爲一個自費學生,我特別珍惜這個機會,還有就是現在的情況就是純粹的學習,是爲了自己,很純粹的學習環境,比我以前在中國讀書輕松多了。
▲我讀博的學院
在一年半的時間裏,我修讀了六門課,大部分拿了A,除了《PoliticalThoughts》。這麽課我得了C+,教訓主要有兩個:
一個是我不是政治學出身,而這門課從亞裏士多德,到蘇格拉底,Machiavelli, 講到馬克思等等,文章晦澀難懂(還是詞彙量和閱讀能力不行)。
更要命的是,我的課程論文寫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老師身爲馬克思專家,專門找我辯論:Marxism has nothing to do with China,並給了各種理由證據。我很不服氣地爭辯,最後成績還是這麽差,而我差點因此停發獎學金,並推遲博士資格考試(國內叫中期考核,這邊叫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簡稱QE)。
我不怪這位老師,誰叫我沒有認真讀馬克思原著呢,從這件事反倒覺得他態度科學嚴謹。
接下來說說科研氛圍。如果說我不想回國想留在國外工作,可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國外純粹的科研環境。氛圍這個東西看不見,摸不著,我只能談談我對這個環境的觀察與感受。
先說說這些老師的情況,NTU這些年國際排名持續上揚,其招聘的師資也越來越具有競爭力。除了一位來自劍橋,系裏的老師大多都是來自美國相關領域很優秀的大學。整個系裏有一位正教授,一位副教授,其余均是助理教授。據說正教授的遴選和聘任,是取決于全球十位匿名評審的結果。
系裏的老師,從系主任到各個助理教授,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科研和教學上面,而非項目申報。我的導師就說過,他很煩各種行政雜務,然而對于教課,這是他的天職,他非常尊重並且努力教每一節課。
上課以外,老師們大部分時間都會專注于自己的科研。我很難猜測他們讀研究生以前是否愛科研,但從他們現在的狀態看,科研完全內化成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了。
我的導師說,他幾乎習慣性地來辦公室,有時周末也會在。要說他是個工作狂,也不是。他每個周末會有一天是familyday,孩子上學以後,每天上午會送孩子上學,偶爾會帶孩子去附近的國家度假。他曾說,他要趁孩子沒讀書前,多陪孩子。
我對我導師的狀態很是羨慕,也覺得這是一個學者最正常不過的生活狀態。
而系主任呢,由于我曾在他家住過兩周,後來也常常一起吃飯,我們聊天還是蠻多的。剛剛認識他的時候,他就跟我說,博士學習是個長期過程,要有張有弛,他以前澳洲讀博期間,每個周末抽一天出去徒步登山,這樣對身體很好,而且調整心態,甚至會帶來很多靈感。
他每天早上6點左右起床,然後去遊泳,回來吃完早飯後,就去辦公室處理事務,寫書,寫論文。中午打個盹,下午繼續工作。晚飯6點以後,必然是帶著耳機聽著新聞,繞著NTU走一大圈,再回家,可能10點前就休息了。
從這兩位老師的工作狀態來看,科研真的是很自然的事情。不急不緩,不急功近利,沒有各種彙報和應酬,不需要各種走關系拉項目結題之類。而且他們始終如一的在自己的領域鑽研,這樣他們的成果反而很好。
師徒關系是很多同學非常關注的話題。中國有一個共識:選擇一個好老板決定了你的未來。這個好老板既要學術好,能帶領你發論文、申請項目;也要人品好,願意在你發表、畢業以及未來工作方面給予指導和幫助。但好老板可遇而不可求,很多時候,由于信息不對稱,入學前你很難了解一個導師。打聽到的消息也很難真實,入學以後你發現師徒不和,你卻又沒法改變。
其實,很多師徒關系問題主要並非是人的因素,而是制度因素。18年前,中國大學擴招,以至于2003年的在校大學生超過1000萬。在瘋狂擴招的背景下,大量的師資缺口出現。
很多大學,甚至大部分985大學的教師招聘,教授評選大量注水。很多第一學位僅爲本科的老師,進入本科生教師行列,然後通過在職升學,轉爲教授、博導。拔苗助長,必然造成魚龍混雜。這是造成當今大量的導師隊伍質量參差不齊的原因。
還有個原因就是,現在中國教育部對如今的大學、學科的評價制度的扭曲。過度重視項目與論文數量,而博導們自身能力精力有限,只能通過博士生碩士生來工作。大量的老師,自己不寫論文,學生寫論文把導師作第一作者;學生以老師名義申請項目,並開展研究結題,導師給學生發部分的勞務費。看似達到雙贏局面,實際上導致教授研究能力逐漸平庸化甚至喪志。
在我談到我的導師與我的科研之前,需要交代的是,我們過QE之前並不需要最終確定導師。盡管入學時我們都有目標導師,但最後導師要等准備開題報告時再雙向選擇。
這點跟國內的大不相同,國內的博士生一入學就依附于導師項目組,博一就跟著做項目,甚至參與各種行政事務,對于課程學習卻並不重視。這邊恰恰相反,學生入學後專心上課,通過系裏各位老師開的課程以及系裏每個周的研討會,逐步認識各位教授及其研究領域,確定興趣了再選導師。因此,新生並無各種額外壓力,一年半的緩沖期,能夠充分了解這個大領域的各個方向,找到最佳匹配的導師。具體我會在後面師徒關系再談。
總之,修讀完6門專業課程,一門研究生英語(英語國家不需要),一門教學方法課(Teachingfor Teacher Assistant), 就可以開始准備博士論文的題目與研究計劃了。上課期間,大家就都選好了導師,然後開始在導師指導下寫研究計劃。如果答辯通過的話,就會正式成爲PhDcandidate,意味著正式論文寫作開始,每個月的補助也會提高到2500新幣(之前是2000新幣)。
選導師至關重要,所以即便是在新加坡,我們也常常討論選導師的問題。有人的建議是,盡可能選歐美學者少選華人,尤其是大陸老師。我覺得這有失偏頗,華人導師可能更有利于溝通合作;而且因爲良好的制度,保證了健康的師徒關系。
首先,你入學並不需要選導師,于是有充分的時間去考察每一個導師,也給導師考察你的時間。其次,當你覺得導師不合適,你可以換導師,而不用擔心你的論文最後無法通過。
此外,由于這些老師幾乎全是來自歐美體系的老師,他們都傾向于自己獨立做研究。即便一些老師到了70歲,他們還在獨立科研著述,而不是依賴于助理或學生。這種對科研的專業精神,幾乎是所有老師的共識。
在這裏,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並非是附屬關系,而是平等的,起碼我覺得是。我從來不覺得教授們因爲他們懂得多而不尊重學生的表達。有時候我們討論問題,即便是我們提出非常low的問題,也沒有覺得老師們不耐煩或者不屑于回答。我常常問導師或者系主任一些非常stupid的問題,他們都能很平和地回答我,以至于我覺得,教授們是真的在尊重學生。
我個人科研方面,也常常遇到各種問題,每當預約導師或者其他老師,希望請教時,總能得到積極的回應。我感覺,他們總能快速回複我的郵件。或許這是巧合,但最起碼在我的體會,這裏的師徒關系,很純粹,老師非常盡職盡責。
我個人比較幸運的是,導師是一個科研能力很強的人,他很謙虛,也願意幫我,我們先後有兩篇文章發表。這兩篇文章我給了初稿,但是他改過之後,幾乎完全成了新的文章。和系裏另外一個教授有三篇合作論文,說實話,我的貢獻有限,更多的時候是在做輔助的工作。但是從跟他們的合作中,我學到很多東西,從文獻查閱、資料收集,到數據分析和論文撰寫,整個過程都很愉快。
總之,大家在打算出國的時候,不僅要在各項成績方面做好准備,生活常識、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也至關重要。
學英語時,不放多練習日常生活用語。學會自己打掃衛生、洗衣服,並學會做一些常見的食物。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培養一些興趣愛好,多交一些朋友,在出國前做好功課,多跟已經在這個學校這個國家的學長請教,預見性的做好准備。只有生活健康安定,才能正常的學習科研(劃重點:後面會陸續推出博士生的課外生活、博士生的愛情等,敬請關注)。
此外,提前了解學校的教學模式,科研環境也有助于同學們以積極的心態面臨挑戰,順利融入國外新的學習環境。尤其是在英語課程學習與論文書籍閱讀方面,可以提前做好准備,提高自身能力。
入學以後,積極定位自身興趣,在選導師方面,以自身研究興趣爲主,日常相處也盡可能做到誠懇與responsive。同時爭取跟導師合作並發表期刊論文,把握這個難得的學習機會,這才是最重要的訓練,也是未來安身立命的根本。
相關閱讀:
(作者Winston,曾在國內某著名985高校讀博,後赴NTU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現已獲得SMU教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