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老齡化是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面臨的問題,新加坡也不例外。作爲世界上老齡化最快速的國家之一,新加坡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來應對,其中的一項就包括大量從國外引進醫護人員以滿足醫療上的需求。今天要說的就是新加坡從2007年起,陸續承認了中國八所醫科大學的學位,這些年來有越來越多的中國醫學畢業生進入了新加坡的醫療系統。今天就通過一個視頻來看看一位已經進入專科培訓的中國醫生的分享。話不多說,咱先來看看視頻(視頻時間13分32秒)。
下面就視頻的內容,簡要的說說在新加坡當醫生的情況。
在這之前先讓我們來看一組枯燥的數據,截止2009年,中國每千人城市人口的醫生人數是1.75人,而每千人農業人口的醫生數只有0.47人(2005年美國的人均醫生數是每千人3.59個,法國3.37,英國2.2,韓國1.6)。而根據新加坡衛生部網站披露的數據,2015年新加坡每千人的醫生數是2.3人,而2013年只有2.0人。
▲(世界衛生組織2010年發布的世界衛生統計報告顯示歐洲國家的醫師密度最高,而歐洲正是除了日本以外老齡化問題最嚴重的地區)
根據預測,到了2030年,新加坡人口中超過65歲的將增加到90萬人(毎五人中有一位),因此,提前爲老齡化社會做好醫療專業人士的儲備,也是值得贊賞的未雨綢缪的做法,而中國頂尖醫學院的畢業生自然也是新加坡衛生部大力招募的對象。
新加坡衛生部從2007年開始陸續認可了中國八所醫科大學的碩士和博士醫學文憑,這包括北京大學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院(協和),上海複旦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武漢大學醫學院,浙江大學醫學院,中山大學醫學院和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新加坡衛生部下屬的專門負責醫生招聘工作的部門MOHH,每年都會到北京上海廣州等地進行筆試和面試,主要是用英文考察一些專業知識。另外,參加面試和筆試的人也需要先考到國內的醫師資格證才可以注冊新加坡的行醫執照。
視頻裏訪問的這位高醫生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本碩博連讀,現在在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兒科擔任住院醫生,類似于國內的規培制度。
醫學是個專業性很強的學科,涉及到的專業詞彙特別多,加上本地人特有的新加坡口音,以及醫院裏存在的各種口音(本地醫院裏工作的外國人很多,美國、英國、澳洲、印度、緬甸、斯裏蘭卡、菲律賓等等很多很多),所以來新加坡行醫第一要面臨的就是語言關。雖然面試前都要達到托福100分(滿分120分)或雅思7分(滿分9分)的硬性要求,不過考試和日常口語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所以新來的醫生通常都要花上半年的時間才能比較自如的在工作場所進行無障礙溝通。
▲(示意圖,新加坡是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醫院裏更是如此)
前幾年新加坡開始學習借鑒美國的專科醫生培訓制度,各個專科爲了吸引到優秀的醫生,每年都會在開放日使出渾身解數來宣傳自己的專科;而爲了進入心儀的專科培訓,年資淺的醫生也會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抽出時間提前進行相應專科的學習。這種雙相競爭的機制能夠盡可能的保證進入專科學習的醫生對于所學專科的熱愛,雖然也不免有遺珠之憾。
視頻裏高醫生提到他的工作時長是每周60小時以上,而他對這樣的工作時間很滿意。我不大了解國內醫生的工作時長,但恐怕和這個時間也差不多。對于具體的待遇和福利,雖然高醫生對于具體收入語焉不詳,但有一點重要的信息是不同專科的規培生待遇大體相同,不會有熱門和冷門學科的差異。另外還有一點重要的是,在每年20天以上得到保證的年假以外,還有12天的帶薪培訓假可以進一步提升自己,也有一筆培訓基金。
在新加坡行醫,不會面對像國內那麽嚴峻的“醫患”問題,可以將精力投入到如何提升自己的行醫水平上(有關新加坡的醫患問題,可以參見過往文章:“在新加坡怎麽投訴醫生”;“新加坡式的“醫鬧””)。
在新加坡,科研任務並不是對于醫生水平唯一的衡量手段和晉升通路,醫生也可以選擇將更多時間投入到教學和臨床工作中,這點與國內有很大的不同。另外,新加坡的醫生一般是不穿白大褂的哦,可以選擇穿便服(如下圖),也可以選擇穿輕便的刷手服。
最後的最後,期待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醫生在新加坡醫院服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