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位對華文充滿情懷的新加坡人,她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她是62歲的老師,也是62歲的學生。
她的人生,峰回路轉。
她叫楊佩芬,生于新加坡,祖籍潮州,做了近20年的補課老師。
她曾有一個非常美滿的家庭,和工程師丈夫育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十年前,丈夫因腦溢血離世,留下她與三個孩子相依爲命。
那時,大女兒已經大學畢業,長子與幼女正在上大學,丈夫在生前已經爲孩子們儲備了教育基金,足以支付學費。
如今,三個孩子各自的領域裏成爲專業人士,大女兒是護士長助理,兒子是醫生,小女兒是物理治療師。
被問到人生中最大的波折時,她卻說是學生時代時遇到的新加坡多次華文教育改革。
學生時代的教育改革,“幾乎斷送了求學之路。”
1970年代,她還是南洋女子中學的學生,遇到了。“寫了十多年的繁體,一下子變了樣了,對文字的識知體系,都變了。”
後來,又遇到純華校課改,除了華文課外,其他科目都改成以英文教學。
然後,又遇到把“注音符號”改用“漢語拼音”。
其中,最大的轉折是學術科從華文全面改爲英文,這對于從小接受華語教育,英語不怎麽好的她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雳。用她自己的話說,“這幾乎斷送了我的求學之路。”然而她更擔憂的是,這樣的變化,失去了文化傳承。但她也說到,“爲了國家發展,教育改革是上上之策”。
直到畢業後找工作,她都心有不甘,告訴自己要做“不倒翁”,一定要延續華文教育,一定能以華文來謀生。她到現在也一直堅持學習,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啊!我沒倒下。”
如今,她是資深的華文補課老師,也是智源教育學院(KLC)高級華文教學大專文憑課程的學員。
對于60多歲的她來說,再做學生,要克服很大的心理負擔。
她說,一開始真有壓力,身邊同學都是年輕人,大多都是來自中國,另有兩位來自馬來西亞,他們的華文基礎都比自己好,而且,自己用電腦的水平大大落後于別人,十多年沒用過PPT了,許多課件制作都跟不上。
後來,她調整心態,鞭策自己,堅持三個學習原則:1、活到老學到老;2、千萬不能倚老賣老;3、不恥下問。
“同學分享、不恥下問,也是我的學習方法,因爲’三人行必有我師’。”
因爲同時也有補習等教學工作,佩芬留給自己的學習時間非常有限。她就盡量利用零碎時間學習,比如搭乘地鐵時看教材,消化講師們課上講的知識。
▲(佩芬把講師培訓的一些策略在自己的教學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她英文不是很好,在新加坡,很多時候這是一個缺陷,但佩芬現在把這變成了自己工作中一個特點,一個優勢。
家長把孩子送來時,她就首先給家長講清楚,自己不會用英語跟孩子溝通。
這些家長多是工程師、律師、教師、醫生,也有空軍機械師,他們認爲純華語的環境,會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所以非但沒有因此放棄,還堅定地說,“我就是讓孩子來學華文的”。
很多學生家長在交流中,表示希望她盡量不要用電腦教學方式給他們的孩子上課。
過度地讓孩子接觸電腦,一大堆作業都得靠電腦呈交,會讓孩子們陷入“沒電腦就是世界末日”的狀態。
家長說,“我不怕我的孩子不會電腦,我只怕他不會華文。”
當然,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對佩芬的信任。
也是這份信任,佩芬覺得自己也應該吸取更多的養分,才能更好地教這些學生。
所以,從2007年第一次進入KLC開始,她每隔三四年,就會再進KLC進修。她的學前教育學士學位、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證書和商務漢語考試證書都是在KLC修讀的。
她說,KLC一直以來都給一股“想提升自己的動力”。
KLC推出的“高級華文教學大專文憑課程”,就是專爲新加坡教育界培養出專業的華文補課老師。
課程分爲10個月的全日制和15個月的業余制,學費$6,826.60,能辦學生簽證。
▲(課程的設置按各個層級提升。)
完成所有課程後(每個門課的出席率超過80%),就能拿到由智源教育學院頒發的“高級華文教學大專文憑”。
高級華文教學大專文憑– 說明會
時間:5月16日、30日(周四)19:00pm
地點:587 Upper Serangoon Road,Crestar Building Singapore,534564 (Serangoon MRT-Exit C)
電話: +65 6337 8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