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多數國際學校中的大多數都是采用國際文憑(IB)課程IB 的IB國際學校(IB World School)。IB課程是由國際文憑組織(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簡稱IBO)開發的系列課程。國際文憑組織(IBO)創立于1968年,最初是基于當時的歐洲共同市場國家爲了解決國際間學生流動建立的一個國際教育平台。以後,IBO發展成爲一個經聯合國科教文衛組織注冊的非贏利的國際教育機構。其課程也有最初的高中-大學預科課程拓展到包括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預科在內的覆蓋基礎教育全學段的課程體系。IBO的總部(Council of Foundation)設在瑞士的日內瓦,在英國的巴斯設有科研活動基地 、在英國的卡迪夫設有課程和評估中心、財務部和出版社。在全球IBO設立了四個地區辦公室,分別是北美地區辦公室IBNA(設在美國紐約)、南美地區辦公室IBLA(設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非洲—歐洲—中東地區辦公室IBAEM(設在瑞士日內瓦)和亞太地區辦公室IBAP(設在新加坡)。新加坡的IB學校衆多,也與IBO和亞太地區辦公室IBAP的推動和支持有直接關系。
IBO有三個課程項目,它們是分別大學預科項目,即DP(Diploma Program)、中學項目MYP(Middle Years Program)和小學項目PYP(Primary Years Program)。大學預科項目DP適合于16—19歲的學生,學制2年;中學項目適合于11—16歲的學生,學制5年;小學項目適合于3—12歲的學生,學制5年。一所國際學校要得到IB的授權,才能開設IB課程。前述IB的三個課程項目各有其不同的申請程序、評估標准,需要分別取得授權,取得授權的學校可以冠以IB國際學校(IB world School)的名稱,使用IB的標識。目前,新加坡的各個IB國際學校因其所得到的IB課程授權的不同,有的開設了全部IB課程(即從PYP,MYP到DP),有的只開設了部分IB課程(如只有DP,或只有PYP等)。
衆所周知,目前有很多知名的國際課程評估標准,比如英國的劍橋“O”水准、“A”水准,美國的“SAT”、“AP”,歐洲的“IGCSE”,以及一些國家知名的地區標准如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的“VCE”等。IB課程與其相比,其特點還是很突出的。正是由于這些特點,IB課程才成了新加坡各個國際學校最普遍的選擇。
IB課程的特點之一在于,它代表了一種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這一特點集中體現在國際文憑組織IBO對學校的辦學宗旨、願景、核心價值的關注和管控上。獲得IBO授權的條件是學校的辦學宗旨一定要符合國際文憑組織探究式教育,終身學習和培養國際化人才的辦學理念。這就無形中在新加坡所有IB國際學校中形成了一種共識或者共同的價值取向。這些學校盡管辦學曆史、文化背景、設施與條件有很大差別,但在認可IB的核心價值方面卻驚人地一致。這種一致性又恰恰與新加坡作爲國際化大都市的社會文化氛圍非常吻合,與作爲國際化人才的家長群體的要求相呼應,這應該是新加坡IB國際學校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
IB課程的又特點是它是一種辦學標准或者說是一種辦學規範。而其他一些國際知名的課程標准都主要是考試標准或者學業評估標准。 換句話說,IB課程體系更關注于怎樣學?學什麽?而不是怎樣考?考什麽?這其間的差別其實是蠻大的。IB課程體系對于教學內容的要求是基于教育理念提出的,對于各個年齡段和各學科都有範圍和進階的規範性要求,同時強調知識、學科間融會貫通。IB在教學方法有著很具體的規範和要求,同時通過很多具有可驗證性的程序和記錄對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和修正。相對的對于考試,卻沒有過多的強調,甚至在PYP和MYP階段,基本是用綜合性評估(Assessment)代替傳統意義的考試(Examination)。
相比較,中國國內衆多的所謂國際班、國際部都標榜自己是某某直通車,可以通過某某考試直升某某大學等。說到底往往是以某種“洋高考”替代國內的高考,用國外的應試替代國內的應試。非但應試教育的種種弊端難以克服,而且爲了解決中國學生對國外考試的不適應,又派生出諸如XX應試秘笈之類違背教育和學習規律奇葩教法和學法。筆者並不認爲SAT、IGCSE、“O level”、“A level”這些國際知名的考試標准本身有什麽不好,無論內容的科學性還是從考試學的要求看它們都是非常權威性的考試。但是考試標准不等于辦學標准,人家組織這些權威性考試的機構不能也不應該爲開辦應試這些課程的學校負什麽責任,更不能爲由于應試出現的種種弊端承擔責任。說通俗一點,選擇IB是在選擇一種教育,是在選擇一種成長道路,而選擇某種考試只是在選擇跨哪一個升學的門坎。很多新加坡的中外家長看來都明白了之二者的區別,這也許也是爲什麽在新加坡IB國際學校成了當紅主角,而國內那種XXX學校卻難以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吧。
IB課程的上述兩個特點對于家長選擇學校有著特殊意義,家長不必過度擔心基礎相對薄弱的新建的IB國際學校的教學和管理,因爲這些學校在申請IB課程授權的過程中(IB-PYP要經過至少三年、IB-DP要經過至少兩年),已經並繼續接受國際文憑組織(IBO)從教育理念到教學管理的全方位的評估和監督。就是取得了IB課程授權的學校,也要接受國際文憑組織授權後的定期和不定期複查。退一步講,這種業務管控,使得新加坡的各個IB國際學校無論如何也都達到了授權的“底線”,這種類似同業行規的監督,保障了各個學校的基本的教學質量。
IB課程的第三個突出特點是它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可調適性、包容性。
首先,IB課程的這一特點表現在其主動探究式的學習方法上,它可以使不同基礎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基礎、興趣、條件等,作爲主題探究的參與者,選擇進入課程的方式、方法。這在小學階段(PYP)和初中階段(MYP)表現得格外突出。筆者發現,許多初到新加坡,英語很弱的小學、初中生,在IB課程的探究式學習過程中,很快就能與同班同學交流、討論,在很短時間內,就適應了新的學習環境,語言能力和學習成績都能跟上其他學生。
其次,IB課程的這一特點還表現在IB課程強調知識的融會貫通,而不片面強調分科成績。這使學生有可能發揮在思維方法方面的優勢,彌補掌握某一學科知識點中的不足。從長遠的觀點看,正是通過發揮這些優勢,會形成學生未來學習、生活、工作中的“核心能力”,讓學生受益終生。
再次,IB課程的這一特點也表現在它爲學生的升學、深造預備了比較寬的通道。這在高中-大學預科(DP)階段的“小留學生”身上表現得最爲明顯。筆者非正式地概括新加坡的中國“小留學生”群體的特點是:這些學生,要麽是“不屑于”參加中國高考的,要麽是“不敢”參加中國高考的。前者是學習的尖子,他們瞄准的是比北大、清華排位還靠前的世界名校,後者是初中的所謂“後進生”,因爲考慮到在國內也許只能上個“三本”、大專,于是出國碰碰運氣。這兩種極端狀態的學生,在IB課程系統中竟然各有各的成功,分別進入了自己覺得適合的大學。這不能不說它得益于IB課程體系的彈性。在高中-大學預科(DP)階段,IB課程進入學科教學,學生在六組課程中各選擇一科修讀,而各科課程至少有兩個難度層級可以選擇。同時還有幾門融彙學科課程的“核心課程”作爲連接。學生著眼于自己現實的基礎和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選課,最能體現“有教無類”的教育理想和“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通過規範化、量化、可測度的素質養成教育,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終身的學習者,是IB課程的核心目標,也是新加坡幾十所IB國際學校的共同追求。也許,有關IB課程體系中三個課程項目的詳情和各自的特色,需要另行詳述,但無論如何,可以想見,具有上述特點的新加坡IB國際學校的學生,還是很幸運的。特別是來自中國的“小留學生”。他們逃離了國內千軍萬馬爭搶的獨木橋,也避開了新加坡本地學校的應試的窘境,剩下的,就是快樂地暢遊在IB課程提供的知識海洋裏,選擇並實現自己個人發展的理想。
作者介紹:
石明培 中國北京人,滿族。新加坡永久居民。
畢業于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研究方向:哲學史,比較文化。著有比較哲學、宗教學著作多部。
資深教育管理專家;國際教育專家。
長期任教于北京師範大學分校(後爲北京聯合大學師範學院) ,並擔任系、學院行政領導工作。
曾任北京聯合大學教務處長,北京彙佳職業學院常務副院長,新加坡中國國際學校校長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