撈魚生的習俗源自中國南方,精確地說,是珠三角地區的傳統。珠三角這個地方魚塘多,對食材的處理多樣化,同樣的原料衍生出不同的吃法,魚生是其中一種。
父親回憶起以前在廣東鶴山鄉下生活時,一般上將新鮮的鯇魚切片,用食油、醬青、桂末(肉桂粉)和胡椒來腌制片刻,配上姜絲、生菜、酸甘、芫茜、炸米粉等佐料,撈起來就是一碟美味可口的魚生了。
鄉下的鯇魚吃的都是天然的“有機食物”,河床的肥泥哺育著魚群,加上沒有什麽化學汙染的問題,所以沒聽過因爲吃生魚片被細菌感染的個例。
父親來到新加坡之後,從1950年的農曆新年開始,一路來都有過年跟同事一起撈魚生的習慣,用的是鯇魚,後來手頭比較松動,有時用西刀魚。相較西刀魚,鯇魚的價格廉宜多了,而且吃起來富有家鄉的情懷與回憶的滋味。
父親的同事比他更早來到新加坡,有些甚至在新加坡經曆過日治,正月初七人日吃魚生這碼事絕對比1950年還早。
市面上流傳魚生是冼良等人在上世紀50年代所發明的,時間點上這是不正確的。或許冼良身爲廣東順德人,早就嘗過家鄉魚生的風味,他身爲廚師,通過餐飲業將魚生發揚光大,才是較合理的說法。
跟鄉下撈魚生的料理相比,本地使用了多一些配料如瓜因、荞頭、蘿蔔絲、薄脆、花生碎、芝麻等,後來還用上酸梅醬和柚子,撈起來五顔六色一大盤,叫人垂涎三尺,胃口大增。
過去買這些農曆新年的魚生配料,一般上都會到恭錫路的“祥安”購買,那是因爲祥安老早就已經以一站式的經營方式做生意,貨品齊全,價格大衆化。
江門魚生
到了我主持在家裏撈魚生這個家族傳統時,食材已經有些更改,世俗也有些改變,不過無論社會如何變遷,人日撈魚生依舊是我的家常菜。
准備魚生是要放些心思的。首先是生魚片的選擇,已經不使用鯇魚和西刀魚,而是改用三文魚,主要是出于衛生和簡潔的考量。本地的淡水魚易受細菌感染,加上父母和我這一代的年紀都大了,抵抗力日衰,不怕一萬,只怕萬一,所以舍棄鯇魚不用。西刀魚屬于鹹水魚,細菌較少,但西刀魚的細骨很多,除非魚生刀特別鋒利,切工又好,可以切成薄薄的魚片,否則容易哽骨頭,因此也舍棄不用。好的三文魚經過特別的保鮮和衛生處理,新鮮的魚肉切開來呈橙紅色,閃閃發亮,十分迎合新年的氣氛。
▲(三文魚片,先用桂末、胡椒、檸檬和橄榄油來稍稍腌制,除了香料的味道外,還有殺菌的效果)
其次是魚生的佐料,已經不需要到祥安一樣樣地挑選,超市有各類包裝好的魚生料如“陳師傅”、“廣祥泰”等,省卻許多功夫,不過紅白蘿蔔絲還是要自己刨制。
第三是桂末和胡椒依舊是腌制魚片的香料,酸甘則以檸檬來取代。這些香料都有殺菌的功能,用它們來腌制本來已經頗衛生的三文魚片,就不怕被細菌感染了。在過去的年代,它們還是東南亞香料中的奇貨呢!
▲(魚生的佐料可以在超市買得到)
第四是在酒樓餐館撈魚生,已經不使用生菜了,不過我家還繼續使用生菜,延續過去農村就地取材的傳統。生菜寓意生財,爲那盤魚生增添綠意,是“江門魚生”的特色之一。
第五是現代人都愛錢,喜歡邊撈邊喊“huat ah”(發啊)!“huat ah”是福建人的叫法,是近十年來才興起的。也許這是中文水平低落的後遺症,吉祥語已經很難說出口,只好以簡單迎合世俗的“huat ah”來取代。我家撈魚生還很堅持使用正確的祝福語,至少 “萬事如意”、“學業進步”、“一帆風順”等大家還說得出來。
▲(將配料和三文魚片一道道添上去,生菜寓意生財,是江門魚生的特色)
▲(最後倒入花生碎、薄脆、芝麻)
第六是魚生屬于“冷盤”,若能同時吃上熱騰騰的廣東粥,配搭起來味覺就很完美了。所以,每一年我都會以慢火來熬制一鍋皮蛋瘦肉粥,皮蛋完全溶入粥水中,入口香滑,跟魚生相互調和,不啻爲新年暴飲暴食之後的養生食品。
說了許多,到頭來食物料理最主要的還是一份愛心、真心和善心。大家圍起來撈魚生,講究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溫馨。心心相印下,食物自然充滿美味。
撈過魚生,慶祝過人日,祝各位身強體健,心想事成。
▲大家一起舞動筷子,齊齊慶生的江門魚生
作者簡介
李國樑,特許船舶工程師,學生時期起就愛文字創作,寫散文和短篇小說。成年後,有更多時間思考、挖掘史料與進行社會研究,並通過新加坡國家博物館的義務中文導覽、博客等平台結交同好。博客名“從夜暮到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