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2月28日),新加坡報紙《Today》報道,兩家新加坡公司已經向小黃車ofo發出索償信,追討超過70萬新幣的欠款。
70萬新幣對于曾經那個不可一世的小黃車來說實在算不了什麽,可事實證明,就是這70萬,成爲了小黃車的瓶頸。
小黃車到底怎麽了?
寒冬
進入12月,小黃車ofo似乎和中國當下的氣候一樣進入了漫長的冬天。
小黃車債務危機被曝光之後,資本市場似乎立即對其失去了信心。無數曾經追捧它的民衆和企業現正成爲壓垮小黃車最後的稻草。
今年8 月 31 日,上海鳳凰開始起訴 ofo 欠自行車貨款 6815.11 萬元人民幣。此外據財經網報道,ofo 還拖欠了雲鳥、德邦等多家物流供應商數億的欠款…等等
更糟糕的是,資本市場的壓力已經讓小黃車力不從心,ofo的用戶市場也似乎出現了大問題。
直至今年5月,ofo在各項活躍數據上都比摩拜有優勢。
從共享單車出現伊始,小黃車一直穩壓老對手摩拜一頭,一切似乎都朝著有利的發展方向走。
但今年10月開始,陸陸續續有小黃車用戶試圖通過軟件退款程序取回自己的押金。但遲遲未能收到錢款。
無數個單一事件集體爆發,終至不可收拾。
在萬般無奈之下,ofo于本月17日在其官方微博公布了退押金的新政策,稱線上和線下登記合並在一起,將按照用戶申請順序退還押金。
可目前線上排號人數已經突破千萬,後續申請的數字還在持續增加。若以每位用戶99元人民幣押金計算,待退押金至少有10億元人民幣。
(來源:微博/中國之聲)
小黃車現有的現金流還能支撐押金退還嗎?新聞的報道直接導致許多對ofo不信任的用戶自發前往ofo在北京的總部,走線下退款路線。
(ofo公開信)
在這樣的危難情況下,ofo創始人戴威不再沉默,于19日發表公開信滅火,強調“不逃避,勇敢活下去,爲我們欠著的每一分錢負責。”然而至今收效不大。來自用戶和供應商兩方的強大壓力已經讓小黃車在山頂上搖搖欲墜。內部管理問題更是雪上加霜。
曾經俾睨天下的小黃車似乎真的要黃了?
回望
回顧共享單車的發展曆程,其聲勢最高的時候無疑是在17年末至18年初。
特別是在2017年5月之後,“一帶一路”沿線的20國青年參與評選中國的“新四大發明”,共享單車位居其中。
(新四大發明-高鐵、掃碼支付、共享單車、網購)
然而共享單車的寒冬遠比想象中來得快。就如很多互聯網業內大佬所估計的一樣,共享單車其本身就存在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總有一天會爆發。
共享單車這個創意的來源,在于解決公衆出行“最後一公裏”的概念。
何爲“最後一公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類似情況:上班公司離最近的地鐵站還有一段距離,出門去附近的超市購買日用品…
這類日常出行痛點促使共享單車橫空出世。
(圖:外灘上的共享單車)
爲了解決這些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很急切的需求,共享單車的出現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資源浪費,提升出行效率的同時也符合現今流行的“減碳出行”的概念。
但需要注意的是,共享單車雖然解決了民衆的需求,但它不是不可替代的。沒有了共享單車,還有公共交通,雖然費事,但仍然存在。更不要說人一直都在使用的“11路”(步行)。而在這種情況下共享單車的存在本身就是“可有可無”,也是這個行業最爲尴尬的一點。
困局
更爲糟糕的是,共享單車打著節約資源的名義,卻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資源的浪費。打著保護環境的名號,實際上在不斷制造垃圾。
共享單車“墳墓”
從2017 年開始,ofo 和摩拜等共享單車開始了蒙眼狂奔,盡管還沒有哪一家能找到共享單車的盈利模式,但似乎只要敢入局就有資本接盤,于是開始了無止境的融資、燒錢、補貼、擴張……
據中國信通院發布的2018中國共享單車行業發展報告統計,去年年共享單車投放量高達 2300 萬輛。ofo 在這一年還曾表示計劃在年底投放 2000 萬輛小黃車,日訂單量也超過了 1000 萬。
2000萬?一旦報廢會制造多少金屬垃圾?
這種業務擴張速度不僅在互聯網企業極爲罕見,還同時帶來一個新的疑問:管理運營的速度能跟上擴張的腳步嗎?很顯然沒能做到。
實際上,共享單車企業在管理上采取的大抵是放任自流的態度。不否認其背後曾經付出過的努力,但目前來看自行車管理工作更多的依賴民衆的素質,以及當地政府的管控。
企業對其車輛的掌控力幾乎爲零,除了進行盲目地投放和回收自行車這個循環之外。
(新加坡即將推行落地掃碼,共享單車如擺放不當將每次從用戶app賬戶罰款5新幣)
而這種不作爲造成的結果就是就是無序的擺放,占用了大輛的城市公共空間。民衆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也怨聲載道。進一步拉低了民衆對于共享單車的期待。
共享單車不好嗎?好!可是我們都准備好了嗎?並沒有!
在中國的新聞中時常可以見到破壞單車的情景。另外,在社交媒體上,也有很多人舉報了單車被扔進河裏,給單車上“私鎖”等等行爲。
這才是共享單車困局的根源。他們沒有准備好,我們也沒有。
破滅
曾經,共享單車被無數人寄予厚望,資本瘋狂跟投,泡沫直沖雲天。
巅峰時期,ofo聯合創始人張巳丁曾志得意滿的表示,只靠租金,單車成本兩個月就能收回,如果再加上品牌廣告,盈利根本不是問題。
卻不料,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小黃車的折舊速度,遠遠超過了他們的想象。
據統計,一輛小黃車,成本大概300元左右,一年就報廢了,1000萬輛,一個月的折舊成本就高達幾億, ofo根本無法承受。
更重要的是,共享單車的本質,實際上就是租賃,這種重資産運營模式,本身就和互聯網輕資産的理念背道而馳,投放和維護費用極高,僅僅靠租金,根本無法自負盈虧,更不可能盈利。
更不要說ofo曾經主打了很久的1塊錢促銷月卡….
而品牌合作,無論是在自有APP上打互聯網廣告,還是直接在小黃車車身上打平面廣告,本身都價值有限,根本無法帶來多少盈利。
一邊是放血猶如井噴,一邊是造血嚴重不足,整個共享單車行業都開始搖搖欲墜,曾經的各路共享單車紛紛折戟沉沙,市場上廢棄的單車,屍橫遍野,摩拜創始人,見勢不妙,金蟬脫殼,哈羅單車慌忙投誠阿裏。
可ofo呢?ofo錯過了最好的時機,創始人戴威遲遲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權力,導致滴滴入股ofo之後雙方一直貌合神離。
而現在背負高額債務的ofo已經很難找到新的投資者,共享單車的泡沫已然破裂,投資機構爲了自身利益也不會再加大投入,而是需要盡早套現離場,剩下哀鴻遍野只能尋求合並或者收購。
在今年4月,摩拜以27億美元被美團收購之後,共享單車裏只剩下 ofo 還沒有歸宿在這幾個月裏艱難掙紮。
換個角度來看,阿裏、京東、小米都是在資本的幫助下成長起來的,資本的介入不是共享單車寒冬的借口。說到底還是這些創始人自身的問題,或許他們從一開始就沒打算建立一個長久存在的企業,目的也只不過是圈錢而已。
對于共享單車,我們必須承認是有價值的,但是再有價值的事物,如果找不到自己准確的定位,找不到足夠的盈利模式,僅僅靠投資者一時的腦熱進場是很難維持的。
共享單車垃圾堆一角(中國)
共享單車風風光光地來,最後淪落成爲城市垃圾,遍布山野,留下一地雞毛,不得不讓人歎息。
畢竟資本市場從來不相信眼淚的,當初多麽受捧,現在就該有多麽淒涼。
人品守恒定律大概是從來是不差的。
(文/四月是你的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