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住的久了,你總會發現政府組屋樓下的公共活動區域內,有兩件事幾乎連續不斷的上演著,一個是婚禮,一個是葬禮,這就好像是生命以隆重的儀式在世間循環往複,不過,這兩場儀式的主角,卻是大相徑庭,一般來講葬禮屬于華人,婚禮則屬于馬來人。
前者是我們所熟知的,而後者,不一定所有中國人都有機會深入了解與體會的。我非常有幸能有機會來探究新加坡的馬來式婚禮,看官們,就請隨著我的鏡頭,來一場文化差異之旅。
說起這場婚禮的主角,是相熟六年之久的芳鄰,因爲我以前的工作經曆,加上性格比較開朗(愛神侃),所以和鄰居們的關系都相當融洽,這裏要說一個題外話,我的左邊是馬來家庭,右邊是印度家庭,兩家互不講話,卻都和我們家關系和諧,特別是老爸老媽,即使語言不通,卻總能比劃著溝通一些超越“吃了嗎”的深層次問題,也能互相分享食物,或者在我們出國時幫忙照看門戶。所以不管是印度小孫子滿月,還是馬來女兒出嫁,收到邀請的我,都不會特別驚訝。
對于中國人,或者推而廣之華人來說,馬來人的婚禮,與我們最大的區別就是宗教性,這讓我想起了新加坡對待種族和諧與政治制度的一句名言:宗教的歸宗教,政治的歸政治。套用在婚禮上,馬來人歸宗教,華人歸民俗。單一宗教信仰的民族,所有人生大事都以宗教精神爲最高指導思想,多元宗教信仰的民族(比如我們華人信奉各路大仙,實用得很),則以”看上去很美“爲一切終極指導原則,我只是在這裏做一個基于感受的比較,沒有褒貶任意一方的意思。
馬來式婚禮分爲兩天,第一天是在清真寺舉行宗教儀式的婚禮,僅會邀請穆斯林親朋,或者關系特別親密的非穆斯林賓客出席,顯然這兩條我都不符合,所以清真寺部分的婚禮,我在近期內是沒什麽機會見識了。
馬來人可以選擇任何喜歡的清真寺來舉行婚禮,我家鄰居選擇了最知名的一間,蘇丹回教堂,那裏地處甘榜格南,新加坡著名的旅遊區,大家不要遺憾,如果你來旅遊,在非祈禱時間,是可以免費進入這間清真寺參觀的。
(蘇丹回教堂,圖片來自網絡)
第一天的婚禮,新娘在上午十點出門(關于新娘化妝的問題,我會在後面段落詳細介紹),向清真寺出發,沒有迎親或過多的陪伴隊伍,父母親都已經提前過去了,陪同新娘的只是兩三個表姐妹,雖然我不能出席,但是新娘還是非常配合地在門口讓我拍照。其實對于馬來人,這一天的儀式,才是兩天之中的重點,當天在清真寺內要進行諸多的宗教儀式,當新娘爸爸試圖向我解釋時,我看出了他的努力和面對一個異教徒的無奈。
第二天的婚禮,這是更能貼近我認知世界的一部分,我們首先從場地說起,記得幾年前,有一位土生土長的新加坡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竟然對馬來人在組屋區樓下辦婚禮大放厥詞,此位瘋婆子的結局自然無比悲慘。
不過我要辟謠的是,租借組屋公共活動區域並不是她當時所說的那般簡單,首先至少要提前三個月,去市鎮理事會查看合適的檔期,然後預定,費用分爲兩部分,一部分是日租金,根據不同日期有不同的收費標准,可以租借任意天數;另外一部分是水電費,沒錯,新加坡的組屋公共活動區域都具備上下水及供電系統,所以很多活動,既有不少參與者,自然涉及到吃的部分,有這樣便利的基礎設施條件,就可以直接在這裏迅速組建出一個簡易廚房。
以此次婚禮爲例,租用了四天(需要提前布置場地和准備食物),加上水電費,總費用大約在300-400新幣,婚禮結束後,市鎮理事會派檢察員來現場檢查各種設施以及衛生,如果有損壞或不達標,則會罰款。
爲什麽馬來人要選擇在組屋的公共活動區域來舉辦婚禮呢?新娘爸爸給了我如下的原因:
- 可以提供清真婚宴的酒店在新加坡特別少,場地也小,最多可以容納300人左右,而馬來人都是大家庭,一般婚宴來個五六百人毫無壓力;
- 酒店的時間非常有限,一般只能使用三個小時左右,而馬來人愛熱鬧,顯然不能盡興,一個婚禮通常會從中午11點一直持續到下午6點;
- 這麽多賓客聚在一起,酒店的停車位是個令人頭痛的問題,而在組屋區則完全不需要爲此而操心。
所以大部分馬來人都會選在更自由自在的組屋公共區域舉行婚宴。而實際上,我覺得這一天的婚禮已經不是我們中國人概念裏的”婚禮“,這其實更應該算是一場答謝宴,而不是正式的儀式,所以之前覺得馬來人隨隨便便就在組屋樓下舉行婚禮,太不隆重的人(曾經也包括我),是很片面和狹隘的。
婚慶公司如今越來越專業,往往把會場布置的美輪美奂,除了裝飾物,也有不少地方使用鮮花點綴,所以坐在當中,還是能感受到很強烈的喜慶氣氛。
後面那個黃色的塑料茶壺,你知道是做什麽用的嗎?原來裏面是洗手的水,哈哈哈!
看過了會場的布置,再來看看忙碌的後廚吧,本次婚宴的主廚是一位大約60歲開外的馬來阿嬷,她身材雖然瘦小,卻把現場指揮得井井有條,一揮手一轉身,頗有些指點江山的意思。
除了糕點類,其他熱菜,都是現場制作的,而這些看似簡單的馬來式自助餐,其實並不便宜,價格根據菜式以及所供應人數不同而有所差異,以1000人份,五道主菜,食物無限量添加爲例,費用是三萬新幣,所以認爲馬來人在組屋樓下舉行婚禮是爲了省錢的觀衆們,其實並沒有,雖比不得酒店那麽昂貴,但也絕非是省錢級別的。
經過廚房提前一天的准備,菜式很快就布置好了,婚宴從上午十點一過,就可以開始吃了,大家隨到隨吃,不用等到新人入席,看到我拍照,新娘媽媽頻頻要求我先吃了再忙活!下面我們來看看馬來婚宴都吃些什麽吧,對于中國人來說,這些東西可能讓你覺得簡陋,無法相信這是一場婚宴,但它也畢竟是馬來人自己的飲食習慣與文化特色。
飲料都是最傳統的馬來飲品,有奶茶、咖啡、玫瑰飲(我來新加坡十年第一次試喝,因爲感覺很多色素不健康)、檸檬冰水、酸柑汁。
不知道做法的雞翅膀(全場最好吃的一道菜),椰漿咖喱牛肉。
雜蔬,炒牛肉。
三芭辣椒蝦
Rojak、Acar(馬來式涼拌菜)以及另外一種酸甜調味醬。
mee soto和katupat soto,soto就是那口鍋裏的雞湯,旁面的小碗裏分別放著mee(幼米粉)和katupat(飯塊)以及搭配的豆芽和雞絲,吃的時候把湯淋在碗裏,再加上一點蔥花和油蔥碎,或者辣椒。
終于來到我最愛的甜品,這滿滿一鍋是濃濃純純溫溫的榴蓮肉,剔除了果肉筋,太順滑太香甜了,一時忍不住吃了兩碗!
傳統馬來糕點以椰漿,木薯爲主要原料。
大朋友小朋友的糖果,不僅可以吃,旁邊還准備了打包袋,盡情拿吧!
主食有椰漿飯和黃姜飯兩種,一般我吃自助餐就不吃主食了,但是,馬來人對于飯的需求可是很大的,每人都是一大盤子飯,配上菜。
mee soto,我喜歡的雞湯幼米粉。
吃的很開心的孩子們。
一輪吃吃喝喝之後,司儀宣布新人要入場了,這時樂隊開始演奏伊斯蘭聖曲,我不知道這樣的翻譯是不是准確,就是每次從清真寺裏傳出的那種祈禱前的歌曲。當音樂響起,歌手開始演唱時,現場所有吃東西的賓客都停下來,跟著樂曲一起唱了起來,雖然人數衆多,聲音卻出奇的輕柔整齊,那一刻還有點小小的震撼。
新人裝扮完畢,准備進入會場接受大家的祝福了,我與化妝師聊天,原來馬來新娘都是在家裏化妝打扮的,因爲這樣比較方便,服飾上,他們一定要穿著最傳統的馬來民族服裝,這是模仿國王與王後的禮服。
化妝師還說,我們馬來人的新娘裝束,比較誇張和戲劇化,你們華人的新娘則比較時尚和歐美化,我不由得仔細觀察這位化妝師,她身材苗條,穿一件粉色紗質馬來裝,皮膚白皙,大眼睛顧盼生輝,真是漂亮極了!而言談間,我又開始遺憾我們中國人結婚時,爲什麽不能延續傳統,穿上我們的民族服裝,或者讓傳統服裝成爲婚禮的主角。
新人走下樓來,令我覺得驚訝的是,新娘的父母並沒有一起上樓跟隨女兒女婿,他們依舊在樓下招呼客人,而新人們周圍也沒有簇擁太多人,只是這個專門的儀仗隊伍,敲打著馬來傳統手鼓,一路走來。
要進入會場前,有幾個年長的親屬在門口擋路,類似我們中國人不給新郎開門,或者藏起新娘鞋子之類的習俗,也是討個好彩頭的意思,然後長輩會移開兩盆綠色植物,讓新人入場。
新人落座後,鼓手們會再敲擊一陣音樂,以示典禮與祝福,于是這一天的婚禮儀式就結束了,前後不到半小時,而這個過程中,我觀察到新娘的父母還是非常輕松地自顧自的招待著客人,甚至沒有我這個看熱鬧的外人站的靠近。
接下來就是拍照,感覺新人今天的盛裝就是爲了和賓客們拍照,這是新娘的父母。
新人也是吃一樣簡單的食物。
我也要和新人拍一張,沾沾喜氣。
吃飽喝足後,賓客們的興致開始高漲了,馬來人本來就能歌善舞,在這樣喜慶的場合裏,自然是當仁不讓,大家都爭相上台一展歌喉。而要離開的客人,也都拿上一份伴手禮,禮物無比實在,真是不能更贊了!兩袋我最愛的燕麥條,還有一盒牛肉黃姜飯配涼拌菜辣椒。
這一次的馬來婚禮,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新鮮的體驗,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待一種文化,新娘爸爸反複和我強調,我們想要每個來參加婚宴的人,都能最大限度地放松,享受一個下午,與親朋好友聚一聚,聊一聊,而從他和新娘媽媽的狀態來看,也的確是把這種輕松的心態做到了極致。
腦海中不由得浮現起我當年結婚時,別說我老爸老媽那個忙亂與緊張,就連我的近支親屬們,也是忙到滿場亂飛,顧不上吃點東西喝口水。我們中國人的婚禮上,客人極盡客套,想著快些離場不給主人添麻煩;主人也極盡周道,想著快些結束,趕緊回家好好歇歇,所以最後很多事情都成了過場,酒席也多數鋪張,一場婚宴下來,不知道要浪費多少食物。
而新加坡的華人婚禮又成了另一個極端,酒席肯定不會浪費,因爲總共十道菜,還要在兩三個小時裏慢慢上來,真是能把人餓死加困死。
從賓客的角度來看,中國人即使互不相識,也能爲了同一個共同目標而相談甚歡,但馬來人裏,除了新娘父母,以及他們的近親,對我們全家熱情招呼之外,其他不認識的人,看我們的眼光異常冷漠,甚至有點奇怪,我完全能夠想象和體會這種異類的感受。
今天我不是想比較孰好孰壞,畢竟不同種族都有著自己不同的文化,只是單純道出兩種文化的差異,以及帶給我的思考。
寫下這些時,歡樂的一對新人已經飛去黃金海岸度蜜月了,祝福他們在未來的生活裏一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