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很多地方連降暴雨,導致交通癱瘓、房屋坍塌,造成重大損失,並引發全民“看海”。
▲湖北武漢的公共交通
▲安徽枞陽,道路變河流
▲安徽宣城,村鎮成澤國
▲河南新鄉一商場,貨物浸泡在水中
▲貴州銅仁市,水面僅露出樹梢,電線觸手可及。
中國總理李克強在抗洪救災第一線,多次提到目前中國正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但是地下管廊建設嚴重滯後,必須加快這方面的建設!
有人說,一下雨就淹,主要怪雨下得急,下得大。
要說下大雨,新加坡還是有發言權的。處于熱帶地區的新加坡,年降水量達到2300毫升以上,而且暴雨居多,雨來得快,下得急,昏天黑地,雨勢洶湧,如同世界末日。
然而,新加坡卻很少發生水災。爲什麽呢?真的是因爲魚尾獅的神佑嗎?
從源頭開始,主動收集雨水,而非一味的防洪堵截。
新加坡人都知道,暴雨剛剛過後,大家就紛紛出門。因爲這時無論行車道、行人道、草坪還是隧道,幾乎都沒有積水,毫不影響人們的出行。
這一切,都是因爲新加坡有一個完整而強大的排水管理系統,使整個城市的排水系統像一塊大海綿一樣,瞬間吸走大量的雨水,然後全部彙集到地下大的排水渠中。
▼在新加坡,你會看到星羅棋布貫穿各處的大小溝渠
▼路邊也有很多溝溝蓋蓋
▼馬路上有很多排水孔
▼政府還大量采用可以滲透水的砂礫技術,通過草地、地面的滲透,收集和引導雨水。
這些,都是新加坡雨水收集和排水系統的一部分。
在新加坡城市建設之初,每蓋一座樓,每建一個街區,最大容量的排水系統一定是計劃在前的,這是它未雨綢缪,提前做好規劃的結果。新加坡的集水、排水、循環水使用已經形成了一個體系,每一環節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除了在所有的城市道路和街道兩旁,以及所有的居民住宅區修建排水管道之外,多年來,新加坡政府還在全島範圍內大興水利設施,修建蓄水庫和蓄水池,並以水庫爲中心,在周邊發展公園和自然保護區,成爲人們鍛煉、休閑和親近自然的理想勝地。
▲新加坡有名的麥裏芝蓄水池
僅靠這些,就敢抵抗所有的暴雨,那還真的是天真。新加坡也絕不是從來沒有被水淹過,只是新加坡公用事業發展局在事後會對全國多地進行水道和水溝的全面檢查,積極尋找解決方案,比如及時清理排水道的堵塞,擴充現有路邊溝渠的數量和排水量,把馬路墊高等。
2013年,當局重新修訂了地面排水系統准則,規定新建的項目必須爲防淹水盡一份力,通過融入仿自然元素(屋頂花園、濕地、垂直種植箱等),以及減緩地下儲水池的雨水排入水道的流速,避免溝渠不勝負荷,要求地産商從源頭開始,負起一部分防淹水的責任。(這點非常值得借鑒)
如果你想了解得更具體,那麽你一定不能錯過2008年開放的濱海堤壩。作爲一個年均降雨量達到2400毫米、雨量充沛的熱帶國家,新加坡的濱海堤壩是全面防洪的環節之一,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濱海堤壩是怎麽做到這點的呢?它是將蓄水池和大海隔開,防止蓄水池內的水受潮汐影響。通過7個閥門來控制排放水。工作人員只需要啓動1分鍾內可排空一個奧林匹克遊泳池容量的巨型排水泵,就可將過量的雨水排入海洋。當全部7個排水泵同時啓動,整個過程只需要9秒鍾。(聽起來是不是很不可思議!)
此外,在所有重要道路的地下管道,也都裝有實時監控系統,一旦有情況發生,相關部門和人員就會立刻做出反應。即使是購物天堂烏節路,地上人頭攢頭,地下卻是另外一種景象。
集水、防洪的下一步——水循環使用
有了集水排水系統,再看看新加坡是如何有效利用這些廢水的。2009年,新加坡建成了一個貫穿全島的“深隧道陰溝系統”,就像一條運載水的高速公路;通過汙水連接管道、深海排水管、地下水泵系統、中央供水回收廠,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也正因此,新加坡每年的水流失只有5%,流失率全球最低。(贊!)
深隧道陰溝系統回收每一滴用水,並進行淨化和處理,生成新生水,能滿足國內30%的用水量。新生水目前主要供工業使用,政府也鼓勵人們嘗試,在超市也可以買到。(質量勝于一般飲用水,值得一試)
要知道,1965年新加坡建國之後,一直靠與鄰國馬來西亞簽署的兩個供水條約,整個國家80%的國民用水都來自馬來西亞。水的供給受制于人,絕對不是新加坡所願意看到的。而新加坡水處理能力的快速提升,不但讓新加坡免于水淹,也大大保障了新加坡的用水安全。
新加坡的整個水循環系統,各個環節缺一不可,完整的體系讓新加坡成爲世界最先進的水處理國家。在氣候條件不能改變,自然災害無法避免的情況下,通過科學、系統的規劃和建設,天災就會不再可怕,人禍也不會再有。
不過新加坡近年也有暴雨導致淹水的,2010-2011年烏節路就發生過,並在2011年大選成爲批評PAP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城市排水是一項與時俱進的工作,不能有任何荒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