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加坡政府宣布成立一個種子庫!儲存下來的種子,將成爲東南亞地區植物的“命根子”。
種子庫設在風景如畫的植物園內,一棟受保留的黑白洋房裏,靠近古魯尼園(Cluny Park)入口。
別看地方不算大,卻真的是“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它最多可以存放25000種植物的種子,約等于東南亞一半的植物品種。
現在的植物園,本來就種了不少珍稀的動物和植物。有超過150年曆史的香灰莉木,正是植物園中178顆古樹之一,是最“新加坡”的樹種。
甚至還登上了5新幣鈔票的背面。
不過,僅僅靠目前在植物園種植的大約10000個活植物品種,卻是有些不足。在遇到極端氣候變化、疾病肆虐以及嚴重的自然災害時,這些植物品種很可能面臨毀滅,通過自然傳播的途徑已經不足夠留存。
種子庫容量相比外面來的更大,可以儲存更多稀有或瀕危植物樹種。通過種子清潔實驗室、幹燥室、冷室、低溫實驗室等設施進行有效保護。研究員也會在種子存放的一年、三年和五年後,把它們拿出來測試,看是否還具生命力。
種子庫也將爲科研和植物再生項目提供種子,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長黃循財稱“這是給新加坡植物多樣性購買了一份保險”。
與種子庫一起建立的,還有屋外的一個模擬種子傳播途徑的花園。
通過風傳播的種子一般小而輕,毛絨可以讓它們隨著風向“跑”,翅葫蘆就是其中之一。
自動傳播的植物種子則可以通過果莢的幹燥程度觸發,種子通過爆發力從植物中彈出,馬來海紅豆就是其中一例,據說這種海紅豆,現在只分布在馬來西亞和斯裏蘭卡兩地。
通過水傳播的植物上有一層厚厚的纖維覆蓋物,這樣它們的種子就能在水中長時間保持漂浮並傳播出去,海芒果就是一例。不過,雖然有“芒果”二字,海芒果卻是不能吃的。
通過動物傳播的植物則比較“心機”了,通常是通過吸引動物來攝取它們,種子粘在動物身上而散布的。綠咖啡樹和闊葉荊棘的傳播,離不開動物的幫忙。
種子庫也開放給公衆參觀,內廊有展覽讓訪客了解種子存放過程、植物面對的威脅等。而且,各實驗室都是公開的,訪客可以透過玻璃窗一窺研究員的工作情況。
記好了,種子庫每天早上9點至下午6點都會開放,但是每月的最後一個周五會臨時關閉。
新加坡不僅在國家政策層面上很有憂患意識,連植物保護這方面,也“不想放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