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來,世界生育率持續下降,亞洲、非洲、拉美下降明顯,歐洲鼓勵生育有一定效果,俄羅斯、瑞士等國有明顯提升。在維基百科最新的全球生育率統計表中,東亞區域簡直是各種拖後腿:
中國大陸1.55(排名186/224),倒數5名則分別爲:韓國1.25(排名220/224),香港1.17(排名221/224),台灣1.11(排名222/224)澳門0.93(排名223/224),新加坡0.8(排名224/224)。
新加坡政府爲了尋求生育平衡,提高生育率,可謂煞費苦心:報紙上隨處可見鼓勵結婚生子文章呼籲新加坡人多要孩子,各類親情公益廣告創意多多,而且政府撥款增加預算爲新生兒家庭提供育兒花紅,以有兩個孩子的中等收入家庭爲例,在孩子均滿7歲時共享有獎勵配套總值約14.2萬新幣(約合70萬人民幣)。
除此之外,政府還規定,只有結婚才能申請政府組屋,如住在離父母近的組屋內還可額外獲補貼,並限制郊區“鞋盒公寓”的數量等各種措施,借此鼓勵夫妻生育子女。居高不下的房租,讓在新加坡工作生活的單身青年過得總不那麽舒坦,只好與他人合租一套房子甚至是分享一個臥室;合租不僅沒隱私,若遇到不講理的房東和合租夥伴更是郁悶。只好結婚,才感覺生活質量有了點保障。說吧,你是結婚呢還是結婚呢還是結婚呢?
可是即便有了這軟硬兼施的各種條例,新加坡生育率卻巋然不動一直排在倒數第一。政府“催生”不奏效,到底是爲何?新加坡眼總結了4點原因,與大家分享:
1.生活費高漲
新加坡生活費貴,雖然看起來賺的不少,但對于年輕人尤其是外來年輕人來說,去掉房租、吃飯、交通費等固定花銷,其實存不下太多錢。除了生活費貴以外,新加坡生孩子更貴,普通生産四五千新幣,月嫂一個月兩三千新幣,如剖腹等上萬新幣也不足爲奇。如果嬰兒早産,黃疸,那一天一千新幣根本兜不住,卡裏余額5位數的,是真心不敢生。
2.孩子給父母帶來的經濟壓力與升職風險
首先,新加坡工作壓力大,加班加點是常事,半夜到家還要趕緊補眠第二天繼續早起上班(當然中國北上廣港澳台日韓也都是差不多的加班文化,恰巧在統計中我們也看到港澳台韓國的生育率也都排在最末)。就算有時間生,也沒時間帶:産假從8周-16周不等,産假休完恐怕也不能像沒娃時一樣奮勇拼搏了吧,加班完回家還哪裏有時間帶孩子?生而不養,那是萬萬不行滴。
3.老人長期簽證越來越難,本地老人不幫忙帶孩子,幼兒園死貴
在新加坡長居的外國人,甚至永久居民,給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申請長期簽證越來越難。就算抱著孩子去ICA哭,也未必有效。老人只好輪流申請旅遊簽證過來幫忙帶,也夠折騰的。本地新加坡人呢,老人是不幫忙帶孩子的。新加坡眼曾經推送過一篇文章,孩子的外婆提出要女兒支付一個月1000新幣的薪水,並且交CPF(類似于公積金)才肯幫忙帶娃。上幼兒園?一個月從一千新幣-兩三千新幣,肉疼啊。
4.受教育程度高的年輕一代,對生孩子持更謹慎的態度
當社會不斷發展進步,年輕人受到越來越高的教育,在婚姻及繁衍後代這人生大事上,便更多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而不是遵循繁殖本能。新加坡眼今日恰巧讀到廣州日報作者陳周的觀點,一並與大家分享:
東亞地區生育率低,除了社會文化因素外,還需考慮當地政治經濟背景。東亞這些國家經濟發展快,傳統家庭結構已發生變化,女性成爲直接生産力進而發展經濟。一旦被發動“走出來”的女人,很難再“走回去”;在人口統計學中,有一個通行全球的現象:女性受教育程度與生育率強烈負相關——即一名女性受教育的程度越高,生育孩子的數量會越少。那麽,東亞女性直接參與經濟的過程中,其受教育程度日趨提高。中國大中城市、日本、韓國等東亞女性受教育程度及升學率甚至出現高于男性的趨勢。如此背景下,女性受教育程度急速提高伴隨生育率急劇下降,就不足爲奇。
對個人來說,東亞女性生育率下降,是因其很難同時兼顧好工作和家庭,但從宏觀角度說,這是“後發現代化”國家發展模式要面臨的“生産”和“人口再生産”之間的根本矛盾。女性要積極參加經濟活動,也因生理原因擔負人口再生産的責任,這兩個職能都在爭奪女性資源。日本就是面臨這個矛盾的典型,“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家庭架構相對穩定,但較低的女性就業率使其經濟發展後繼無力。因此,安倍提出“女性經濟學”,就是試圖通過提高日本女性全職就業水平提高GDP;同時,日本面臨嚴重的“少子化”,生育率極低,如果“女性經濟學”成功推行,那麽日本將面臨更嚴重的人口問題。
除了“生産”與“再生産”的矛盾,“後發現代化”國家都經曆急速的市場經濟化過程,這也是一個迅速將“自然人”變成“經濟人”的過程,低生育率成爲該過程中的副産品。在現代經濟社會,女性作爲“理性人”或者“經濟人”,對于生育的考慮日趨成爲一個“經濟選擇”。對東亞各國來說,女性個體層面的“理性選擇”,實乃與國家層面的“鼓勵生育”政策背道而馳,在今後很長的一段時期將是難以破解的社會難題。
關鍵詞:全球生育率,新加坡生育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