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逝,整個國家都在緬懷與感恩。但新加坡人民,或許也需要一個全新的新加坡。後李光耀時代,我們能否去新加坡創業?
2015年3月23日淩晨3時18分,有著新加坡“國父”之稱的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Lee Kuan Yew)去世,享年91歲。他對新加坡人而言,意義非凡,從獨立建國開始,這個幾乎沒有任何資源,連淡水資源都要靠鄰國馬來西亞,人口還不如中國二三線城市的小國,在李光耀的治國方針下,成爲了如今人均4萬美元的發達經濟體,它是亞洲經濟“四小龍”,亦是大多數國際公司進入亞洲首選的“總部之地”。
這奠定了李光耀即便在“退位”多年之後,在新加坡仍不可動搖的政治和經濟地位。
自1959年新加坡自治邦成立以來,李光耀就出任政府總理,直至1990年卸任總理職務。但之後李光耀以內閣資政的名義依然作爲新加坡的最終決策人,直至2001大選後,李光耀與另一位前總理吳作棟發表聯合聲明,宣布不會出任新內閣任何職務。從而徹底結束在政府內閣長達52年的生涯,其子李顯龍就此正式接班。
然而,李光耀的去世,恰恰定格在整個新加坡面臨轉折點的時候,也是整個全球經濟格局重塑、中美國際政治格局風雲詭谲的時候。未來,如何保持政治穩定,又能持續激發創新經濟的活力,保持在亞洲經濟,乃至全球經濟中的地位,是立在新加坡政閣前無法回避的問題。四年前的大選,新加坡建國以來一直執政的人民行動黨,雖然繼續取勝,但得票率卻跌至60.1%。“現在是讓年輕一代在更加困難和複雜的局面下,帶領新加坡繼續前進的時候,”面對選舉結果,李光耀曾經如是說。
钛媒體編輯在整理新加坡的市場經濟這幾十年的觥籌交錯,與李光耀的一生時,也明顯感到了兩個經濟體的分野,一是李光耀首創的新加坡政治體中的國有企業“淡馬錫”管理模式;一是一個主張自由市場下的全球經濟體中的“總部經濟”模式。
前者是整個新加坡國家影響力的基礎,而後者則在“大企業陰影下”的創新、創業與科技中徘徊、彷徨了數十年,以至于在二十年前開始,新加坡是否適合創業、如何鼓勵小企業創新就一度成爲爭論的焦點。這也使得李光耀持續影響力下的這幾十年,新加坡從“總部經濟”向“創業經濟”並行過程中的轉變,頗值得我們借鑒。
財新曾在2006年對李光耀的專訪報道中,如此形容過李光耀的經濟主張:
新加坡相信自由市場經濟,但自由市場經濟的收益不能以自由放任的方式進行分配。新加坡通過稅收制度,進行收益再分配,使居者有其屋,平等地受到教育和基本醫療服務。但新加坡不是完全平等的社會。在完全平等社會,沒有人會盡全力,社會將會蒙受損失。
新加坡的國有企業由淡馬錫經管。在上世紀60年代,政府積極地成立各類公司,率先進入私人企業不願進入的領域;至80年代,淡馬錫的下屬企業發展成熟,逐步私有化並且上市。最近幾年,淡馬錫在海外進行風險投資,其長期目標是建立一個投資組合,使其資産的三分之一在新加坡,三分之一在發達國家,三分之一在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
新加坡財政部是淡馬錫的單一股東。財政部要確保一個有能力的董事會來管好淡馬錫。政府不會幹預淡馬錫及其子公司的日常管理,也不會給淡馬錫或其子公司任何特殊照顧。淡馬錫以商業原則經營,自由選擇本地或外國合作者,而且必須和其他公司一樣,通過競爭投標才能獲得政府項目。
從“總部經濟”向“中小創業企業”轉變
新加坡的第一次轉變發生在2000年前後,互聯網泡沫破滅,卻讓首次出現經濟乏力的新加坡意識到,僅僅注重引包括大型跨國公司的外資企業到新加坡辦公司並設廠,發展經濟是遠遠不夠的。如何把這些大公司帶來的管理、經驗,包括推動技術的更新轉變爲“島內”創新的關鍵,更爲重要,硅谷式的創新驅動力才有更持久的生命力。于是,新加坡開始到處開設各種“創業中心”,從各大教育機構開始。
跟中國大陸後來選擇的策略很像,新加坡政府選擇了“補貼”激勵,無論是吸引投資的補貼激勵,還是對“中小企業”的補貼激勵。新加坡當地的中小企業的定義: 公司至少有30%的股份是新加坡當地擁有,公司的年營業額少于1億新幣(約爲4-5億元人民幣),或者是員工總數少于200人(兩者符合其一即可)。
新加坡對于大型企業的招商是非常誇張的,例如如果在新加坡設立研發中心,那麽50%的整體費用由新加坡政府承擔,還有支持物流體系的建立,政府爲一家公司補貼了 70%的建立物流IT體系的費用。以下是钛媒體搜集的新加坡對中小企業的補貼,根據網絡公開信息整理:
第一個是新加坡稅務局推出的一項旨在鼓勵提高生産力和提高科技創新力的信用基金(Productivity andinnovation credit,簡稱PIC)。
PIC對于企業的6種商業投資行爲(甚至包括買電腦和軟件)有補貼,補貼的有3個方面:400%減免稅務,加60%現金返還,再加上15k新幣(75kRMB)的一次性補貼。減免稅務的意思是說,你每在這6項投資行爲中花費10塊錢,政府會在你的稅收中減去40塊錢。稅務減免的上限是每年40萬新幣(對應10萬元投資)。減免稅務的福利主要是針對在新加坡營收較高的公司。而對于創業公司來講,現金返還無疑是更好的一個方面。 60%現金返還的意思是說,你每花出10塊錢,政府會爲你補貼6塊錢。補貼上限爲每年6萬新幣(對應10萬投資)由于科技創業公司在初期由于資金的匮乏,使得這些福利補貼顯得異常重要。如果這些資源運用得當,可以算是一筆大約最多30萬(每年)小額的種子投資了!並且加上一筆無償的7萬5千的現金。
這6種投資行爲包括:
1.購買或者租賃IT設備或者軟件
硬件方面可以覆蓋例如購買筆記本電腦,台式機,或者服務器。軟件方面包括雲服務(例如Amazon Cloud Drive),企業ERP軟件或者是客戶關系系統(CRM)軟件。
2.員工培訓
員工培訓包括公司內部培訓和外部培訓。內部培訓例如公司副總裁抽出3天時間做一個銷售系列培訓,外部培訓例如銷售,市場,編程等。比較好的是培訓地點和公司不限于新加坡,也就是說,新加坡的團隊可以飛到北京接受培訓。
3.購買或者使用其他公司的專利
這個就比較好理解了,比如一家創業公司需要的技術已經被另一家公司注冊專利,這家公司可以購買或者租用另一家公司的相關專利。這個是政府爲了知識産權保護而做出的努力。
4.注冊專利或者商標
如果公司需要注冊專利(例如美國專利),價格太高,新加坡政府可以負擔60%。也是從另一方面爲了鼓勵創新,同時保護知識産權而做出的努力。
5.研發相關費用
可以包括人員指出或者是設備支出。
6.經過DesignSingapore Council批准的設計項目。
設計項目包括普通商業設計或者是工業設計。
第二個是新加坡信息發展局(IDA)爲中小科技企業提供了各種合作項目,對通過審核的項目提供50%研發補貼。
例如在這個季度,如果你的公司如果有社交化分析(SocialAnalytics)的相關應用開發,或者是基于GPS地理信息的相關應用開發,可以向政府提出申請,政府會補貼你50%研發的支出。相關的信息可以很容易的在IDA官方網站上面找到。
新加坡作爲東南亞的經濟中心,除了一般性的直接經濟層面對于創業公司在生産開發方面的的補償之外,在很多其他方面也爲創業公司有不同的支持,例如商業拓展有高達70%的政府補貼,對于高新技術創業企業來講,在你只是有想法的階段政府就可以一次性投資25萬新幣,並且不占公司任何股份。
互聯網創業生態剛剛開始
新加坡經曆過從勞動密集到資本密集到科技創新的幾次轉型,從過去被成爲亞洲的“瑞士”(金融中心),隨著整個全球經濟創新驅動的顯著性加強,新加坡整個經濟體都面臨著向“創新性”、互聯網創業經濟生態轉型,且內核的變化從未如此劇烈。
知乎一位作者曾在知乎上回答關于新加坡創業的問題時,談到了機會與瓶頸:
新加坡的IT創業可以做的東西我覺得會比中國要多,因爲國內的環境管制等問題。如果你是IT創業那麽你的市場應該可以發展到全球(除非你只針對中文用戶),那麽新加坡會是你的一個很好的平台。比如說你可以在新加坡開設公司享受稅收方面的優惠,這邊的經商環境等等,然後打造面向全球(或華人世界)的産品,考慮到人力資源的成本問題你可以在中國聘請員工。
然而不建議只考慮本地市場,像新加坡美食網雖然有他的固定客戶圈,有其發展的瓶頸(只能局限于新加坡),相信美食網也想沖出東南亞,打入大陸的市場,但是需要很多努力和機會,目前在新加坡的競爭對手遠比大陸的要少了很多。
擺在新加坡整個創業與投資生態面前的問題無法回避:生態系統比較年輕,剛剛湧現,並沒有很多的本土積累,很多創業者仍然是比較年輕的,還沒有壯大,仍然處在起步階段。缺乏本地影響,很多人是小人物,對于投資人說流動性不多。當投資人和企業家獲得相關回報以後,會留給下一代,不想讓它進入資本市場,資本市場上的流動性會有限。
普遍依賴于政府補貼的支持也是一個雙刃劍,會依賴于政府融資而不是從市場上融資,這不會使企業更專注于客戶。
钛媒體一位作者從新加坡回來交流時也提到,幾乎與中國大陸一樣,新加坡各個與互聯網相關的創業園區這兩年方興未艾。
2015年1月,新加坡政府相繼于美國矽谷設立BLK71 SF,強化新加坡與美國新創生態體系的串連;啓用LaunchPad,于原BLK71創新創業園區,納入周邊BLK73及BLK79,提供更多新創企業、加速器及創投等進駐空間,擴大其創新創業群聚發展。以下是他們的官方介紹:
國發會表示,參考新加坡BLK71及英國倫敦Tech City塑造國際創業群聚經驗,國發會選定于台北市花博公園會館建置一處國家級創新創業園區,並于104年1月完成營運團隊評選,由鼎骐國際公司負責辦理,提供創業家多元化的服務。目前國發會與營運團隊刻正規劃引進具潛力的國內外新創事業及加速器,以及相關服務業者(如創投、法律、會計等專業服務業)進駐園區,並進行國內外媒體之宣傳,包括品牌形象、入駐辦法等。創業園區整修工程完成後,將可建立完整的創業生態體系。
經過4年的發展,BLK71成功從廢棄工廠轉型成爲新創企業孕育基地。2015年新加坡政府爲強化串連新加坡與美國的創新創業生態圈,進而赴美國舊金山灣區設立BLK71 San Francisco,由Infocomm 投資公司、新加坡大學及新加坡電信Innov8基金共同成立,將協助新加坡新創企業打入美國矽谷科技創新市場,同時,也對東南亞市場有興趣的美國創投基金及新創企業,提供打入東南亞市場的管道與機會。該基地已于1月9日啓用,除提供新創企業聚會活動空間外,將提供24小時使用空間,最長以3個月爲原則。
钛媒體根據公開信息整理的新加坡目前比較活躍的互聯網本土創業公司,即便放在整個東南亞市場來看,數量也並不太多:
1、在線多語言視頻聚合網ViKi
衆包視頻字幕網站,Viki,在2013年新加坡紅極一時,因爲日本電商巨頭Rakuten以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Viki。一年後,有關報道稱Viki每個月活躍的用戶有3500萬,另外還有2500萬移動用戶;與該公司被收購之時相比,每月活躍用戶增長了1300萬,移動用戶增長了1500萬。
2、即時聊天應用Zopim
Zopim,一家當地從事客戶服務聊天工具開發的公司。讓你與網站訪客即時對話,打動並將它們轉換成忠誠的客戶,Zopim 即時對話窗口簡單易用,可以融入你的網站風格,讓你與網站訪客即時對話。
2014年初,初創公司Zopim以3,000萬美元賣給位于舊金山的客戶服務軟件公司Zendesk,而這家公司已經申請了在美國IPO。Zopim的成功退出,在新加坡當地創業圈內引起一陣興奮。
3、電子商務公司Lazada
電子商務零售商Lazada是Rocket Internet團隊協助過的衆多互聯網創業公司中最成功的公司之一,並且Lazada也是它們之中唯一一個市場估值達到12.5億美元的公司。最近,Lazada改變了自己的商業模型,轉向了第三方商家市場,這就使得Lazada 2014年下半年的GMV同比上半年增長了一倍,讓其2014年全年的GMV達到了大約2.742億美元。
4、私家車借租服務創業公司iCarClub
鑒于新加坡的車主大都在自家車上花費了大把大把的鈔票,對等私家車租賃這個想法也就應運而生了。但是把這個想法變成現實並不容易,比如iCarsclub在2014年對租賃服務所做的宣傳就出現了問題,讓公司陷入了困境。要不是該公司接下來被引入正確的發展方向以及早就爲競爭籌備了大量的資金,它也不會安然度過困境。目前,iCarsClub和以及PPzhuche(2013年10月iCarsclub登岸北京並起名PP租車)共計有12萬輛可租賃的私人出租車。
5、房地産門戶網站PropertyGuru
在東南亞,網上房地産分類廣告行業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PropertyGuru卻有幸獨占鳌頭。最近,99.co公司加入新加坡房地産市場,成爲了PropertyGuru最新的競爭對手。根據之前的一些相關數據顯示,人們總計浏覽房地産網站的時間中,有87%的時間是在浏覽PropertyGuru上的房地産信息。該公司在Alexa以及市場情報公司SimilarWeb上的排名同樣領先其它同行業的大型公司,比如馬來西亞最大的房産分類網站iProperty和新加坡另一房地産網站STProperty.
公司的首席執行官Steve Melhuish說,在幾年前PropertyGuru是打算上市的,但那之後卻一直沒有動靜了。2015年,也許能夠見證該公司上市。
6、奢侈品牌電商Reebonz
當提到新加坡本地的電子商務網店時,除了上述提到的受Rocket Internet公司協助的兩家電子商務零售商以外,最出名應該就是Reebonz。它和其他的電子商務網店不同的是它只關注奢侈品牌。Reebonz 在2014年3月收購了新加坡的在線奢侈品商店Clout Shoppe,擴大了自己的規模。
2014年8月,有關人士估計Reebonz將和遊戲外圍設備生産公司Razer一起上市,報道稱該電商初創企業正在極力尋找投資者。但是,這則消息自那以後也沒有後續了。
7、旅遊搜索網站Wego
2013年,旅遊搜索公司Wego宣稱,在其提供服務的52個市場上,每天起碼有1000萬個潛在預約客戶。該公司于2014年中旬推出了自己的iOS應用和Android應用,很快這款應用的下載量就居印尼iOS應用商店下載量排行榜的榜首。
斯人已逝,整個國家都在緬懷與感恩。但新加坡人民,或許也需要一個全新的新加坡。
(本文轉載自钛媒體 www.tmtpost.com )
關鍵詞:新加坡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