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流量多的機場等場合該怎麽第一時間找尋可疑病例?新加坡于2003年研發出體溫檢測儀器,無需溫度計與近距離接觸,也可檢查你的溫度。如今,世界各地都能隨處看到這台體溫檢測儀器。
2003年,非典疫情爆發。2003年3月24日,《傳染病法》得以實施,約740人被居家隔離,以10天爲限。隔天(3月25日),新加坡有了第一例死于非典疫情的案例。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傳染病中心(CDC)的定義,可疑病例可以定義爲體溫超過38攝氏度的人。識別患者的最簡單方法是,以溫度計查看他們的體溫。但是,這種逐一排查在面對大批人流量,尤其是高峰時段如上班時間時,效果及速度將大大減少。
一台紅外線體溫測量器(Infrared Fever Sensing System)的原型在一周內誕生了。它是新加坡國防科技局(DSTA)和新科電子(ST Electronics)的共同合作所研發出的。靈感來源來自新加坡武裝部隊的軍事熱像儀改良而成的。
測量器只受熱氣的約束,因此在黑暗中也可操作,能夠有效地探測所鎖定目標的體溫。此外,它能夠測出人們臉部的溫度,若體溫超過37.5度,電腦熒光屏上的其臉部影像會顯示紅色。
紅外線體溫測量器無輻射,適用于兒童和孕婦。該自動化系統易于使用,即便沒受過訓練也可通過遠距離實時監視屏幕進行識別。人們無需停留讓醫護人員逐個檢查體溫。
據說,這種體溫測量器在使用前,已在中央醫院和義順軍營的醫藥中心進行大規模的測試,以確保效果無誤。
如今新冠肺炎爆發,新加坡另一項創新是實時篩選設備稱爲iThermo。它使用配備了熱像儀和3D激光攝像機的智能手機來檢測經過的人的額頭溫度。
該設備可以測量最遠3m的溫度,當發燒的人經過時會發出警報,提示工作人員進行2次檢查。像紅外線檢測器一樣,它也是在2周內針對大流行而創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