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台CCTV-4就“共同抗疫彰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課題播出《新加坡眼》董事經理許振義的評論
新冠疫情短短三個月內,席卷全球。在地理上,疫情中心不斷轉移,東亞、東南亞、中東、歐洲、北美、南亞、現在“震中”轉到了南美。在時間上,主流看法是疫情至少會持續一兩年,甚至兩三年,直到出現疫苗或有效救治辦法。跟許許多多其他疾病一樣,新冠很可能不會根絕,而是與人類並存于世。
在可預見的未來,新冠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難題。由于新冠病毒高度隱蔽,而且無孔不入,疫情很可能遊走于各大洲之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無論誰先走出疫情,也無法保證不會發生下一輪傳播與爆發。因此,全人類唯有不分彼此,齊心合作,協同應對,才有可能共渡難關。 在抗疫防疫上,各國需要協同合作的領域很多。最直觀的是醫療領域,包括疫情信息的發布、病毒基因序列的共享、試劑盒的研發與共享、疫苗與藥物的研發與合作、防疫物資方面的互助等等。 一個很好的例子是:2月初武漢疫情高峰時期,新加坡給中國送去抗疫物資,包括3台PCR檢測儀和2萬個試劑盒。到了5月初,新加坡疫情告急時,中國給新加坡送了60萬個KN95口罩和醫用口罩。 除了醫療領域的互助與合作,各國在人員交流和經濟上也須合作。病毒在各國國界來回流竄,造成一波波的交叉感染,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可能長期隔絕各國人員的交流,因此,一些國家開始開通重要商務、物流、生産和技術服務急需人員往來“快捷通道”,保持國與國之間産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 各國對新冠病例的確診、統計方法不完全一致,防疫要求也並不完全相同,因此,唯有對彼此有高度的信任和信心,快捷通道才能持續。 5月27日,新加坡和新西蘭同意探討開辟“綠色通道”,爲雙方逐步恢複跨境人員流通做好准備,兩國同意維持市場開放和確保供應鏈穩定暢通的重要性,同時,在冠病疫苗的開發、獲取和分配上,與其他國家展開多邊合作。 除了新西蘭,新加坡5月初也已同意與澳大利亞、加拿大和韓國加強協調,以便逐步恢複跨境人員流通,並在安全的情況下允許必要的旅行。 另一方面,中國5月27日宣布,將建立“綠色通道”,爲新加坡等八個國家複産複工國際客運包機計劃審批工作程序建立“綠色通道”,優化工作流程、縮短辦理時間。在中國加快放寬邊境管制之後,這些國家的客運包機將可往返幾個中國城市。 除新加坡之外,其他七個國家是日本、韓國、德國、英國、意大利、法國和瑞士。 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長兼財政部第二部長黃循財昨天(5月28日)指出,新加坡目前在探討同疫情受控的一些國家開辟“綠色通道”或建立“安全旅行圈”,允許通過病毒檢測的旅客出入境,不過本階段只限必要的旅行如商務差旅,並不包括一般大衆旅遊。 《聯合早報》5月29日報道,通過“綠色通道”或“安全旅行圈”出國的旅客,在出境前要先接受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如果感染過冠病並已康複,則須接受血清(serology)檢測。外國旅客入境新加坡後,可能也得接受多一次檢測,因爲對方在進行第一次檢測時可能處于病毒潛伏期。如果這些測試安排到位,能夠證明這些旅客沒有感染病毒,對方可能就不必隔離14天。 今天的世界,全球供應鏈深度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疫情在各大洲遊走,外貿企業遭遇接單難、履約難、國際物流不暢、貿易壁壘增多等問題,這些問題會蔓延到上下遊行業,包括農業、物流、金融、零售等等,對整體經濟形成巨大挑戰。 面對這些重重挑戰,有些國家鼓吹保護主義和孤立主義,我們務必認識到,人類是個共同體,堅持開放精神,進行國際分工,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加強相互經濟合作,培育全球大市場,完善全球價值鏈,才能有發展和共贏。 疫情當下,談虎色變,有些人難免過度反應,把對全球化的質疑推上高峰。我們本來就面對不少全球問題和人類公共事務上的問題,例如氣候變化、極端主義、糧食問題、跨境有組織犯罪等。 在這些問題上,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既需要對自己負責,也需要向全球負責,只要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短板,解決問題就遙遙無期。 新冠疫情的應對更是如此,它提醒我們,全人類就是一個共同體,各國、各民族需要的不是各自爲政甚至相互爲敵,而是開誠布公,攜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