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國家如何在新冠肺炎期間逆風前行,將對全球共同抗擊疫情、促進新冠肺炎疫後重振經濟産生重大影響。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稱,南美現在已成爲疫情震中,這也對發展中國家如何承受疫情沖擊提出了更多的疑問。從以往的傳染病爆發事件中吸取教訓,並對不斷變化的形勢作出迅速響應,是抗擊流行病的有效戰略。
吳木銮
吳木銮,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助理院長。他研究興趣主要是發展相關議題,比如公共財政、政府間關系、城市發展和地方治理。除了承擔新加坡和香港的公共政策研究項目,他也是歐盟關于大中華地區的咨詢專家,爲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 及歐盟安全和防務計劃(European External Action Service)提供政策建議。他曾擔任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副教授、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高級副研究員及喬治亞州立大學訪問學人。2000-2007年,他在中國內地擔任記者、編輯。
發展中國家在抗擊疫情方面存在很大的能力限制,包括薄弱的衛生保健系統、有待改進的社會環境和不理想的行政能力。如何運用有限資源去應對流行病的挑戰,是這些國家的決策者們所面臨的嚴峻考驗,而這也意味著需要借鑒已被證實有效的可行操作方案。本文通過分析韓國、新加坡、越南等地的防疫舉措,各國必須平衡公共政策制定的有效性、行政可操作性、公平性和政治可行性。
發展中國家薄弱的衛生保健系統,是抗擊疫情過程中最大的挑戰之一。其醫療工作者的數量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往往低于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比例。與此同時,這些國家還缺乏足夠的設備、醫療用品和醫療技術,來快速檢測和發現感染者。
行政能力的不足也進一步阻礙了發展中國家對疫情的有效控制。對疫情積極的響應,需要醫療系統以及其他部門的密切配合,制定快速且完備的計劃。問題的關鍵在于,有關部門如何在統一的指揮下去調動和利用各種資源,並實施專業的測試、追蹤和報告。只有用及時、中立和始終如一的態度向所有公衆傳達風險有關的信息,才能産生有意義的結果。
此外,缺乏淨水資源、衛生設施不足和不良的個人衛生習慣,也使得政府難以采取措施控制病毒的傳播。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有超過35%的人口無法獲得合適的衛生設施。許多人還生活在擁擠狹窄的環境中,很容易形成集群並擴散病毒,即使是在新加坡這樣的發達國家中,外籍勞工宿舍也出現了快速感染的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爲疫情的應對提供了技術指導。在制定各種應對方案時,決策者們要不帶偏見,並根據標准進行適當評估,以確保最可行方案的實施。以下標准可以作爲決策者的行動指南。
有效性是一個重要准則,在設計公共政策時,它決定著目標所能實現的程度。明確界定有效性並使其得到統一理解,是至關重要的。
另一個標准是行政可操作性,它指的是醫療保健系統的彈性——包括其勞動力、基礎設施、醫藥、信息和公共治理。有效利用非醫療保健資源比如已有的人流數據等,可以更好地完成所選方案,這是必須被考慮在內的一個關鍵因素。至關重要的是,政策制定者必須考慮如何快速利用這些資源;在有些情況下,其中一些環節的出錯可能導致政策的“腸梗阻”。
公平性和政治可行性也不能被忽略。就公共衛生措施的可得性和公平性而言,公平的考慮各種防疫措施的正面和負面的影響是防疫成功的關鍵因素。在非正式勞動力居多的城市和國家,政府在采取封鎖措施前應該做好充分准備,以便處理可能發生的危機。
▲ 新加坡
▲ 越南
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未來的方向是向其他防疫先進國家學習。選擇之一是采取類似新加坡那樣的漸進措施,這是個很有吸引力的選擇,因爲它可以幫助節約稀缺資源。但一些評論認爲,民衆可能會對不斷出台的新措施感到困惑,因而一項措施實施的初期,遵從程度可能不足。這也會加劇執法人員所面臨的挑戰。
另一套經驗來自越南。他們防疫的做法成功地將感染病例的數量控制在300余例,零死亡病例。在疫情發生時,越南將當地社區劃分爲“高風險”、“有風險”和“低風險”群體,以便有效應對和制定與該流行病相關的措施。
這意味著發展中國家不能僅僅使用過去防疫的各項經驗和措施或者對先進國家的措施生搬硬套。有效的決策必須因地制宜,考慮了當地所有的政策局限,而且要快速反應。
文章來源:東亞論壇(澳洲國立大學),2020年6月2日,星期二作者:Fatimah Abolanle Odusote,Kiat Wah Ng,Lida No,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公共管理碩士學生
吳木銮,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助理院長
本文內容來自于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或其他機構組織的觀點
(文:LKYSPP,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