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販文化,這個名,我覺得不好聽,但新加坡人喜歡用。他們爲什麽欣賞小販文化,還申遺? 我體會,所謂小販文化某種程度就是攤販文化,小販中心就是制作熟食的中心。小販文化有三要素,即小販、小販中心與小販美食。 新加坡小販文化含有中國元素,也順應新加坡人的多元飲食需求,以品種豐富、質量優良著稱于世。不僅有華人的肉骨茶、潮州粥,還有印度的羊肉湯、米暹,馬來西亞的沙嗲肉串、炒面等等。 目前小販文化已融入到新加坡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成爲他們飲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周前,國際專家評估團建議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將新加坡小販文化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原因是,國際評估團認爲,新加坡小販文化滿足了申遺的五大條件。
-
第一,小販文化是新加坡人生活的一部分,在新國城市化發展進程中,爲世代的新加坡人提供了身份認同感和延續性。評估團認爲,新加坡小販文化具有多元文化特色,對加強人們對本地不同種族文化的了解、提升社區交流,以及塑造包容社會扮演重要的角色。
-
第二,新加坡小販文化一旦成功申遺,將推動新加坡人繼續保存和維護小販文化。
-
第三,新國小販中心充滿活力。政府機構及不同社群通過政策、宣導和研究工作, 積極參與小販文化的推廣和保存。
-
第四,新加坡不同群體積極參與和小販文化申遺的過程。
- 第五,新加坡小販文化在前年已列入國家文物局的新加坡非物質文化遺産清單。
爲了探究小販文化,昨天我又去了位于舊機場路的一個較大的熟食中心。這是上午10:40分,午餐人已開始排隊。我“傻子過年看街坊”,跟著一條長長的隊伍,排了四十分鍾,買到名震四方的“新美香囟面”。這是小販文化的一個縮影。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曾在2018年的國慶群衆大會上,首次宣布爲新國小販文化申遺。去年3月27日,新國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呈申遺文件,申請將新加坡小販文化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國際評估團的推薦,將作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後的決定參考,最終結果將在12月14日至19日的第15次跨政府委員會上公布。 根據新加坡國家環境局的數據,目前由政府經營或坐落在組屋區的小販中心一共有110個,總攤位數量超過1萬4000個。建屋發展局網站的資料則顯示,新加坡目前有超過100萬間組屋,換句話說,每9000多個組屋單位,就有一個小販中心,每個小販中心裏平均有127個攤位。這樣的比例放在全世界,應該是獨一無二的。 按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話說,所謂的“小販文化”,不僅僅指的是豐富且價廉物美的美食選項,也包含了作爲情感聯絡站的小販中心,以及代代用心經營生意,傳承烹饪手藝的小販等重要元素。 他還說:“如果申遺成功,將有助保留和發揚新加坡這個獨特文化,讓更多美食傳承下去。同時,全世界也會更了解新加坡的各種美食,以及獨特且豐富的多元文化。希望大家踴躍支持小販文化申遺,讓小販文化登上世界舞台。” 這將是新加坡繼植物園于2015年申遺成功,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後,第二次申遺。 期待新加坡小販文化申遺成功!在全世界疫情還沒有控制住的情況下,如果小販文化申遺成功,畢竟能給新加坡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帶來一些愉快的消息。— END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