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
一顆鑲嵌在廣東東南部的海上明珠
一個鍾靈毓秀,充滿活力的城市
汕尾宛如一個新生的稚童
走過少年步入而立之年
這個新生的城市
完成了蛻變
展現化繭成蝶的美麗
汕尾
也是紅色文化的搖籃
正是有了無數前輩
不懈地努力和追求
才有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
弘揚紅色文化 傳承紅色基因
這20張紅色文化名片
是我們汕尾的驕傲
紅宮紅場
是中國大革命時期
以彭湃同志爲首的共産黨人
領導海陸豐人民建立的
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的革命活動場所
紅宮紅場及保存的革命文物
猶如一篇波瀾壯闊的革命史章
向人民展現革命先烈的光輝史迹
激勵著後人沿著先烈開創的道路
奮勇前行
彭湃領導的海陸豐農民運動
使汕尾走入了中國革命的典冊
彭湃領導建立的海陸豐蘇維埃政府
是中國第一個農村蘇維埃政權
開辟了中國革命
以農村爲基礎走向勝利的道路
1927年10月初
南昌起義軍南下海陸豐
當時周恩來身患疾病
來到金廂黃厝寮村
受到地方黨組織及黃秀文家人
無微不至的照顧
周恩來病情好轉後
乘木船渡海,安全抵達香港
紅二師碣石作戰指揮部舊址
位于陸豐玄武山旅遊區內
當年彭湃、董朗率一萬多人
向駐守在玄武山一帶外圍的保安團
發動猛烈進攻
收複碣石城
激石溪革命先烈紀念園
位于陸河縣新田鎮激石溪村
1925年激石溪農軍建立
在區農會領導下
激石溪農軍參加了多次戰鬥
1941年12月8日,香港淪陷
在周恩來的指示下,
文化名人何香凝、柳亞子
在中國共産黨謝一超
和統戰人士廖安祥的護送下
乘船從海路前往海豐
後住進港商楊勝昌的勝昌大院
田墘紅樓
第七區蘇維埃抗日合作軍駐地舊址
因牆壁被刷成紅色,故稱“紅樓”
1941年抗日合作軍駐紮此地時
曾與日僞浴血戰鬥
合作軍與日寇激戰一夜
犧牲93人
紅樓因此更富有革命紀念意義
汕尾是著名的革命老區
有衆多聞名遐迩的紅色村莊
其曆史悠久,紅色文化底蘊深厚
我市省定的“紅色村”共有八個
“中國核潛艇之父”
1926年3月12日
出生于汕尾市紅海灣區田墘鎮
他從事核潛艇研制工作30多年
爲中國核潛艇事業的發展做出了
重要貢獻
他參與完成的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研制
《海陸豐革命歌謠》是一本紅色歌謠集
它是海陸豐廣大人民群衆在
第一次、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鬥爭時間中
創作出來的文學形式
彭士祿,彭湃之子
1925年出生于海豐縣城橋東社
是我國著名的核動力專家
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
他的熠熠生輝的人生軌迹
被英國出版的《世界名人錄》年年輯入
1948年11月底至12月14日
中共江南地委在大安峒曹家祠
舉行擴大會議
會議對建立大塊山區根據地
准備迎接大軍南下
解放全廣東做了重要准備
銅鑼寨村革命活動舊址
位于城區東湧鎮銅鑼寨村西邊
該舊址原是唐氏宗祠
1924年大革命時期
至1949年解放戰爭時期
多位黨和軍隊領導人
曾帶領部隊在這裏
開展革命活動召開會議
進行軍事訓練等
威紀念亭位于龍山頂龍山中學校內
1928年8月3日張威在此英勇就義
1987年11月陸豐縣人民政府
將此亭修葺一新
立匾將該亭命名爲“張威紀念亭”
江南青年公學校本部舊址
位于陸河縣城西北部河田鎮中心小學
1949年3月爲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決定在河田創辦江南青年公學
培養革命幹部
1949年7月上旬
江南青年公學第一期培訓班正式開學
海豐總農會舊址
位于海豐縣城東龍山西側
東鄰赤山約農會故址
海豐總農會切切實實爲農民群衆謀利益
因而深得人心,影響極大
紅四師師部舊址
位于海豐縣海城鎮埔仔峒
浮潭村黃氏祠堂
1928年3月,海陸豐縣城陷落後
紅四師輾轉海陸豐和潮普惠之間
進行反“圍剿”
同年4月,部隊開赴蓮花山區
師部設在黃氏祠堂
並參加反攻海豐縣城的戰鬥
失敗後撤回埔仔峒
南僑機工全稱
“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
是抗日戰爭時期
從南洋各地回國支援抗戰的
華僑汽車司機和修理技術人員的通稱
新加坡歸僑張光旺就是其中的一員
投入抗戰後
張光旺與戰友一道無數次駕車運送物資
搶運了大量國際援華抗戰物資
紅四十九團團部舊址
位于海豐縣黃羌林場
朝面山大路下村,楊氏祖屋
1929年10月初
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第十七師四十九團
在海豐朝面山成立
鄭振芬
1904年生于海豐縣城高田社貧民家庭
1923年進海城民生布廠
做工時參加革命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産黨
1933年12月,鄭振芬赴瑞金
參加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當選爲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1928年反動軍隊進攻海陸豐根據地後
鄭振芬及謝家五兄弟先後犧牲
後人稱他們居住過的謝厝巷爲五烈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