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曾經是新加坡人的全民運動,這樣說應該沒有錯。在選擇不多的早期,英國人留下來的足球是男生的共同娛樂。
和籃球需要一個正式的水泥球場和籃板不同,只要有一個足球,左鄰右舍、兄弟姐妹招一招(那時候孩子多),無論是甘榜的沙地還是路邊的草地,馬上就可以成爲追逐汗水的樂園。
新加坡足球隊于是成了很多男生的關注焦點,小島國也出了不少我們自己的球星,足球成爲男孩到男人共同的語言,以及下注的目標。
然而直到前總理吳作棟提出要在2010年讓新加坡足球打入世界杯爲止,大概沒有幾個人相信本地男生鍛煉筋骨、發泄精力、追逐刺激的球類運動,可以去跟其他國家拼世界前十強。
吳作棟好像因此有一段時期成了男生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愛講就會贏!敢于提出夢想就是不一樣。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不但夢不下去,連新聯賽都奄奄一息了。
除了政策不能延續,當然也和民衆夢醒有關,不過不再發夢的更重要原因,是很多人意識到,看待這個問題應該更有現實感。
現實感是什麽?
一、足球是團體運動,每隊需要的人可能是運動比賽中最多的一種,偏偏新加坡是人口小國。
當然有人會說,一些人口不多的歐洲國家如挪威、丹麥也是世界足球大國,所以人口應該不是問題。那麽請看下去。
二、足球在整個歐洲都是顯學,無論大國小國都籠罩在足球文化的輻射中,這樣的氛圍對一種運動的支持、孩子與成人的投入、媒體與觀衆的熱忱都很重要。
專業媒體、球評人、相關從業人員,不是短時間變出來的,更不是可以規劃出來的,而是自然而然發展出來的一整套生態系統,很多人在其中找到長期的生計,甚至名成利就。
運動養活投入其中的運動員、經理人、數不清的工作人員,也要有足夠的社會財力持續挹注其中,也就是人民會像買萬字票和多多一樣,每個星期非常自動地把錢丟進去。新加坡有嗎?
三、人口是一回事,社會氛圍是另一回事,訓練和體質更是奇妙的事。最詭異的是,我甚至懷疑亞洲人就是很難踢好足球。
中國人口夠多了吧,球會更多,發展也很多年,也出了不少好球星,能打進國際球會,但整體的球賽表現到現在還沒能超越日本,日本也踢不過歐洲。
所以這不是個人能力的問題,而是足球運動在嚴苛的體能和紀律之外,更講究高度的協調性。籃球賽可以靠一兩個英雄縱橫場內,長射取分,大足球場就很難了。
距離2034還有13年,是不是應先制定階段性目標?
幾年前,新加坡也有球星在歐洲的球會踢球啊,但對本地足球運動有什麽改變嗎?
這樣說完全不是潑冷水,而是希望提出這一規劃的人用多點現實感看待事物。如果砸錢請教練、請專家就可以讓一項運動突飛猛進,今天的中國足球應該在世界十強之列。
所以現實包括:
首先,要從學生和年輕人中找出足夠多有潛力的球員,加以培訓,不僅要全面營造環境,激發孩子興趣,更要改變家長心態。
其次,孩子找到了,投入培訓,如果經費持續由納稅人支出,會不會排擠到其他運動的預算?
第三,這種大規模運動的協調性應該是最難訓練的,往往也是一項運動成敗的關鍵。
紅螞蟻昨天的報道指出,網民對這一新聞的反應很多是冷淡加嘲諷,一點都不出奇。
雖然距離2034還有13年,但是提出規劃的人可否先給我們一個階段性目標:
如果今年就開始推動,大概哪一年我們可以超越泰國?
距離超越泰國後,還要幾年可以打進世界杯?
這樣的階段性目標定出來,全國看足球幾十年的男同胞心裏就懂得盤算:這現不現實?
對納稅人來說,幾千萬元還是幾億元的長期投入資金,打造一項複雜而高難度的運動,並且定下一個世界杯的遙遠目標,成功幾率其實非常非常低。既然如此,爲什麽要選擇足球這種運動?
更多人的自然反應是:錢要花在刀口上,先弄清楚發展體育的目標是什麽?
如果是激勵全民運動,那提倡足球很好,有曆史傳承也能培養團體精神,就不要定一個世界杯目標,通過政策鼓勵,在學校全面提倡,時間一久,看能否自然發展成年輕人樂意投身的競技職業。
只有政策鼓勵加順其自然,才能確保資金不會爲了挹注而挹注,最終形成一場浪費的夢。
重金聘外援已經沒有意義,如果目的是爲了在國際體壇受關注,選擇單人或者人數少的運動項目才是正確目標。這大概是國人普遍的共識。
一方面,單人或少人的運動,在本地更容易尋找人才,項目也可以更多元。事實上我們已經有很多前例,包括遊泳、氣槍、水球等,都有不錯的選手。體育資金應該挹注在這些項目和選手的身上,重點發掘並且栽培接班人,才是正確的用錢之道。
至于國人普遍熱愛的足球,可以繼續作爲學校鼓勵的項目,但絕對不要設定硬指標,必須順其自然發展。
先從組成有力的隊伍,超越馬來西亞、泰國,再到韓國、日本、中東國家,每前進一個階段,再增加預算,人民的熱忱和信心也會更靠譜。
足球跟其他運動可以相輔相成,足球是全民團結的健身運動,其他項目則是前進世界體壇振奮人心、凝聚國家意識的運動。
2010年的殷鑒不遠,發展體育,切忌好高骛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