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時光倒流,回到中國互聯網開始的那天,面對阿裏巴巴和微軟同時給出的offer,你會作何選擇?
20年前,當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在民間艱難生長時,人們對互聯網業的態度是不屑一顧的。
在當時的中國,如果有人把這種看不見摸不著、道不清也說不明的事物作爲事業,會被視爲不切實際的幻想。人們將目光鎖定微軟、IBM、戴爾等世界名企,沒人注意那些獨自搗鼓互聯網的年輕人們,直到互聯網的狂風暴雨刷新了這個世界的遊戲規則。
20年後,那些當年曾拒絕過馬雲的年輕人們開始領悟:原來世界上最早的機會和回報,往往都給了那些願意爲新事物奉獻的人。
時間難倒回,有人在感歎生不逢時,有人在後悔錯失良機。在中國互聯網發展了20年,早已進入競爭白熱化的今天,有一個地方,也許正在經曆著十年前的中國互聯網經曆過的一切。
「東南亞的十字路口,全球第一的互聯網普及率,融貫中西的民族文化…」
——這個國家,就是新加坡。
圖片來自Garena官網
隨著越來越多創投VC和國際巨頭的入駐,越來越多的東南亞巨頭在新加坡崛起。那麽,今天的新加坡互聯網與十年前的中國有哪些異同?新加坡能否成爲下一個互聯網迸發的風口?
下一個互聯網十億市場的入口
新加坡是東南亞上的一個島國,與印度尼西亞相望,與馬來西亞、印度、泰國、越南等國爲鄰。雖然國土面積僅是北京的1/23,人口是北京的1/4,但作爲連接全球一半人口的十字路口,其天然的地理優勢使許多國際巨頭視其爲撬動東南亞市場的入口。
谷歌在新加坡組建工程中心時就曾說過:新加坡是最能給互聯網帶來「新的十億用戶」的國家。
東南亞人口衆多,單單印度尼西亞就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國和第十六大經濟體,但由于其經濟水平和互聯網、智能手機普及率卻普遍較低,作爲“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互聯網普及率全球第一的新加坡,自然就成了國際巨頭們開發東南亞市場的跳板。它們把亞洲總部設立在新加坡,力求在有無限發展潛力的東南亞市場分一杯羹。
「近幾年,很多類似Google、Facebook的國外互聯網巨頭,開始紛紛在新加坡收購本地公司、建立技術中心,雖然不是核心技術團隊,但是他們都在新加坡積極地投資。」新加坡忍者物流公司Ninja Van 的 CTO Shaun 采訪時說。
正是因爲新加坡市場體量太小,又背負了發展東南亞市場的使命,大部分想要發展壯大的本地互聯網企業,只能尋求向外發展。
「在新加坡創業不難,只要有好的idea政府就會支持,但是想活下去卻極其困難。因爲新加坡市場太小,養不活一家企業,公司想要長遠發展就必須去其他國家發展業務。但不同國家文化、宗教、語言的不同,又會讓業務發展遇到重重阻礙。」Garena實驗室的副總裁葉群峰說。
2012以前的東南亞,由于互聯網的普及率太低,一直沒能得到海外重視。
這幾年得益于廉價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的發展,東南亞地區的互聯網滲透率已經超出了許多人的想象。對比2015年中國和東南亞的互聯網普及率會發現,2015年,許多東南亞國家的互聯網普及率甚至超過了中國。
雖然印度尼西亞只有20%的人口擁有銀行賬戶,但是許多印度尼西亞人擁有不止一部手機,手機普及率達到130%。
「東南亞這幾年的智能手機普及速度很快,但仍和國內有5-8年差距。現在東南亞手機市場平均每年約70-80%的增長量,前幾年甚至達到200%、300%的增長。」Garena的葉群峰采訪時說。
2015年,東南亞地區的app安裝率爲47%,其中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是主要安裝地區,在這些國家,願意並渴望使用app應用的人在逐漸增多。
和業已成熟的國內互聯網市場相比,現在的東南亞顯然存在更多等待挖掘的機會。
中國的資本寒冬,卻是新加坡的資本之春
有市場的地方就有資本活躍。作爲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互聯網在美國興起以後,在本地消化不了的風投資本很自然地就流入了中國,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國互聯網巨頭的崛起。
16年後的今天,浮躁的中國互聯網圈裏,遍地都是高度同質化的創業項目。魚龍混雜的創業市場讓投資人越發謹慎,由于大部分創業公司的存活率極低,越來越多企業因資金鏈斷裂倒在了B輪。
但隨著整個東南亞互聯網發展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海外投資將目光轉向新加坡。
硅谷創投巨擘紅杉資本從去年起開始從新加坡直接對東南亞進行投資,這家公司投資了移動交易平台Carousell和房地産搜索網站99.co等幾家當地公司;日本電商巨頭樂天和中國的阿裏巴巴等亞洲企業也不甘落後,紛紛進入新加坡市場。2014年,圖像識別公司 ViSenze 獲得了由樂天領投的350萬美元的融資。
據科技媒體e27上的作者Zach Tan 統計,2014年,新加坡有62家移動、網絡、軟件領域的創業公司獲得了來自73家投資機構共6034萬美金的投資。
從上圖可以看出,在2014年拿到融資的這62家公司中,兩極分化比較嚴重,融資金額小于100萬美金的公司占據大多數,而融資金額在千萬美金以上的公司只有五家:Grabtaxi、iCarsClub、Redmart、Myrepublic、Adnear,它們一共融資4958萬美金,占據所有公司融資總額的82%。
據統計,在2014年參與投資的73家投資機構中,85%的投資機構投資了種子到B輪的公司。
當然,這是2014年的情況,從2015年開始,新加坡就有越來越多的創業公司獲得千萬美金甚至億萬美金的融資,比如100offer此次走訪的公司 Ninja van 和 Garena 就都于今年4月分別獲得了3000萬美金的B輪融資和1.7億美金的D輪融資。
據 ViSenze CTO李廣達透露,Visenze最近也獲得了一筆金額可觀的B輪融資。
一方面,越多越多海外資金湧入新加坡市場,另一方面,各領域市場競爭並不激烈的新加坡很容易在發展初期培養出一批東南亞巨頭企業來,這些公司讓投資者看到了希望,使新加坡的可持續投資成爲可能。
比如,2014年,全球科技企業孵化器Rocket Internet在新加坡扶持的兩家大型電子商務初創公司Lazada和Zalora,營收都超過1億美元。
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投資市場,和創業項目同質化已經非常嚴重的中國相比,屬于新加坡的創業黃金時代,才剛剛開始。
新加坡互聯網現狀:萬事俱備,只缺人才
前面介紹了新加坡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兩大有利的外部因素:龐大的東南亞市場和年輕的創投生態。那麽從新加坡自身來說,又做了哪些努力呢?
政府全力扶持,讓創業更簡單
新加坡的創業者們是幸福的,因爲政府幾乎把一切創業之初會遇到的困難都幫創業者解決了。
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碎後,新加坡政府意識到僅僅引進大型跨國外資企業發展經濟遠遠不夠,于是從教育機構開始,到處開設各種「創業中心」,對創業項目給予補貼和稅收減免。比如從新加坡國立大學和清華大學共同研發的政府項目中孵化出來的視覺搜索公司ViSenze,創業初期就得到了50萬新元的政府支持。
此外,新加坡政府還對中小企業設有3年免稅政策,並報銷40%公司用于提高生産力的資産投入,比如電腦,打印機等設備的費用。這一系列舉措都爲新加坡的創業公司及中小企業免去了創業初期的資金煩惱,使得企業能夠快速發展。
而這僅僅是政府支持創業公司最直接明顯的方式,除此之外,政府還建立了一個被稱作“新加坡硅谷”的創新工廠,以廉價的租金爲初創公司提供辦公場所。
新加坡政府創建的科技園Blk71
視覺搜索公司ViSenze就在這個名爲Blk71的創新工廠裏辦公。在一群五顔六色的廠房式建築裏,入駐了250家公司和30個孵化器和投資者。和新加坡那些現代摩登的城市建築相比,這裏更像最初的夢想開始的地方。
大學就形成的創業之風
前面有提到,2000年後,新加坡政府從教育機構開始,到處開設各種創業中心。具體體現爲:政府給當地高校提供科研資金,允許它們和國外的大學合作並引進優秀人才,共同研發科技項目。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項目最後孵化成了創業公司,比如視覺搜索公司ViSenze。
與此同時,2010年前後上大學的這一批學生,剛好趕上了智能手機應用開發和社交網絡崛起這兩大改變世界的科技革命。新加坡本地的許多大學不僅開設了有很多涉及創業或商業經營的課程,還經常邀請本地和國外的成功創業者來分享創業曆程和經驗。從那時起,大學裏就彌漫著一種不給人打工,創業最高的熱潮。
許多有志于創業的大學生自發組織了創業協會,這讓他們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創業夥伴,成爲了畢業後的創業合夥人。
互聯網高速發展,人才卻供不應求
2000年,世界上最好的offer來自微軟,在中國互聯網興起之際,本就稀少的技術人才都紛紛流向了微軟、IBM等知名外企,剛成立不久的阿裏巴巴甚至連本科生都招不到。互聯網企業發展最關鍵的資源是技術人才,然而中國早期的BAT,在技術人才招聘上面臨著內憂外患的雙重阻礙。內憂是國內優秀技術人才的稀缺,外患是來自國際巨頭企業的人才爭奪。
16年後的新家坡面臨著同樣的窘境。根據Compass2015年發布的全球20大創業聖地的各項指標來看,排名第十的新加坡在創業氛圍、資本基礎、市場範圍等方面都能夠進入前十陣營,唯獨在人才基礎上排在了末位。
關于這點,新加坡目前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之一的Garena感觸頗深。「我2010年加入Garena,那時公司剛成立一年,一共就二三十人,和國內的許多小型創業公司一樣,面臨著招不到優秀人才的難題。那時候,新加坡的一流人才去美國,二流人才去銀行或投行,剩下的一些人滿足不了我們的招聘要求。所以創業初期,我們的大部分員工都是從國內招來的。」
回憶起Garena創業初期的困難時,Garena實驗室副總裁葉群峰說道,「Garena在新加坡本地招的員工,大部分都是從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最好的大學)過來的。早期招不到人時,CEO甚至會去大學一間間教室敲門,請教授給Garena推薦優秀的學生。」
Garena實驗室副總裁葉群峰正在接受采訪
現在,Garena雖已成爲一家員工數達到5000+人、業務範圍覆蓋7個國家、估值達37.5億美金的大型互聯網公司,卻依然面臨著招不到人的難題。
一方面,新加坡沒有培養互聯網人才的環境,再加上這幾年Google、Facebook等國際巨頭紛紛在新加坡建立技術中心,在本就人才稀缺的本地市場和Garena展開了人才爭奪戰。
另一方面,Garena對人才的要求極高,無論人才多麽難招,也從未放低過招聘標准。在Garena,新加坡本地大學的畢業生CAP一般都在4.5分以上,而國內BAT過去的程序員一般都是騰訊3.2-3.3,百度T6-T8左右級別。因此,Garena不得不大量引入海外人才,來支撐公司高速發展中的用人需求。
據Garena的HR透露,Garena的目標是打造一個300人左右的全亞洲最棒的研發團隊,目前研發團隊已有160人左右,今年在國內的招聘計劃無上限。
新加坡的創業藍海,等你來開拓
雖然新加坡的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普及率已經全球領先:不僅人人都有手機,家庭寬帶普及率早在2008年就已達到99.9%,但在移動互聯領域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比如從電商領域來看,2014年,26%的新加坡人每周至少網購一次,超過58%的新加坡人每月至少網購一次。新加坡人民的網購頻繁程度堪稱東南亞第一,但本地電商卻仍不發達。目前,新加坡當地比較熱門的電商網站將近有20多個,但至今仍沒有像淘寶、亞馬遜、ebay這樣成熟的綜合性網絡購物平台出現。
其中價格和物流是影響新加坡人在國外網購的主要因素。據了解,在中國電商網站買東西,有時即使加上運費也比在本地電商購買便宜,而且淘寶的物流快且跟蹤方便,快遞可以直接送到家。
除了電子商務,這些年在中國蓬勃發展的網絡借貸平台P2P、新美大等O2O外賣平台在新加坡也幾乎是悄無聲息。可見,在互聯網經濟方面,新加坡的步伐似乎還有些傳統。未來,新加坡仍有許多尚未開拓的互聯網領域,等待著我們去探索。
就像新加坡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之一的Garena描述的那樣:「現在的新加坡缺一家區域性的巨頭壟斷企業,類似中國的BAT,美國的Google和Facebook。現階段只有將遊戲或者電商一到兩個領域做到行業第一才有可能成爲新加坡的阿裏巴巴。」
那麽,誰會是新加坡的第一家互聯網巨頭呢?
隨著互聯網全球化的高速發展,優秀的人才開始在全球挑選工作。新加坡會不會成爲下一個互聯網迸發的風口,我們還無法判斷。但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幾年,人才缺口將是新加坡互聯網發展過程中的最大阻礙。
但「有缺口的地方,就有機會」,所謂創業藍海,都是鮮有人開拓的領域。如果你還在爲那些年錯過了互聯網發展黃金期而後悔不已,也許新加坡對你來說是一次重新開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