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重鎮新加坡,孩子的教育問題一直是家長生活的重心,而小學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所以絕大多數家長在學校的選擇上可以說是“費盡心機”,擠破腦袋想讓孩子進入好的學校。
那新加坡“幼升小”門路都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一位新加坡居民爲孩子搭建的“幼升小之路”。
家住新加坡淡賓尼士區的黃軍(化名),從6月29日公立小學“幼升小”報名開始起,就一直關注他家附近的兩所小學:聖希爾達小學和培青學校,還剩多少學額。
此時此刻,他內心有點焦灼,因爲他要等到本月18日下午報名的最後時刻,才能決定到底爲他6歲的兒子報哪所小學。
新加坡公立小學報名分7個階段進行,曆時兩月,越先報名者進名校概率越大。而誰能優先報名?這裏面也很有點“拼爹”的意味。
1
全力以赴拼“學區房”
新加坡新學年從每年年初開始,6月起爲下一學年報名。每名申請者只能報一所小學。但不是所有申請者都能搶到名額。
首先,從身份上排序來看,新加坡公民優先,永久居民第二,外國人則排在末尾。不僅如此,優先的報名條件一般只有新加坡公民符合,新移民屈居其後,最後才開放系統供外國人報名。
如果申請人數多于學額,同等條件者之間PK,則按家距離學校遠近的原則抽簽,名額一旦滿員,後面排隊的就沒有機會了。
其實新加坡名校周邊的房子類似于中國的“學區房”。新加坡的家長爲了孩子上名校不惜斥重金購買這類房産,房産距名校1公裏之內最佳。
按黃軍的情況要在17日、18日兩天報名。他之所以要拖到18日下午才去報名,就是爲了看“哪所學校勝算更高”,避免抽簽。因爲一旦抽簽不中的話就很“危險”,將被迫退到下一階段再報名。
他的第一選擇是聖希爾達小學。
他家距離這所小學不到1公裏,如果這一階段報名聖希爾達小學的孩子中,家距此校不到1公裏的人數不超過這所小學所剩學額,則他們可以直接入學;一旦超過這個數額,就必須靠抽簽決定誰能入學。
2
社會背景“拼爸爸媽媽”
在7月11日至12日的報名階段,報名者需滿足以下任一條件:父母爲該校畢業生、校友會成員、校董會或咨詢委員會成員。如果父母是學校的教職人員,或者哥哥姐姐曾經在該校就讀,這個孩子也會被優先錄取。
7月12日的數據顯示,南洋小學的學額競爭最激烈,共有23名申請者爭奪12個學額。南華小學則爲23名申請者爭奪19個學額。這意味著,即使是校友想爲孩子申請母校,也未必能如願。
以上是報名最優級別的A階段,接下來說B階段。
如果孩子家長是社區基層領袖,或者家長所在的某個團體是學校的贊助方,學校也會優先接受其子女報名。
黃軍是新加坡一個群衆團體的基層組織領袖,因此他的孩子可在2B階段報名,否則他要等到2C階段。
3
家庭出身“拼哥哥姐姐”
即使同爲新加坡公民,同樣要看“家庭出身”,如果家裏有人與此校有關聯則占入學絕對優勢。
能最優先報名的幸運兒,是其親生哥哥或姐姐正在該校讀書的孩子。
所以,一旦家中第一個孩子進入某所名校,那老二的學額基本上是指日可待的了。而家人的心理負擔也會減輕很多。
(看到這,意騰學姐忍不住要吐槽一句:單親家的娃只能幹瞪眼了?)
4
名校覆曆“拼當志願者”
如果與上述各條件都不沾邊,則家長可借助在名校當志願者,增添一份學校的“義工覆曆”去博得學校的“好感”,從而獲得名額申請優勢。
不過當志願者也有要求限制,一是必須在學校做志願者滿一年以上,二是截止報名時已經在志願者崗位服務至少40個小時以上。
對于望子成龍的家長們,這點似乎不難做到,但當大家都想到這一點的時候,名校的志願者名額就成了稀缺資源,于是我們經常會看到新加坡志願者“人滿爲患”的情況。
其次,一些社會名流爲了讓孩子能上名校,也會到校打卡當志願者。
據說,新加坡一些學校爲了幫孩子們在“幼升小”階段順利過渡,每年都會設立了“學校開放日”,邀請幼兒園小朋友和他們的家長一起到學校參加活動,了解學校的相關情況和孩子升入小學後家長要做的准備。
新加坡的家長通常比較看重小學階段的教育,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新加坡“小升初”考試堪稱孩子人生中第一場高考:成績優異的考生不僅能進入優質中學就讀,還能通過直通車計劃保證一只腳邁進大學門檻!
新加坡留學咨詢
長按下方二維碼,
聯系意騰教育資深顧問孫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