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批“富起來”的人,
都作出了這個選擇
1992年,一位老人的講話堅定了中國改革開放,全面發展經濟的道路。這一年,也是後來中國三位頂級富豪的事業起步之年。
和三個哥哥一起變賣家産籌集到1000元本錢的劉永好,成功經營起了飼料廠,在這一年注冊了“希望集團”,劉永好擔任總裁兼法人,這個“希望集團”正是中國第一個經國家工商局批准的私營企業集團。三年後,劉永好和三個哥哥以6億元在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排名第一,成爲中國最富有的民間家族。
劉永好
這一年,後來多次登上中國首富榜的王健林,通過政府關系弄到了大連市“棚戶區改造”的項目,又通過某銀行支行行長的老戰友獲得貸款,賺到了第一桶金,成立了“大連萬達房地産集團公司”。
也是這一年,廣東順德的老師仇啓明,跟隨著時代浪潮,丟掉了“鐵飯碗”下海經商,經過了第一次創業失敗後,在老家成立了“順德聯邦化工有限公司”,後來聞名全國的“嘉寶莉”塗料,就是他的品牌。
仇啓明
他們都是踩准了時代腳步的幸運兒,當他們的財富迅速積累到了之前想都不敢想的程度時,都不約而同做了一件事——把孩子送到國外讀書。
劉永好的女兒劉暢,14歲被送去了美國讀書,後來還加入了新加坡國籍。而王思聰更是從小學開始就被送出國,在新加坡的瑞士村小學讀書,中學和大學又去了英國,畢業于倫敦大學學院哲學系。仇啓明則是把女兒仇東平送到了澳大利亞,等她回國的時候,已經是澳大利亞的公民。
不僅僅是這三位頂級富豪,但凡在那時賺到錢的中國家庭,都將子女送出國爲最佳選擇,更有太多人想要借著留學的名義,去國外賺錢打拼,如此龐大的留學出國需求,也催生了像“新東方”這樣的“中國合夥人”。
從90年代一直到2002年,出國與歸國人數之比一度達到了6.94:1,也就是說,每7個中國留學生中就只有一人回國。
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機會的增多,歸國創業也變得越來越多,尤其是那些早年被送出去的富二代們,不管別家的孩子怎樣,他們,是肯定要回國的,因爲這裏有父輩爲他們打下的“江山”。
2、
第一批移民的富二代,
開始回國當“接班人”了
2012年,意氣風發的王健林曾說:“2020年,我就要退休了”。那時萬達的營收剛剛邁入1000億大關,他的目標是把1000億人民幣變成1000億美元,等達成之後就讓兒子王思聰正式接班。
從對王思聰的培養上,我們也能看出王健林對兒子成爲合格接班人的巨大期望。比如剛一回國就給了王思聰5個億,讓他“白手起家”,去商海磨練。頭幾年王思聰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做投資,搞電競、玩主播行業,5個億翻了好幾倍。
可後來連王健林自己都不再提退休的事情了,王思聰還因爲投資失敗上了“失信人員名單”,王家父子的“1000億美元”交班目標也只能擱淺。
王家父子的交班擱淺是個“意外”,更多的是多年的精心培養,交班成功的案例。
2010年,有記者在采訪新希望集團的劉永好時,發現他身邊有一個女孩以工作人員的身份給劉永好斟茶倒水,後來才知道,這個工作人員就是劉永好的女兒劉暢。
劉暢
爲了讓女兒順利接班,劉永好做了精密的安排。2002年就從美國拿到工商管理學位的劉暢,先是被“雪藏”了10年,這10年間劉暢在父親安排下,用“化名”去集團的各個崗位曆練:2002年到2003年,在四川新希望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任辦公室主任;2003年到2004年,任新希望乳業控股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2004年開始擔任四川南方希望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
10年時間裏,劉永好對女兒下了“封口令”,不允許她公開自己身份,不接受媒體的采訪。一直到2011年,劉暢才以“劉永好女兒”的身份,出現在了公開場合。2013年,劉暢成功接班,成爲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她接班之後用了七年時間,新希望市值從200億元到了1000億元。劉永好在被問及女兒接班後的表現時也說了三個字:“挺好的”。
另一個成功接班的案例,就是仇啓明仇東平父女了。
仇啓明是中國最大的民營塗料企業嘉寶莉化工集團的創始人。相比起前面兩位富豪,仇啓明本人的名氣就小了點,那是因爲嘉寶莉化工集團目前並沒有上市,所以仇啓明一直沒有登上過財富榜,不過按照估算,嘉寶莉化工集團的市值也應該在150億到200億之間,仇啓明家族持股58%,家族資産應該在100億左右,因此堪稱是隱形富豪。
他的女兒仇東平,從小被送到澳大利亞留學,並加入了澳大利亞國籍。一開始仇東平表現出來的,並沒有想要接班的意思,她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自己的興趣上。
仇東平
她先是在澳洲學習法律跟電影,之後又去了英國學習服裝設計。2012年仇東平還創辦了一個輕奢的服裝品牌,並且自己擔任了設計師,設計了一系列的服裝,參加過多個國際時裝周。
但不管仇東平在外面怎樣“折騰”,父親在國內打下的“江山”還是家大業大,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總不能把肥水流到外人的田裏?
于是,從2011年開始,仇東平開始擔任公司的董事,2018年,又以“品牌總監”的身份公開亮相,2020年1月19日正式出任嘉寶莉集團董事長。這個成功接班的過程也差不多經曆了10年之久。
最爲感人的接班,莫過于褚時健和兒子褚一斌了。
2012年84歲的褚時健打電話給兒子褚一斌:“我年紀大了,也跑不動了,你看怎麽辦?褚一斌此時在新加坡開了自己的投資公司,但他還是決定回到雲南,接過父親手中的鋤頭,在哀牢山上把2500畝果園變成了20000畝,將“褚橙精神”傳承發揚下去。
3、
爲“富過三代”,
中國企業家們費盡了心機
40年的經濟高速發展,中國的民營企業家們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也成爲了中國經濟的“中流砥柱”。
關于中國民營企業的貢獻,一向有著“56789”之說:貢獻了中國經濟50%以上的稅收。貢獻了中國經濟60%以上的GDP。貢獻了中國經濟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貢獻了中國經濟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企業數量占90%以上。
對中國經濟如此重要的民營企業家們,也已經老去了一代人。
從2000年開始,最早的第一代企業家交班:徐冠巨正式從父親徐傳化手中接過接力棒,擔任上市公司傳化集團的第二代掌門人,到最近發生的仇東平接班。這樣的財富家族傳承的故事,在未來的中國還將不斷上演。
第二代的接班人們,大多在年少的時候就被父母送出了國,他們接受的是國外的教育,有著高出父母這一輩的文化,也對更現代化的管理方式更爲熟悉。他們早已拿到國外的綠卡,甚至加入了外國國籍。
更改國籍這一點,其實也更多是出于父輩的建議。
比如龍光地産的紀凱婷,就是加勒比島國聖基茨的公民,碧桂園的楊惠妍,就是歐洲島國塞浦路斯的公民。她們入籍的國家都有一個重要的特點——避稅天堂。
通過將大部分財富轉移到外籍繼承者的名下,成功完成一次避稅,還可以以交班的名義“金蟬脫殼”,這樣的操作對富豪們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只能說爲了“富過三代”,大家也是費盡了心機。
但接班人們不足的,是父輩的經驗,尤其是在中國開企業、做生意的經驗。
王健林就曾經批評兒子說:“不會看眼色說話,在海外長大,怎麽想就怎麽說。”因此王思聰確實因爲言論得罪了許多人,乃至被官方媒體點名批評其“傳播三俗”“不以爲恥,反以爲個性”。
所以大多數的企業家們,都會要求子女低調行事,“悶聲發財,關起門來吃肉”的處世哲學,還需要接班人們好好體會。
我是異史君,歡迎關注華人志,記錄500年華人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