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
Nobel Prize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又相繼出台了。今年的經濟學獎給了行爲經濟學,新科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ichard Thaler已經名滿江湖,他的研究結果顛覆經典經濟學理論,甚至能解釋離婚這類“家務事”!
行爲經濟學如何解釋男女離婚問題呢?
權威傳統經濟學理論中很重要的假設是“理性人”。就是說,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小計算機,能夠把自己身前身後身邊的因素統統計算起來,得出一個最有利于自己的結論,然後進行選擇。
但是行爲經濟學家說,人只具有有限理性,會受到心理、社會等因素影響。換言之,大家都是人嘛,大家都軟弱沒有自制力、愚蠢沒有判斷力。與此同時,大家又都受到社會、文化等不同背景的影響。
“確定效應”和“反射效應”讓男女不願意離婚
一對夫妻,丈夫有了小三,現在應該怎麽辦?如果根據傳統經濟學理論看,對男方,愛情消減、新人甜蜜、有愛有趣,絕對應該離婚啊;對女方,愛情消減、老公背叛,不忠不信,絕對應該離婚啊。
讓我們先來看這兩個實驗。
試驗一
A. 你一定能賺30000元。
B. 你有80%可能賺40000元,20%可能性什麽也得不到。
你會選擇哪一個呢?大部分人都選擇A。“理性”而言,選擇B收益更好。但是大多數人處于收益狀態時,往往厭惡風險,害怕失去已有的利潤。由于“確定效應”(certainty effect),當男方有一個較爲穩定的家庭在手,對老婆並非極度不滿意,他處于收益狀態,厭惡風險,拒絕失去已經到手的。他不願意離婚。
試驗二:
A. 你一定會賠30000元。
B. 你有80%可能賠40000元,20%可能不賠錢。
你會選擇哪一個呢?投票結果是,大部分人選擇B,願意“賭一把”。“理性”而言,可能會選擇A。畢竟(-40000)×80%=-32000,風險要大于-30000元。然而,當人在面對必然損失的抉擇時,會很不甘心,甯可冒險,人們變得偏好風險了。由于“反射效應”(reflection effect),女方多數也不願意離婚,即使受到了一萬點傷害也難以割舍。爲什麽這樣苦苦撐著、苦苦拖著,自己豈不是很痛苦?最大的殺器是,我痛苦嗎?我痛苦。但是我這樣拖著他們,他們好不了,他們也會很痛苦。看到他們也痛苦,我就沒那麽痛苦了。
“損失規避”與淨身出戶
怎麽著?那這婚還真離不成了?
對不起,人就是這樣,對損失比對獲得更敏感。所以,人們面臨獲得時往往小心翼翼,不願冒風險;而在面對失去時往往很不甘心,容易冒險。
這便是“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大多數人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不對稱,面對損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過面對獲得的快樂感。傳統經濟學的大牛Paul A.Samuelson也說:“增加100元收入所帶來的效用,小于失去100元所帶來的效用。”
再看一個行爲經濟學實驗:
假設有這樣一個賭博遊戲,投一枚均勻的硬幣,正面爲贏,反面爲輸。如果贏了可以獲得10000元,輸了失去10000元。請問你是否願意賭一把?
從整體上來說,這個賭局絕對公平。但大量類似實驗結果證明,多數人不願意玩這個遊戲。因爲雖然出現正反面的概率是相同的,但是“失”帶來的痛苦與“得”帶來的快樂並不平衡,因此人們對這個理性上“公平”的賭局感受並不“公平”。
不要慌,如果改變籌碼數額呢?贏了可以獲得50000元,輸了失去10000元?
這大概就是大家經常說的婚姻中“過錯方”應該付出更多財産進行彌補的意思吧。雖然在法律上並不是這麽一回事,但是在經濟上,通過更多的彌補才能將打破現狀帶來的損失平衡,的確能夠獲得較好的解釋。
你要遠走高飛?那就淨身出戶!
獅城頻道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