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2005年來新加坡
還有2015年來新加坡的小夥伴
存在著一種深深的“代溝”
OS:代溝辣麽大~
申請綠卡難易程度
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
新加坡大力吸引外國人前來定居
發放了大量PR
很多那個時候來的小夥伴
很容易就拿到了
比如說隔壁家廚子王大爺
還有中醫按摩劉大叔
而且理工學院
公立大學的學生一畢業
就能夠收到PR邀請函
現在?已經沒有這種操作了
十年後來的IT精英和小白領
簡直是羨慕到吐血
大爺大叔輕易拿到PR
這些人被拒被Pending也不知道
要等到猴年馬月才能拿到
不過之前好像過于寬松了
在renew的時候也進行了揀選
比如中醫按摩劉大叔
就沒有更新成功
已經回中國開餐館了
物價
先不說工資漲沒漲
(肯定比不上物價漲的快)
但是你可能無法想象
新加坡雞飯1.5新幣
HDB主人房500新幣的年代
(看地區啊小夥伴~)
現在說起新加坡
全球生活成本第一的標簽
也是貼的死死地~
車價,房價,水電費
那都是蹭蹭蹭的往上漲
還記得之前GST只有5%
現在大家已經習慣7%
以後還會繼續漲到9%
再過十年回憶7%
你是否也會覺得陌生?
生活方式
如果你是2005年來新加坡
應該有一本厚厚的
新加坡地圖吧
找到房子之後
會在地圖上尋找地址
那時候找房子的方式
可能是通過地鐵的小
或者是同鄉或中介的介紹
現在網上找房
谷歌地圖定位看房
你可能想象不到
早年來的那些小夥伴
拿著當年的最新版地圖
對照著街名找房子的場景吧~
工作類型
2005年出國打工的居多
來這邊留學的人也很多
但是現在來打工的
並不是那麽多了
客工的工資並不吸引人
中國的工資水平越來越高
願意背井離鄉來這裏打工的人
真的是越來越少了呢~
近幾年來新加坡的留學生
感覺也沒有之前多了
工作人士也是
偏向于“技術工種”
都是被高薪吸引來的專業人才
聯絡家人
之前來新加坡的人
聯絡家裏的方式電話爲主
有時候也會qq視頻
和家人約好時間
准時守候在電腦前
還記得當時攝像頭壞了
就會和家裏失聯一陣子!
現在來的小夥伴
肯定對這個回撥卡很陌生
聯系家人就用微信
想要視頻分分鍾就可以了
根本不需要約好
反正在外面也有流量~
發朋友圈
以前是不存在朋友圈的
2005年甚至還有小夥伴
大老遠的往中國
郵寄在新加坡的照片
從拍照到沖洗到郵寄
全都是爲了慰藉家人的思念
當時玩的是QQ空間
建議你回去翻翻
會有很多回憶……
現在家人肯定沒那麽思念了
在微信朋友圈就能知道
我們一天都幹了什麽
去哪裏吃去哪裏玩
都是實時報道的了~
最重要的是心態
真的不那麽一樣了
2005年來到新加坡
感覺一切都是那麽不熟悉
在那個年代出國的人很少
“人在屋檐下”
大家都抱著這樣的心態
VS
但是現在來新加坡的人
都不知道外派,旅行過幾次了
並沒有那麽強烈的陌生感
身爲中國人
也更加的有自信心了
十年之間從生活方式到心態
來新的中國人真的有太多變化
這座小島也在默默的
改變著自己的模樣……
那個時候還沒有
濱海灣花園,環球影城
也沒有摩天輪和金沙
那個時候各大活動中
還能看到這位受人尊敬的老人
那個時候的新加坡
甚至沒有直飛中國北方的航線
在輾轉反複中到達的家鄉
卻和今天一樣
那麽的熟悉,那麽的甜
可能身在島中
很多人都忘記了當初的感覺
也不再秉承著初心
2005年 VS 2015年
無論你是何年何月來到新加坡
椰子都祝福你幸福平安
唱一首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風雨~
大家還記得
剛來新加坡的那些事兒麽?
你又是哪年來這裏的呢?
記得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故事
吐血整理!新加坡全島500家中國餐廳大盤點!你去過多少家呢?
在被問“Are you from China?”時,你還會遲疑一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