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亞洲最富有最發達的國家,我想大多數人都會想到日本,這個自從明治維新後,就躋身世界列強的國家,即便我們再不喜歡這個國家,對這個國家有再度的憎惡,也不得不承認其是一個富裕而又發達的國家。
日本
可是我說緬甸在1936年的時候,富裕程度超過日本,而且人均GDP是日本的九倍以上,有人相信嗎?
別笑,這是真的!
這是中央電視台給出的數據,在1936年,緬甸的人均GDP達776美元,1936年緬甸國內生產總值(GDP)已達121.97億美元,人口是1570.8萬。
我們再來看日本當時的數據,日本的GDP總額才60億(沒錯,還不到緬甸的一半),人口已經有七千萬,人均GDP是85美元。
也就是說當時緬甸的人均GPD是日本的9.1倍左右。
這個數據絕對真實,大家可以上網去找資料,我絕對沒有在胡說。緬甸在當時,絕對是當之無愧的,亞洲第一富國。1936年美國GDP為838億美元,德國GDP為333億美元,美國1940年的人口是一億三千萬,1936年算一點三億吧,那人均GPD是644元,緬甸竟富過了美國,在亞洲那肯定是排第一(也有數據1940年美國人口普查時,當時美國的人均收入是1368美元,可是即便按這個數據,1936年美國人均收入是一千多點,那緬甸當時的人均收入也不比美國差太多)。
現在呢?我們來看最新的2015年的數據,緬甸的GDP是:648.66億美元。最新出版的2016福布斯全球科技富豪榜中,首富比爾蓋茨是個人凈值資產為780億美元,排第二的亞馬遜CEO傑夫·貝索斯是662億美元,排第一的馬雲是256億美元,也就是說曾經的亞洲第一富國緬甸GDP還不如比爾蓋茨的個人凈資產,比第二的還要少點,兩個多馬雲就能相當於緬甸的GDP了。
而現在美國的GDP是17.947萬億美元,人均55837美元,日本GPD是4.123萬億美元,人均是32477美元。
別說和這些發達國家比了,就和東南亞國家比吧,現在東南亞有四個最不發達國家,分別是緬甸、柬埔寨、寮國和東帝汶,緬甸現在的人均GPD比寮國還差,也就比柬埔寨和東帝汶強那麼一點,而且馬上就要被直到21世紀初還飽受戰火摧殘,發展沒幾年的柬埔寨超越,世行最新的數據,1993年到2015年經濟發展最快的四個國家分別是、柬埔寨、越南和寮國(額,四個都是走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也就是說緬甸現在的發展速度還不如柬埔寨。
為何一個曾經亞洲第一富裕的國家,現在淪落成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了呢?有意思的是,即便是二戰後,緬甸依然被西方國家視為亞洲最具發展潛力的國家,因為這個國家就是個聚寶盆。
因為緬甸資源豐富:石油佔世界產量2%,鎢產量世界第二,鉛產量亞洲第一,銅產量亞洲第四;當時大米出口世界第一,碾米業也因而異常發達。而且曾被英國統治的緬甸,有一整套英式法律秩序,特別是與生產力發展密切相關的民商法,有在中南半島最先進的交通運輸體系,鐵路超過法屬印度支那三國,是泰國的2倍以上……
緬甸森林資源豐富,全國擁有林地3412萬公頃,覆蓋率為50%左右,是世界上柚木產量最大的國家。柚木質地堅韌、耐腐蝕,是人類用鋼鐵造船以前世界上最好的造船材料。緬甸將柚木視為國樹,被稱為「樹木之王」、「緬甸之寶」。全球95%的翡翠、樹化玉產自緬甸,在世界上享有盛譽 。
可是這個坐在聚寶盆上的國家,還是被毀了。
這個就是被殖民地國家的悲哀,宗主國不會在殖民地發展有利於殖民地國計民生的輕重工業的,他們修路開礦,只為了掠奪殖民地的資源,物產,然後將殖民地當成他們的商品傾銷地。所以緬甸當時GDP總量和人均GDP是高,人均看起來是很富有,可是真正富有的只有上層的英國人和印度人(緬甸曾是英屬印度的殖民地,也就是說緬甸被英國交給印度管理,緬甸是殖民地國家的殖民地,要受到英國人和印度人的雙重剝削)。
二戰爆發後,緬甸成為了日軍和盟軍交戰的主戰場,這讓緬甸遭遇了空前浩劫,山河破碎,民生凋弊,所有城市化為廢墟,連村莊都大量破壞。
二戰時泰國加入軸心國而苟且偷安,佔了大便宜。緬甸也不清白,他們想藉助日本擺脫英國殖民統治,於1943年建立過類似於「滿洲國」式的傀儡政權,現在大名鼎鼎的翁山蘇姬她父親、民族英雄昂山就任傀儡政權的國防部長,開國總理吳努任外交部長。
發現日本人不是來幫他們獨立後,盟軍開始大反攻時,緬甸的政治精英們又反戈一擊,二戰後又反抗英國殖民統治。昂山-吳努主張在西方資本主義和蘇聯社會主義之間,走一條符合本國國情的中間道路。昂山不幸遇刺,吳努成為首任總理。
吳努建立的英國式議會民主,運行了整整12年,之後悲慘告終。執政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是一個多黨派聯合的大雜燴,派系之間相互傾軋,爭權奪利,事事爭吵,誰也不會妥協讓步。
而緬甸人民飽經戰亂、一貧如洗,既沒有固定之恆產,也沒發展之恆心,一肚子邪火,反對派一點就著,工人罷工、學生罷課成了家常便飯,「保衛民主,打倒吳努」不絕於耳。(熱帶人民就是這麼可愛,他們餓不死也冷不死,因為土地太肥沃了,隨便挖個坑撒泡尿,就能種豆得瓜,所以熱帶人民生性懶惰,每天就做著天下掉餡餅的好夢。)
吳努只好求奈溫將軍組織看守軍人內閣,一年零四個月大刀闊斧的彈壓,果然收到奇效,再還政吳努,又遇上少數民族分離主義的難關。可是最終奈溫不請自來,直接發動軍事政變奪取緬甸的政權。
1997年,奈溫(中)抵達印尼首都雅加達訪問。
其實吳努時期,緬甸依然有著很好的機會,因為其資源豐富,交通發達,而且當時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又再搶地盤,拉人馬,吳努當時就曾兩邊要錢從東西方兩頭討錢5億美元(美國1億、日本2億,其餘來自包括在內的東方社會主義陣營)。可是因為內部混亂,相互扯皮,發展不起來。
奈溫軍人出生,搞軍隊控制有一套,搞權利鬥爭也有一套,搞經濟發展就不行了。不過當時緬甸人民對奈溫還是寄予厚望的,因為他強勢,能統一各方意見,緬甸在被軍政府統治後,派系鬥爭少了,扯皮少了。
可是奈溫生怕被人奪權還是怎麼回事,吳努時期華僑商人和印僑商人的大發展,令廣大緬甸人眼紅。奈溫政權便投其所好,高舉起民粹主義旗幟。革命委員會政權宣布,不僅要實行國有化和中央計劃經濟,還要大力排斥華商印商,推行經濟民族化。
這一套搞下來,資本主義陣營覺得他是在搞社會主義,對他很不滿,社會主義又覺得他排華、反共,對他也不滿(奈溫和關係不錯,不過對內依然反共,因為怕被奪權),所以來自社會主義陣營的援助幾乎也沒有。不敢走自由化道路,又小心翼翼地同蘇聯陣營保持距離,奈溫在位26年,經濟越搞越糟,淪為了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七零年代貌似人均GDP才一百多美元,大大落後於老對手泰國。
心力交瘁的奈溫辭職下台,提出由全民投票決定政體,不料反而激起民變,國家面臨大動蕩,軍人集團見勢不妙,於1988年9月再度發動政變,上台執政。
軍政府發現只有奉行亞洲四小龍的對外反共,對內獨裁的權威主義,才能發展經濟(韓國、台灣、新加坡都是如此,外交上堅決站在資本主義陣營,對內卻搞強權獨裁集權方式發展經濟,韓國的朴正熙、台灣的蔣經國和新加坡的李光耀李顯龍父子,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可是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冷戰落幕,美國不需要不再支持反共獨裁政權搞威權主義現代化,而是要求發展家在政治體制上「一律向美國看齊」,也就是美國至今還在推行的那套自由化,全民投票,普世價值等東西。
軍政府答應全國選舉,於是獲得中產階級及底層百姓一致支持的翁山蘇姬獲得了最多的選票,可是軍政府卻反悔了,選舉結果被軍政府作廢,翁山蘇姬連續被關押軟禁十五年,這讓緬甸遭到了西方國家的制裁。
不過即便是在制裁之下,在新的軍政府領導下,緬甸幾任軍政府推行私有化、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改革,也使緬甸經濟大為好轉。人均GDP從1988年的190美元,增長到2010年的702美元。
在這23年中,緬甸經濟實現了年均增長5.9%,超過了奈溫的「社會主義時代」,更超過了吳努的「議會民主+資本主義時代」。算是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本次全球金融危機2008、2010年美國量化寬鬆,緬甸經濟兩次遭受重創,卻都挺了過來。2010年增長5.3%,人民生活繼續改善,至今沒爆發西方期望的全民抗議。
現在的緬甸是一個五千多萬人口的龐大市場,資源豐富,雖然有些地方有軍事衝突,但總體社會矛盾並不尖銳,七成以上是農民,大規模城市化還未開始,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極具投資價值的國家,和是一個急需開發又充滿潛力的市場。
當然了現在的緬甸問題也有很多,內部鬥爭依然激烈,武裝勢力林立,衝突不斷,黃賭毒危害嚴重,導致愛滋病傳播泛濫(所以去緬甸的國人千萬不要在緬甸的醫院裡打針,抽血等一切和血液沾邊的活動。),這些都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總之一句話就是,緬甸曾是亞洲人均最富的國家,卻因無工業基礎、戰亂和權利鬥爭而弄垮了經濟,資源豐富,是一塊寶地,現在情況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頗有投資潛力,市場也不錯,整個緬甸現在的情況就是「拿著金飯碗要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嘛,自然是曲折的!
亞洲曾有個國家GDP總額是日本兩倍 人均九倍 這個國家是緬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