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的香港影壇,票房冠軍是周星馳的《唐伯虎點秋香》。
TOP 10中,算上《東成西就》,打起來的電影就占了7部。
其中,成龍兩部(《城市獵人》,《重案組》)。
李連杰3部(《方世玉1&2》,《獅王爭霸》)。
而在1993年關於打的電影中,武俠片又占了大多數。
光李連杰,就有6部(除了上面3部,還有《倚天屠龍記》,《鐵雞斗蜈蚣》,《太極張三丰》)。
連梁朝偉,梁家輝,張國榮這些小生,都分別有《新仙鶴神針》,《白髮魔女傳》,《水滸傳之英雄本色》等作品。
所以,那一年的甄子丹運氣不好。
年頭打到年尾的1993年,甄子丹也有一部電影上映。
當年,票房慘敗,在TOP 100裡面,只排58。
除了成龍李連杰占著功夫片的大片市場外,更要命的是,這是一部掛著黃飛鴻名頭的電影:
《少年黃飛鴻之鐵馬騮》
更要命,從何說起?
當時徐克和李連杰已經推出了很成功的《黃飛鴻1&2》。
觀眾心中,那時候的黃飛鴻等於李連杰。
其二,前一年的《新龍門客棧》和《男兒當自強》中都有甄子丹。
可兩個角色,一個是反派太監,另一個是黃飛鴻的對手納蘭元述。
試想,一下子讓甄子丹來演黃飛鴻電影的正派主角(雖然他演的是黃飛鴻他爸黃麒英),哪有那麼容易讓觀眾接受?
還有,徐克的黃飛鴻火了後,按照香港影壇的「光榮」傳統,必然跟風。
於是,1993年的黃飛鴻,很忙。
李連杰自己都拍了兩部,一部徐克的《獅王爭霸》,一部王晶的《鐵雞斗蜈蚣》。
趙文卓也去了《黃飛鴻4:王者之風》做黃師傅。
連譚詠麟,也到《黃飛鴻對黃飛鴻》中做搞笑黃師傅。
(誇張的是,兩部喜劇的《鐵雞斗蜈蚣》和《黃飛鴻對黃飛鴻》竟在同一天上映)
再加上甄子丹這部,一群黃師傅從年頭「傲氣面對萬重浪」到年尾。
所以,其中較多黃師傅成為炮灰,也不算意外了。
於是,1993年的《鐵馬騮》灰溜溜,只拿到600多萬港幣票房,賠了。
一直到8年後的2001年,這片子在美國上映了。
當時的上映,靠的是昆汀·塔倫提諾穿針引線,加上導演袁和平之前憑藉《黑客帝國》和《臥虎藏龍》在好萊塢打響的名聲。
然後,牛了。
首周就收了600萬美元票房,位列當周北美票房榜第六名。
最後收於1469萬美元(約1.1億港元)。
排名於好萊塢外語片歷史票房第14位。
這部《鐵馬騮》,監製是徐克,袁和平導演。
但光從片名來看,實有蹭黃飛鴻東風之嫌。
雖然片名主標題為少年黃飛鴻,主角黃飛鴻之父黃麒英,與俠盜鐵馬騮(雙主角)。
故事,也不如李連杰版前兩集有著那麼深刻的關於家國的思考。
它更像那種傳統的民間故事:
在某縣城,貪官污吏橫行。
於是,俠盜鐵馬騮(普通話為鐵猴子)出現,專門劫富濟貧。
來到縣城的黃飛鴻父子,則鐵馬騮不打不相識後,最終聯手滅BOSS。
故事簡單,不過一氣呵成,有些地方還挺有趣。
那時候的袁和平,導演的電影處處透出一些小幽默。
貪官通緝鐵馬騮,手下為了交差,到集市專門抓和猴子掛的上鉤的嫌疑人。
雜耍藝人中招,賣猴風散的江湖郎中中招,扮演孫悟空的藝人中招,甚至一隻真猴子也中招。
諷刺起貪官,也是信手拈來。
貪官養著幾個姨太,擺平上級的方式是塞錢,吃飯要吃鮑魚魚翅。
巡撫到來,手下對縣官下菜單:
我們大人修心不修口,要吃魚翅。
而鐵馬騮冒充巡撫,告訴縣官,做官要用熟:
四大明槍–投桃報李,吹噓拍馬,標榜拉攏,結拜連襟;
四大暗箭–造謠,排擠,栽贓,嫁禍。
對了,縣官還是黃霑客串的。
劇情簡單,但打卻不簡單。
演員基本上個個是練家子。
除了甄子丹扮演的黃麒英,還有於榮光扮演的鐵馬騮。
說回來,於榮光也算「該紅但沒紅演員」系之一了。
來自北京的他,父親為京劇表演藝術家於鳴魁。
十年學戲,自小練功的他,身手不在話下。
看這場做刀削麵的戲,於榮光耍刀,手法嫻熟:
遠距離削麵下鍋,片片瞄得准,注意看這鏡頭,是真人上陣:
扮演少年黃飛鴻的,是曾思敏。
當年她反串的黃飛鴻,是她唯一一個電影角色。
而在多項武術比賽中,曾思敏都取得過不少佳績。
後來,無心演藝圈的她,投身成為一名香港警察。
扮演大BOSS的任世官,依然是練家子,其父是中國最早的武術指導任雨田。
他的角色,一說您就知道:
《黃飛鴻》中的嚴振東,周星馳版《鹿鼎記》中的馮錫范,《東方不敗》中的任我行。
這群人,加上「天下第一武指」袁和平及袁家班,一場場精彩打戲拉開。
裡面,還有這種頗具意境的輕功拾紙。
一間小房間,加上條凳,鐵馬騮和小蘭施展輕功,收拾分散於空中的藥方。
通過剪接,人物動作配合的設計,一場短短的戲,也落得寫意般飄逸。
而妙的是,落點的小動作更是錦上添花。
最後一張藥方,是這樣收進來的:
最後家什的收拾,則有這樣的設計:
袁和平與袁家班在武術設計上的厲害之處,在於他們能根據故事,演員的特點設計動作。
《臥虎藏龍》中,非練家子的發哥和章子怡,袁和平設計出飄逸的竹林追逐一場戲。
《精武英雄》,通過一次偶然的演員撞破玻璃事件,他設計出陳嘉上要的「實」感。
到了《鐵馬騮》,與徒弟甄子丹及一眾練家子配合,他們又設計出實與飄相結合的打戲。
飄的,例如上面說的那場收拾藥方的戲。
例如最後用威壓吊出來的火海木人樁大戰(但這場戲,如果不是練家子,也打不出那樣的效果)。
實的,就讓甄子丹打南派洪拳。
實際上,洪拳,是最貼合黃飛鴻世家的。
徐克李連杰版黃飛鴻,用的是北派功夫。
但真正的黃飛鴻,卻是南派洪拳傳人。
正好,兩部電影的動作指導,都是袁家班。
片中還讓甄子丹一展凌厲的腿功。
這又和李小龍的打法一脈相承。
還有甄子丹招牌的凌空三腳。
當然,少不了的,就是黃飛鴻家的招牌功夫:無影腳。
當時,徐克拍黃飛鴻的時候,讓李連杰在空中連踢7腳。
李連杰自己都覺得,怎麼可能,太離譜了。
但是,徐克堅持:
一旦觀眾認同角色,那麼你前三腳讓觀眾看得過癮,吊起胃口,如果不接下去,就很糟糕。
事實證明,徐克是對的。
到了《鐵馬騮》,無影腳則是以另外一種形式呈現。
事實又證明,這種風格,也受到觀眾歡迎。
且從無影腳本身來說,《鐵馬騮》中的踢法更為正宗。
黃飛鴻第三代傳人余志偉說:
無影腳是一個扎紮實實、真真正正的功夫,並不是(像電影中)這麼漂亮的。
它打出的時候聲東擊西,擾亂敵人的目標以後,發腿攻擊對方,故叫做無影腳。
這個聲東擊西,通過這麼一腳來呈現。
無影腳另外一個特點是,腳法要快,且腳下要方寸不亂。
因此,下盤沉穩,紮實的馬步功底是無影腳的根本。
《鐵馬騮》中,通過電影語言的配合,甄子丹就踢出了這樣一記又穩又快的無影腳。
《鐵馬騮》的打鬥場次頗多。
這些打鬥,每一場又能結合角色及場景特點,並未因為場次多,就顯得重複。
於榮光的鐵馬騮,打起來,像猴子一般靈活,虛實相結合,貼合的是猴子這個形態特點。
甄子丹的黃麒英,更多側重於洪拳本身的剛猛,大開大合。
至於扮演少年黃飛鴻的曾思敏,袁和平除了讓她發揮自身的武術功底外,還配合她的年齡,身高,設計了以矮小身形的靈活為優勢,以一敵多的街頭打鬥。
還有一場,則是用長棍來彌補少年黃飛鴻身高的不足,讓她獨斗四大惡僧。
反派任世官,由於角色本身是個利慾薰心的少林叛徒。
因此,為他設計的大力金剛掌,勁道大之餘,更多著一分狠毒。
及至最後大戰,更是將武戲推向高潮。
通過一連串鋪墊,袁家班設計出火海木人樁這樣的決鬥戲碼。
黃麒英與鐵馬騮組成的雙雄,在此對陣大BOSS衍空和尚。
這場戲,又凸顯了香港電影人令人佩服的特點。
以前,成龍說過:
我們看好萊塢電影,我們會驚訝於他們怎麼拍出來的;
可是,當他們來看我們拍的這些(功夫)電影,也會驚訝於我們怎麼拍出來的。
這種技術,是在實踐中摸爬滾打摸索出來的。
條件不足,好,設計。
例如兩人搶一個打火機,再借用隨身的外套做為武器,可以打得精彩紛呈。
炸不了大樓,沒事,小破酒樓里的幾個條凳,旋轉樓梯,桌子,隨時可以拿來為我打鬥所用。
而您再看《鐵馬騮》最後這場戲,道具也很簡單:
幾根木樁。
但是,設計來了。
因為前面打鬥,導致起火。
於是,打鬥的三人被困在木樁上,不得踏地。
就此,文章就好做了。
打起來,人與人即能對打,又可以破壞對方站立的木樁,實則是一種打擂台的方式。
而每當出現即將落地的險情,都能被巧妙的配合所化解。
空中借力,將落地制人彈上木樁。
兩隻腳相勾,把同伴拉回陣中。
再不濟,需要硬碰硬地打,黃麒英和鐵馬騮兩人也可以用計配合。
衝著目標,中門大開,先受你一擊,然後給予對手致命一擊。
更巧妙的,我認為是這個設計。
腳下已經沒有立足的木樁了,乾脆,廢物利用。
廢了的木樁橫起來,兩人分立兩頭,形成一個天平式的平衡架勢。
總之任環境怎麼變,任你怎麼打,我自不落地。
也因為這麼多巧妙的武打設計,使得《鐵馬騮》的高潮一波接一波。
從而,使得本片在多年以後,成為又一部「當年被忽略的好片」系。
然後,成為香港武俠片的經典之一。
時至今日,再看這部片子,依然有網友發出感慨:
武打戲部份非常好,袁和平就是信心的保證,無影腳那段和最後2人火木樁上打boss很爽 絕對是一流的動作片了。
每次寫到這樣的老港片,總是不能免俗地要在最後發發感慨。
無外乎,就是那個黃金時代過去不再回來了吧。
其實,《鐵馬騮》那粗暴的劇情下,對於黃氏父子的感情刻畫得還是蠻細膩的。
例如還有一段戲還讓我覺得有點燃。
黃麒英讓黃飛鴻不要跟著他,以免發生不測,讓他先回佛山。
臨行前,黃飛鴻流淚道別。
黃麒英卻說:男兒當自強,大丈夫流血不流淚。
可別過頭,自己卻又流淚了。
這是習武之人無法照顧對方,迫於無奈下的鐵漢柔情。
那天,重看這片子,看到這一段,不由得讓我產生了些聯想。
這些年,港片式微,當然,其中有很多因素影響。
但是,如果光說香港電影和觀眾們:
後來,似乎我們都沒能好好照顧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