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爸和我說他有個朋友的小孩要來新加坡,讓我關照一下。我問小孩多大,他說2003年出生的。我嚇了一跳,仔細算一下,今年讀O水准的孩子最小的竟然是2004年出生的。
時間實在是過得太快了,成年似乎還在一瞬間之前,我已經在“大人”這條路上走了這麽遠了。我做的怎麽樣,我有沒有任何長進,我未來要怎麽辦。我的焦慮隨著時間的推移越堆越多,只等待在某個時間點爆發,把我淹沒。
“喪”好像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代名詞,
“抑郁症”開始頻繁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
“自殺”的頻率愈漸增高,
到底爲什麽,95後的我們越來越焦慮?
我們爲什麽焦慮
成功低齡化
第一個焦慮的原因,我認爲是成功低齡化。
隨便點開一個微博“網紅”的首頁,個人簡介上赫然標著“01年”“02年”,再往下翻,定期的産品推廣照片、視頻,讓人不禁想他們靠新媒體運營賺了多少錢。曾經有內行人說,這些微博關注幾萬、幾十萬、幾百萬的網紅們,拍一組産品推廣圖的價格高達幾萬到幾十萬。
錢在他們的世界裏來的那麽容易,仿佛不是一件值得焦慮的事。
如果你認爲“網紅”的成功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那靠自己創業成功月收入幾十萬的也還是大有人在。當然,不得不承認,他們當中大部分靠的是父輩的資源和人脈,但同樣也不可否認,他們是成功的。至少他們懂得如何去有效的運用手中的資源,達到自我目的。
成功是別人的,挫折是自己的。網絡的發展讓成功低齡化的事實更加清楚、直觀的展現在我們面前。
永遠只是爲英雄鼓掌的路人,我們怎麽能不焦慮?
Peer Pressure
也許網紅和創業者離我們的生活太遠,你覺得那是個例,不足稱道。那麽peer pressure絕對構成了我們大部分的焦慮感。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小時候,我們討厭家長拿自己和“別人家的孩子”比。長大以後,我們卻忍不住和身邊的人比較,不管是討厭的人還是朋友,我們都在暗中密切關注他們的動態,情不自禁的和自己的現狀作比較。
平時我們愛看別人新買了多限量的衣服、多貴的化妝品,心中羨慕的同時還要及時點贊,評論“天哪!好美好漂亮!”來維護朋友情誼。我們還要關注誰又在打卡學英語,誰又開始上剪輯課,誰的project獲了獎,誰又找了新工作。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參與的別人生活以此反觀自身是否同樣在進步。
之前網絡上有句很流行的話,說“甯願被嫉妒也不要被可憐”。誰不是呢?同齡人的成功,不論大小,都像針一樣紮在我們的身上,提醒我們不能再放縱自己了。
活著活著活成了別人精彩書中的一個頁腳,我們怎麽能不焦慮?
父母期望與自我要求
父母的期望和我們自己對自己的要求絕對是焦慮的來源之一。也許你的父母對你沒有很高的期望值,也許你自己對自己沒有什麽要求,但兩者必占其一。
就我個人來說,我的爸爸媽媽一直不在學業上給我過多的壓力,更多的是讓我順其自然的發展。但這造成我有極高的自我要求,我認爲“沒有父母不渴望孩子的成功,只是表達方式不同”。
意識到父母其實期望我能成功,意識到親戚朋友都在關注我是否成功後,我變得極其焦慮。
我做的足夠好嗎?我可以做得更好嗎?我這樣對得起爸媽嗎?我這樣對得起我自己嗎?我開始反複的質問自己這些問題,並逼迫自己在下一次做得更好。
這學期我有一門課,在每個周一的早晨8點到下午5點,中間沒有休息。雖然是早晨8點開始,但老師要求我們7點半就stand by,這門課還有儀表上的要求,基本上我淩晨5點就要起床開始准備。
一整個學期12門課,我沒有被扣過1分,但同樣,我也有12天沒有合過眼,沒有吃過飯。
對成功的變態渴求讓我們怎麽能不焦慮?
對未來的迷茫和恐懼
在新加坡留學後,我經常性的失眠,到了病態的程度。一整個學期快5個月,我沒在夜裏睡過幾次覺。
全家人都苦口婆心的勸我這樣不行,身體會吃不消,老爸更痛心疾首地問我“你哪兒有那麽多事要想?睡著不就不想了!”我只能歎口氣,告訴他們好了,會睡的。然後繼續整宿整宿的失眠。
哪有那麽多事要想?
太多事要想了。
學校每門課的學習進程,要交的作業;生活上和朋友的人際關系維護,下周要叫誰一起吃個飯;自我管理上是不是又該減減肥了;國內家裏發生了什麽事沒有,親戚朋友都有什麽動態。——不都是事嗎。
失眠實在是現代青年的常態。
我對將要發生的事和未知的事有焦慮症,就連回國之前要收拾行李都能讓我壓力暴增,要帶哪些回國,哪些要留在新加坡,留在新加坡會不會過期,行李會不會超重。
這樣近的事都能讓我焦慮,更別提整個人生的未來發展了,光是看到這幾個字我都頭痛的不行。
難以預測的人生讓我們怎麽能不焦慮?
人的自身惰性
焦慮很大部分原因是我們自己的惰性。
拖延症在短期緩解我們的焦慮,又在長期讓我們的焦慮成倍增長。你是不是也有過,一個作業放在那,你知道deadline就在眼前,還是能拖多久拖多久,然後玩兒的時候心不在焉,最後一刻又趕到兩眼烏黑?
我們當然知道這樣做不好,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戰勝自己的惰性。
懶惰的當下我們或許是快樂的,我們告訴自己“今朝有酒今朝醉”,暫時性的忘記煩惱吧!但是短暫的逃避現實只會讓問題變得更糟。因爲我們可以逃避問題,問題卻永遠在那裏,最終還是要我們去解決,去畫上句號。
嘗試戰勝惰性又屢戰屢敗,我們怎麽能不焦慮?
怎樣緩解焦慮
找尋自我價值
前幾天,我讀到一篇文章「從國企離職,我不止一次後悔過」,裏面作者提到人自我價值的實現離不開“成就感”。
什麽是自我價值?Maslow’s Need hierarchy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說,人最高層次的需求是Self-actualization(自我價值實現)。
每個人存在于這個世上都需要找到自我的價值,找到讓你有“成就感”的那件事。自我意識的覺醒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我們的焦慮。
我不禁想到前段時間和小凱同學的采訪,小凱同學在BCAA讀書的時候,因爲興趣不合飽受焦慮感的折磨,轉學到ERC學習創業管理後,他找到了自我價值的方向。變得積極樂觀,愛上了學習,還完美的完成了與公司的項目合作,得到了獎學金。
點擊圖片閱讀文章
所以我認爲,大家都應該去發掘自身的興趣,什麽是你擅長的?什麽是你喜歡做的?只要找到能讓你有“成就感”的事,你的焦慮自然就被“成就感”代替了。
與父母及時溝通
世界上與你最親近的人,就是血脈相連的父母。
很多時候,父母是最了解我們的人,也是最不了解我們的人。但是和父母的及時溝通,絕對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緩解我們的焦慮,抛開所有不談,他們是“過來人”。他們也許不能完全感同身受,但他們永遠會嘗試理解我們。
純粹的關心和愛永遠是安全感的來源。
記得之前我爲了poly畢業以後能不能進新加坡公立大學的問題反複糾結,老爸老媽跟我說“能上,最好。不能,就去別的大學。條條大路通羅馬,有什麽好糾結的呢?你已經很棒了。”我心裏的大石頭瞬間落了地。
還有生活很多其他時候,我爲了一些小事不知所措的時候,其實很多是因爲經驗不足,不知道該怎麽爲人處事才是對的。我就打電話問老爸老媽,“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差不多就是這個感覺。
如果你有解決不了的焦慮問題,不如嘗試和爸媽說說看,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要拖到明天再改變
我知道這很難,但這也是最有效的緩解焦慮的方法之一。
我很喜歡胡適老先生說過的一句話:“怕什麽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我覺得用在這裏同樣合適,怕什麽焦慮永遠不會結束呢?現在解決一點問題,焦慮就減少一點。
就好比你爲了減肥的事焦慮,那你就在當下少吃一頓夜宵,你的焦慮也就隨之少了一份不是嗎。我們從小就在語文課本裏學“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所以呀,任何事都不要等到明天再改變。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候。
萬事開頭難,但只要開了頭,焦慮也少了一半,因爲我們在嘗試改變,努力就會得到回報。
堅持充電 走出舒適圈
如果你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那就要找到究竟是哪裏不如,然後對應的提升自己。如果說我們是充電器,那我們就要學會自己去找充電口。
在新加坡留學,這裏有太多太多的方式讓你充實自己。書本知識不夠,就用實踐活動幫助理解。在學校,你可以報名參加CCA社團學一門技能,還可以報名聽各種教授的講座,參加workshop。課外,你可以去各種志願者活動,報名課程充實提高自己。
就算是玩手機,刷微博,也可以看一些時事新聞鍛煉自己的思辨能力。生活中哪件事沒有教育意義呢?全看我們怎麽去對待罷了。
走出舒適圈,堅持自我教育,也許有一天焦慮感就消失了。
THE END
爲什麽95後的我們越來越焦慮?
因爲我們面臨比上一代更激烈的競爭,我們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隨之而來也有更多的問題。
但是我相信,與之對應的,我們也會找到解決方法,不斷變得更好,成爲優秀的大人。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
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
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
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
人們面前有著各樣事物,人們面前一無所有;
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
這是我們的時代。
本文由新加坡留學網發布
圖片來源于網絡
未經允許不得抄襲,翻版必究
推薦閱讀
記得把「新加坡留學網」加入星標哦!
這樣就不會錯過任何一條更新啦!
好看點一下 大家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