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立國一代致敬活動于2019年2月2日在濱海灣花園舉行,衛生部兼環境及水源部高級政務部長許連碹博士(左起)、衛生部長顔金勇、財政部長王瑞傑、李顯龍總理和夫人何晶、通訊及新聞部長易華仁,以及通訊及新聞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高級政務部長沈穎一起舉杯向立國一代致敬。(聯合早報)
作者
戴一代
因爲政府啓用了“建國一代”一詞,緊接著又來一個“立國一代”,于是網絡上持續出現各種搞笑版的“一代”新詞,有些純屬遊戲,有些帶著濃濃的諷刺味道,酸氣十足。
無論如何,這項爲了幫助老人家分擔醫療費用,讓“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的理想境界在本國落實的德政指數,不能因爲搞笑而打折扣,雖然因爲醫療體系的複雜,至今爲止並不是每一個老人家都能切實享受到醫藥開支的實惠,離開事實上的理想境界還不算近,但是有開始總是好的,相信政府未來還是會繼續推出因應不同世代的需要的配套,讓“能死不能病”這五個字從此成爲曆史名詞,醫療開支不再是國民的噩夢。
爲了鼓勵政府高官積極做事,良心做官,我們不妨借紅螞蟻的平台,提出嚴肅的名詞建議,希望大家可以幫忙貢獻意見,看“建國”“立國”之後,未來還能有什麽名稱。
“立國一代”的嘉惠對象是1950到1959年出生,並在1996年之前獲得公民權的國人。那麽我們是否可以預期,對于1960年和以後出生的國人,如果每十年來一個配套,可能還需要幾個名詞。
“立國一代”是我們身邊的uncle,auntie們。(新聞及通訊部)
本人建議“立國”之後,1960到1969年出生,叫做“興國一代”,理由:這是真正開國、建軍、平地起高樓、經濟發展的年代,全民有志一同興業振國。
借著1970到1979年出生的人,叫“旺國一代”。這時期經濟起飛,跨國公司和中小企業都很發達,跟亞洲四小龍一樣,很多建設逐漸成型,一片興旺。
已故建國總理李光耀在1974念參觀設在菜市(Chai Chee)的德國祿萊(Rollei)相機工廠。上世紀70年代,新加坡大力推動工業化,經濟開始起飛。(取自面簿,由Horst Beckhaus提供)
然後是1980到1989年出生的人,應該叫“跨國一代”。這時期的新加坡經濟與國際挂鈎越來越普遍,很多人在工作、求學甚至婚姻等方面都國際化,出國工作、生活、旅遊成爲親朋好友間經常會聽到的故事,甚至很多人自己就經曆過那個時代,此外,因爲各種原因而來到新加坡落戶的外國人,這時期也很多,所以那真是一個跨國的時代。
(宋佳穎制圖)
好啦,本人貢獻到此爲止,抛磚引玉,請大家同意不同意都表示一下,湊湊熱鬧。
當然,1990年之後,新加坡開啓吳作棟時代,1997年迎來亞洲金融風暴,曆史教訓非常慘痛。這個時期,很多國人在事業、家庭方面遭遇重創,甚至一沉到底。
不過在那時期出生的國人,很快進入新世紀,科技浪潮席卷,生活、思想行爲完全不一樣,該如何命名那一個時代,他們肯定很多想法。只是,如果嚴肅看待每一代,我們當然不希望看到各種搞笑版的名詞變成一代人的現實,例如跨國一代變成“垮國一代”,OK?!
【更多好讀】
*
*
*
新移民看過來,在1996年之前成爲新加坡公民又滿60歲,政府給你送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