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津偉,聲學專家,阿裏巴巴iDST智能語音交互團隊研究員,世界級音頻專家。
南京大學電子科學專業學士,南京大學聲學碩士,南洋理工大學電子信號處理碩士,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聲學博士。曾任音視頻會議行業領導企業寶利通(Polycom)聲學設計和信號處理首席工程師,擁有十余項美國專利。2017年11月,入職阿裏巴巴人工智能核心團隊iDST。
2017年11月30日,阿裏巴巴宣布前Polycom(寶利通)聲學設計和信號處理首席工程師(Principal Engineer)馮津偉入職人工智能核心團隊iDST(Institute of Data Science and Technologies,數據科學和技術研究院),擔任智能語音交互團隊研究員,將負責語音交互設備端的聲學設計和信號處理研究工作。這是繼2017年6月任小楓入職後,iDST迎來的又一位大牛級人物。
馮津偉的研究方向爲“下一代人機自然交互技術”,該領域已經得到阿裏巴巴重點投入,此前成立的“達摩院”就包含這一研究領域。阿裏巴巴iDST透露,馮津偉已參與一秘密項目開發,項目在全球沒有先例。
01學在南大
馮津偉曾就讀國內頂尖聲學研究機構南京大聲學研究所,師從音頻聲學泰鬥沙家正先生,並與導師一起研制出了全球第一台揚聲器紙盆共振頻率的自動測試系統,極大地幫助了國內的電聲行業提高生産效率。隨後馮津偉博士畢業于在主動降噪領域著名的弗吉尼亞理工大學VAL實驗室。
02供職寶利通
馮津偉博士畢業後一直在音視頻會議行業領先者寶利通擔任聲學設計和信號處理首席工程師(Principal Engineer)。
Polycom是語音和視頻協作解決方案領域的全球領導者,占全球視頻會議市場份額第一。馮津偉在Polycom工作17年,擁有十余項美國專利,大部分已産品化,是名聲在外的世界級音頻專家。他曾主持開發基于麥克風陣列的視頻跟蹤系統,即在多人視頻會議時,攝像頭能基于方位和距離,精准定位發言人,産品創新性引業內效仿。馮津偉爲其開發的圓形麥克風陣列算法與音頻信號分類器是沿用至今的業界標杆。
03入職阿裏
人工智能的崛起,讓馮津偉看到了聲學處理在下一代人機自然交互領域的價值。2017年11月30日阿裏巴巴宣布馮津偉入職人工智能核心團隊iDST。馮津偉入職後將依托其在聲學與信號處理領域的背景,主持領導語音交互設備端的研究工作。聲學是物理學分支學科之一,研究媒質中機械波的産生、傳播、接收和效應。以時下最熱門的智能音箱爲例,如何選擇麥克風的材質、擺放位置、結構,就是聲學設計要解決的問題。
關于加入阿裏巴巴,馮津偉認爲是一次全新的機會。他表示,過去自己的專業知識基本用于會議模式,而未來阿裏豐富的智能交互場景將爲聲學設計與信號處理的發展提供寶貴的實戰經驗。
阿裏巴巴iDST語音團隊負責人鄢志傑表示:馮博士的入職,是物理學和互聯網間的‘跨界’。阿裏嚴肅看待智能語音交互技術全鏈路,逐步組建世界級專家團隊。從源頭和信號采集開始,在端上做突破性的智能語音交互體驗。
此前,iDST語音團隊的技術成果已通過阿裏雲人工智能ET等對外輸出,在法庭庭審識別、智能客服、視頻審核和實時字幕轉寫、聲紋驗證、物聯網等多個場景成功應用。在語音交互産品方面,阿裏iDST研究的技術平台能夠精准轉換用戶的語音爲對互聯網內容和服務的意圖,觸達手機、IoT設備、互聯網汽車、電視、智能音箱等各類終端,如與斑馬網絡、上汽合作的的榮威互聯網汽車、與海爾合作的人工智能電視等。
阿裏巴巴在科技創新領域成果斐然。阿裏此前重磅宣布將投入1000億元成立“達摩院”,用于涵蓋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創新的研究。另外,阿裏“強化學習”、“刷臉支付”、NASA計劃等突破迅速。正是因爲阿裏巴巴在科技領域的實力和成就,吸引了全球的科技人才紛至沓來。
04南大聲學
南大聲學專業是我國唯一的聲學重點學科,本科專業也是全國唯一的聲學本科專業,是全國唯一的聲學本科人才培養基地。是南大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專業之一,不少研究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
南京大學聲學研究所是我們最早建立的聲學教學與科研基地。1954年,魏榮爵院士在南京大學物理系創辦了聲學專業,建立國內首個聲學教研室;1978年經教育部批准擴建爲聲學研究所;1988年,被批准爲首個國家重點學科和首批博士點授權單位;設有近代聲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南京大學聲學研究所在基礎研究領域具有很高的國際學術聲譽。近年來形成來了光聲信息技術、聲電子器件與系統、有源噪聲控制、通信聲學、聲學人工材料、醫學超聲等特色交叉研究方向。南京大學聲學研究所學術氣氛濃厚、科研設備先進,是國內一流、國際著名的聲學研究基地;常年承擔各類國家級基金項目。
南京大學聲學研究所師資力量雄厚,擁有從本科生到博士、博士後各層次的聲學人才培養系列,並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德國、比利時、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高校和研究所建立了合作與交流關系。學生就業率高,升學率高。
來源 | 氧分子網、中國日報網、零鏡網、“阿裏雲”公衆號、南京大學聲學研究所網站
美編、整理 | 饒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