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1日,李顯龍總理(前排左二)以主賓身份出席華僑中學百年校慶萬人宴,並上台與在場的1萬2000名華中校友一起舉杯同賀。陪同總理一起上台的有多名第四代領導班子成員,包括(前排左起)教育部長王乙康,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長傅海燕,三巴旺集選區議員兼華中管委會主席林偉傑醫生,貿工部兼教育部高級政務部長徐芳達,以及文化、社區及青年部兼通訊及新聞部高級政務部長沈穎。(海峽時報)
作者
廖麗穎
華中慶祝百年校慶,作爲貴賓的李顯龍總理在晚宴致辭時,再度爲特選中學的存在辯護。
因爲“圍繞特選學校制度的批評一直包括擔心學生可能沒有機會接觸其他社群的朋友”,所以李總理表示,華中沒有很多非華族學生,但校方還是設法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有機會跟不同背景的同輩交流,認識更多不同種族的朋友。
李顯龍總理致辭後上台爲華中校慶蛋糕吹蠟燭。(聯合早報)
李總理以及之前教育部長王乙康爲特選學校辯護,應該讓華社感到安心。但是,我認爲政府可以更加有力地捍衛特選學校的正當性,因爲這種把“多元價值”作爲武器,批評特選中學的做法應該休矣。一來是揮動這個武器者的動機可議,二來這根本是個僞課題。
先說動機。
挑明了說,揮動武器的多是“我討厭華文”的華人,他們多來自殖民教育傳統,加上戰後華文教育深受共産主義和中國民族主義影響,産生了英文教育和華文教育的心理對立。
老實說,經過獨立建國後數十年的雙語教育,這種落伍的心態早該退位了。只要看看內閣第四代領導人,他們都是通曉雙語的新一代國民,對學習母語的態度跟大多數新一代國人一樣,都認爲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還是有不少人走不出曆史陰影,時不時拿來說事,根本是在挑動華社的敏感神經。
我相信在獨立建國後成長的新一代國人,基本上已經不在意特選中學的“特選性”了。所以政府應該從更積極的立場說明特選學校的必要性,不必一再對這種可議的心態讓步了。
之所以說這是僞議題,不妨套用內政部長尚穆根解釋禁止歐洲那個黑色金屬樂團演出的理由——有沒有人敢批評回教學校不接納佛教徒、印度教徒和基督教徒?那爲什麽卻一再拿特選中學主要接納華人學生說事呢?
(聯合早報)
多元價值不代表什麽東西都必須包含一切,真正的多元價值,應該是探討名校爲什麽缺乏來自組屋區的子弟。回教學校、特選中學、名校、鄰裏學校,這些各有特色的學校所構成的教育景觀,才是體現多元價值的真谛。
華中百年萬人宴。(海峽時代)
我們所面對的真正問題,就如我在《特選中學40周年 預防拐杖心理養成》所說的,是新加坡華文程度的下降,在中國崛起的當兒所形成的隱憂。
語言是身份認同的基石,新加坡的多元性是建立在有鮮明文化身份的不同族群和諧共處之上,如果作爲最大群體的華人失去了明確的身份認同,社會的穩定性以及族群之間的和諧性將失去保障。這才是特選學校不但應該持續下去,而且最好是做到“每一所學校都是能讓學生熱愛華文的特選學校”。
【更多好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