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放棄了端午節假期,29日趕到了日本。
楊潔篪為何如此匆忙趕往日本?最直接的原因,是因為半個月前,日本執政的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與安倍首相最貼身的秘書官今井訪問了北京,不僅出席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還給習主席帶了一封安倍首相的親筆信。
二階俊博與安倍首相最貼身的秘書官今井訪問了北京
安倍首相的親筆信中寫了什麼內容?日方沒有公布,中方也沒有公布,但是按照二階幹事長的說法,是「內容很紮實很豐富」。這一表述,引起我們諸多的猜想,我想,這也是楊潔篪國務委員需要親自出馬,急忙訪問日本的主要原因。
領土及歷史認識問題都屬於非黑即白的「硬問題」
中日兩國之間從大的框架上來說,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領土糾紛(釣魚島主權問題)和歷史認識問題。但是,這兩個問題都屬於非黑即白的「硬問題」,短時間內無法解決。那麼,「軟問題」是什麼問題?主要是四大問題: 第一, 亞洲安全保障的對峙與合作的問題,也就是如何尋求在東海與南海的「各讓一路,相安無事」。
第二, 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抵制與參與問題。中國不求日本出錢,但求日本參與。「一帶一路」缺了美國可以,但是缺了日本不行,因為「一帶一路」最大的競爭是基礎設施產業出口競爭,這麼多國家中,也唯有日本能夠與中國搶飯碗。
中國不求日本出錢,但求日本參與
第三, 中日兩國如何調整各自心態,借今年是恢復邦交正常化45周年之際,實現兩國關係的「再正常化」。
第四, 中日雙方如何在朝鮮半島問題上尋求良性理解與合作,消除東亞安全隱患。
雖然是星期天,依然吸引了大批的記者等在酒店外靜候會談信息
而要解決上述的「硬問題」和「軟問題」,首先要解決兩國領導人不相往來的問題,以便建立起正常的溝通與相互信賴渠道,消除誤解,尋求諸多問題的解決。
29日晚,日本國安局長谷內正太郎選了東京郊外的箱根溫泉酒店,與到訪的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舉行了長達5個小時的會談。雖然是星期天,依然吸引了大批的記者等在酒店外靜候會談信息。 會談結果,雙方並沒有正式發表會談內容。只有首相官邸向媒體透露了兩點:一是雙方討論了北韓問題。二是雙方討論了恢復高層互訪的問題。
中日兩國領導人的高層互訪,已經中斷了6年,這6年,也使得兩國的關係因為種種原因而跌入1972年恢復邦交正常化以來的最低谷,兩國關係由「世代友好」變成了準備動刀動槍的「敵人」。
日美同盟對抗中國的構圖已經撕裂
最近有兩個原因,導致雙方均表現出儘快改善關係的意願:一是中美關係出現務實的良性互動,尤其是特朗普總統在東亞安保問題上依靠中國和支持中國「一帶一路」構想並尋求參與的立場,使得安倍首相清晰地感悟到:「日美同盟對抗中國」的構圖已經撕裂。二是中國也感悟到,在未來5年的重心由全面反腐轉向振興經濟,全面推進「一帶一路」戰略過程中,中國需要日本的合作,對抗會導致兩敗俱傷。
安倍在親筆信中表達了諸多強烈願望和具體建議
正因為如此,安倍在親筆信中表達了諸多強烈願望和具體建議,同時,中方也給予了安倍信使們最高和最和善的禮遇。因此,如何儘快落實雙方業已達成的一系列共識,敦促日本信守諾言,成了當務之急。
楊潔篪此次的日本之行,除了與日本國安局長谷內舉行長時間的推心置腹的交談之外,還將與安倍首相和外務大臣岸田文雄舉行會談。 這一系列的會談,要確定幾項大事:
一是,在今年7月的德國G20峰會期間,舉行正式的「習安會」。
二是,在今年7月在東京舉行中日韓三國首腦峰會,並實現李克強總理的首次訪日,恢復中斷已久的兩國高層互訪制度。
楊潔篪是中國負責外交的最高責任者
三是,探討安倍首相今秋正式訪問中國的可能性。
四是,敲定日本加盟亞投行(AIIB)的時間表。
楊潔篪作為中國負責外交的最高責任者,此次出訪日本,定會有豐碩成果,並以此敲開兩國關係「再正常化」的大門。 日本也想加入亞投行 中國該不該支持?
近日,隨著「一帶一路」峰會在北京召開,日本政府高層相繼釋放出考慮加入亞投行的信號。不過,日方對加入亞投行表達了一定程度的「疑慮」,比如所謂「公正運營」。微信公眾號俠客島16日撰寫題為《日本也想加入亞投行,支持不支持?》的評論。
文章稱,日本國內之所以有這些「疑問點」,主要是認為亞投行是中國「經濟擴張」的工具,認為亞投行在財務上不可持續,認為亞投行在運營中肯定是中國一家「說得算」……總之,認為中國做不成這件事兒,即使部分做成了,也沒有別的國家什麼事兒。
「俠客島」在文末也提醒,如果日本人不能想通中日關係「大是大非」的問題;如果個別政治人物還想用「中國」作為藉口,推動日本國內政治的右轉;如果日本國內一些勢力還想從中日關係緊張中獲取其小集團的利益,那麼中日關係的長期發展,恐怕還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波折。
以下為「俠客島」原文:
日本想參加亞投行?
今天,很多媒體都在關注這條消息。無論是從亞投行自身的發展而言,從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而言,還是從中日關係而言,這無疑都是一條大新聞。
不過,細看各路消息,此事比較複雜,即使是事實本身亦有尚未確定之處,還需要島叔給大家理理頭緒。微妙
事情是這樣的——
5月15日,到北京參加「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的日本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在北京表示,關於日本加入亞投行一事,已經到了「是否決心儘快加入」的階段。他認為,日本政界應當加快準備,避免在此事上「大幅落於人後」。
「幹事長」,傳統上是自民黨的二號人物。第一號當然是自民黨首安倍。二階的此次表態,與過去日本對亞投行的消極和質疑態度相比,無疑有了極大的變化。這也是人們關注此事的主要原因。
但在二階表態之後,另外兩個人也說了話,話鋒卻另有別意:
同樣在15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也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談到了亞投行問題。他的原話是:「如果能夠消除(外界)疑問點,就可以積極考慮。」
按照他的說法,這些疑問主要包括三點:公正運營;可持續的貸款運作;對於環境和社會的考慮。他還提到,這是「美日兩國共同的疑問」。
經過一個晚上的媒體報道之後,16日上午,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也出來說話了,他的原話是:「自亞投行啟動之初,日本就一直關注其運行,如能否實現公正運營,能否考慮到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等。這一點沒有任何變化。」對比三個人的表態,我們似乎可以感到,後兩者的態度更為「謹慎」一些,但同時又具有各種解釋的空間——當然,這是他們的一貫風格。而這種對比,恰好說明了日本在亞投行問題上的態度。
爭論
對於亞投行,日本國內從一開始就存在不同意見之間的爭論。
我們都知道,日本目前面臨一系列深層次的經濟社會問題——人口老齡化、中央政府財政困難、產業空洞化、國內市場擴張乏力……今天的日本,需要廣闊的海外市場、生產力,需要一個穩定的外部發展依託,作為未來幾十年經濟增長的保證。
縱觀當今世界,能夠提供這一保證的,無疑只有新興國家和廣闊的第三世界國家。畢竟,歐洲的經濟增長並不樂觀,而美國雖然具有巨大的經濟存量和增長潛力,但不大可能實現新興國家那樣的高速增長,其可對外開放的市場空間也有限。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日本過去幾年一直將希望寄托在類似於TPP這樣的項目上,打算聯合美國,整合亞太(特別是東南亞)經濟資源,形成這樣的「外部依託」。同時,這也是因為日本在政治上執拗於對華對抗,很難像別的國家那樣放心搭乘中國「便車」。(話說在前頭,這事兒不能怪中國,只能怪日本自己沒想通,「責任不在中方」。)
在此背景下,自亞投行項目籌備期間開始,日本國內就有不同的看法。水面之上的「主流」看法充滿質疑與警惕:認為亞投行是中國「經濟擴張」的工具,認為亞投行在財務上不可持續,認為亞投行在運營中肯定是中國一家「說得算」……總之,認為中國做不成這件事兒,即使部分做成了,也沒有別的國家什麼事兒。
所以,就有了前述安倍所說的那些「疑問點」。當然,這些公開說的疑問點,都只是「說得出口」的那部分。
但在「水面之下」,也有一些日本人在冷靜思考: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塊什麼樣的蛋糕?中國在基建領域的實力、經驗會帶來何種效果?一些亞洲國家基礎設施的發展,會給地區帶來何種好處?日本在其中又有何種機會?
在日本國內「政治正確」的禁忌之下,後一種觀點顯然無法廣為傳播。但有一件事情是事實:一年多來,日本或是側面打聽,或是直接派人,一直在關注亞投行的動向。
當然,他們親眼目睹了亞投行從設想到組建、從「一張白紙」到初具藍圖的過程;他們也親眼目睹了亞投行發展到70多個成員,甚至囊括英、德等一批老牌國際市場玩家的過程;他們還發現,自己如果現在再申請加入,已經無法享受創始成員待遇,還需要經過亞投行全體成員的許可。
經歷過高速成長期的日本人應該能夠懂得,日本正在面對什麼樣的機會,日本可能錯過什麼樣的機會。同期,國際局勢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特朗普執政後,TPP已成「過去時」(雖然日本還在努力挽救),日本不得不全盤修改原有預期。更何況,美國亦開始逐漸顯示出對「一帶一路」的興趣。恐怕日本人也會想到,只要能帶來真金白銀的東西,都可能引起特朗普的興趣。
決策
於是,就有了日方近期的態度變化。
這種態度變化,以及前述三人表態的對比,很能說明日方當前的心態:
第一,日方不想錯過亞洲基礎設施建設的大蛋糕,不想錯過這班車;第二,日方明白,以目前中國在區域內的影響力、中國的資金狀況和基建能力,這樁生意有的做;第三,日方雖然已做不成創始成員國,但還是要「端」著。之所以要質疑亞投行的管理、投資項目等,無非是因為日方希望在亞投行的管理運營、項目決策、體制機制中有一些發言權,「能說上話」。
據此可以想像,日方如果真的加入亞投行,其可能提出的出資比率不會太低。當然,這要看其他成員是否同意了。
當然,天下的事情都不是一廂情願。日本已經錯過了成為亞投行創始成員的機會,如果現在還要講過多的條件,很可能還會錯過更多東西。這一點,相信日本人自己也清楚但日本加入亞投行一事,還涉及一個更核心的問題:日本究竟如何定位對華關係?
從亞投行這件事情來看,當事實擺在面前的時候,日本人是可以理性和冷靜的。但很遺憾,這只是個案。
我們想知道的是:日本在這一個案中體現出的、有限的積極態度,是顯示其打算全面轉變其對華對抗的戰略?還是僅僅在這一局部、出於特定利益的戰術性緩和?如果是前者,自然是熱烈歡迎;如果是後者,我們在歡迎之餘,也只能無奈——畢竟,「強摁牛頭不喝水」。
換句話說,如果日本人不能想通中日關係「大是大非」的問題;如果個別政治人物還想用「中國」作為藉口,推動日本國內政治的右轉;如果日本國內一些勢力還想從中日關係緊張中獲取其小集團的利益,那麼中日關係的長期發展,恐怕還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波折。
而在這種場景下,日本錯過的發展機會只會越來越多。如果那樣,那就讓一些日本人繼續思考,而我們繼續大步前進,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