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學前教育(3-6歲)
新加坡的小孩也是從一出生就要和同齡人競爭,3歲懂事到6歲上小學之前需要在幼兒園完成學前教育,培養獨立自主能力和英語學習能力。
新加坡幼兒園教育從3歲開始,分爲Nursery和Kindergarten兩個不同階段:
啓蒙班Nursery(小班):3~4歲
幼兒園一年級K1(中班):4~5歲
幼兒園二年級K2(大班):5~6歲
新加坡的幼兒園多數爲民間開辦,如宗教團體、私人機構、商業機構、社團等,需要在教育部(MOE)注冊,由教育部學前教育司直接管轄。
新加坡的幼兒園采用統一教材,雙語教學(英語+母語)。每年4個學期,每學期10周,每周上學5天。
通常來說,政府基金幼兒園的費用爲700-900新/月,私立幼兒園爲1000-1500新/月不等,更高級的國際幼兒園則需3000新幣/月以上。
很多家長爲了培養孩子更多技能和興趣,在幼兒園階段就會報各種課外補習班,比如畫畫、跆拳道、英語班等等。這些都可以在進入有名的小學時加分。
小學教育(6-12歲)
新加坡教育法規定:“小學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一定水平的英語、數學和母語,按照每個學生的不同能力進行教育。”
從這項規定很明顯能看出新加坡教育體系設計的思路——按照學生的個人能力因材施教,也就是“讓適合的人做適合的事”。
新加坡的小學教育從6歲開始,一共6年,采取的是半天制教學。雖然小學生只需要在學校上半天課,但是爲了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課外還會一直參加各種補習班,否則就會被別人甩在後面。
這6年可以分成兩個階段:小一到小四的基礎階段;小五小六的定向階段。
基礎階段的重點是基本的讀寫能力與計算機技能,核心課程是英語、母語和數學三門,占用80%的學習時間。此外還有音樂、美術、健康、道德、體育和課外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小三的高才班選拔考試(Gifted Education Programme,GEP),所有學生都要參加,但只有1%的學生可以通過這個“天才考試”,直接進入GEP班接受專門的教育,讓這些本來就有天賦的孩子通過後天進一步加工,把同齡人遠遠甩在身後。
據統計,90%的GEP學生會在小六會考中名列前10%,一半以上在A水准考試中拿4個A以上。當然如果學生不喜歡讀GEP也可以回到原來的學校學習普通課程。
小四結束的時候要參加英語、母語和數學的定向考試,根據成績分流——
第一語言流EM1:英語作爲第一語言,母語(華文、馬來文和泰米爾文)也作爲第一語言;
第二語言流EM2:英語作爲第一語言,母語作爲第二語言;
第三語言流EM3:英語作爲第一語言,母語作爲熟練的口語。
這也是爲了考慮到一些學生的語言能力不足以完全掌握兩種語言,可以減輕一些語言負擔以便更專注于英語和數學的學習。
小六結束時就是新加坡孩子會面臨的第一個重要考試——小六會考(PSLE ,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
雖然不能說“一考定終身”,但PSLE也能夠決定孩子未來四五年中學的命運了。因爲新加坡的中學分類很細致,萬一考砸想要彌補上大學,就不得不多花數倍的時間和精力。
初中教育(12-16歲)
小六會考一共考四門:英語、母語、科學和數學,總分300分。
一般來說,前5%的學生可以參加直通車計劃(Integrated Program)。這些學生被認爲有足夠的實力進入大學,所以會接受6年的課程(4年初中,2年初級學院),中途不需要分心准備O水准考試,直接在中六結束時參加A水准考試。
根據往年數據來看,90%的IP學生會進入大學。這個數字是相當驚人的,也就是說只要你參加了IP計劃就相當于基本打開了大學的大門。
50%左右的學生升入快捷班(Express Stream,4年),中四結束後進行O水准考試,之後可以選擇理工學院(Poly政府大專)或者初級學院(JC,相當于高中)。而對于外國人來說,理工學院一直被譽爲在新加坡申請永久居民(PR)的神器。
20-25%的學生進入普通學術班(Normal Academic),在中四結束後參加N水准考試,合格後升入中五再參加O水准考試,成績優異的進入初級學院(JC),大多數會接受職業技術教育或者直接工作。
15-20%的學生進入普通工藝班(Normal Technical),中四結束後參加N水准考試。極少數人可以通過N水准,然後再讀一年參加O水准考試。
還有一少部分學生小六會考成績太差,可以留級重考,也可以直接進入技術學院學習Northlight。
以上幾個班級都要參加O水准考試,最終成績前10%可以升入初級學院,有資格參與大學的競爭;接下來20%的學生可以升入工藝教育學院(ITE)或理工學院(poly)。剩下70%的學生會進入技能教育系統。
高中教育(16-18歲)
新加坡的高中教育並不像國內那麽普遍。只有參加O水准考試前10%的學生才可以進入初級學院,接受新加坡的高中教育。初級學院提供的教育分爲文理兩科,但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一些跨科課程來學習。
2年之後,初級學院的學生會參加A水准考試,根據考試成績進入NUS、NTU等大學,或者承認A水准考試成績的其他國家高校就讀。也可以直接升入英美兩國的大學就讀。
不及格者進入新加坡經濟發展局下屬的聯合訓練中心接受高級技術訓練。
大專教育(18-21歲)
進入理工學院的學生在經過3年的學習後可以拿到diploma(相當于國內的大專文憑)。
對于多數新加坡人來說,diploma已經足夠他們找到一份好工作。
當然,每年理工學院畢業的學生中,約有5%的人能夠進入大學(university)深造,這也算是逆襲的一種方式吧。
大學教育(21-25歲)
根據相關數據報告,在新加坡同一年進入小一的學生中,每4個人只有1個會進入公立大學。
但是每年進入理工大學和工藝教育學院的學生加起來是進入公立大學的2.6倍。
大學高達75%的淘汰率足以反映出新加坡分流教育體系的殘酷。
不過殘酷的分流和激烈的競爭也保證了新加坡培養精英的高效、優質,爲新加坡高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動力。
那新加坡教育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到底有什麽特點呢?我們將他們主要總結爲三點:
特 色 一
德育爲重,包含六大核心價值觀
根據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對全球各地區中小學教育水平調查顯示,新加坡的中小學教育水平排在全球第一位。國際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的報告也把新加坡的教育制度評爲世界表現最佳的教育制度之一。
對此,新加坡達善中學校長、南洋初級學院院長馮煥好指出,新加坡在經過三個階段:生存導向階段(1959年—1978年)、效率導向階段(1979年—1996年)和能力導向階段(1997年—2011年)後,逐漸過渡到價值觀導向階段,該階段自2012起一直到現在仍被教育部門鼓勵和推崇。
如今,新加坡教育更重視對學生“德”的教育,新加坡教育部也設立品格與公民教育組,全面規劃學生的品格教育課程,回歸以學生爲本,發展全人教育的目標,把道德品質的培養放在第一位,逐步引導學生學會與人相處、團結合作、終生學習、與時並進,並不斷提升解決問題、善于創新等能力。
它的六大核心價值觀是:尊重、責任感、堅毅不屈、正直、關愛、和諧。新加坡教育的這一重大轉變,突出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新加坡教育者、學生家長及社會普遍達成了共識,他們認爲學生成績固然重要,但成績不是生命中唯一大事,在學校裏,還有許多生活上的事物值得學習。
特 色 二
靈活教學,主張“少教多學”
新加坡的教育主張“少教一點,多學一點”,這種教育理念鼓勵學生積極學習,獨立思考,同時,學校也會在課程安排上有很大空間,使教師能夠靈活地設計教學活動。
在新加坡,協作學習中包括拼切學習、輪轉小組、圓桌會議等學習方法,此外還有一些利用資訊工具交流、討論、評價的具體方法,這些有意義的學習方法讓人感受到了課堂教學的活力。
這些方法使人深刻領略到:課堂教學必須注入新的血液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效性;課堂教學必須有一個開放的教學設計和開放的活動方式,才能引導學生熱情投入進來,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培養和發展。
“未來學校”是新加坡教育部提出的一個新概念,這些未來學校並不是科技學校,而是用科技來輔助教學,這些學校會培育學生的軟性技能,注重學生整體的發展。
它的教學特點是采用電子課本,做功課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在虛擬的網絡世界寄學習于遊戲,“未來教師”是學生學習經驗的設計師。這給未來的教育提供了一個大膽的設想,我們期望在不久的將來,無論新加坡還是中國都能實現這樣靈活生動的可執行的教育形式。
特 色 三
弘揚傳統,滲透中國文化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蒙以養正聖功也。”“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在新加坡學習,我遇到的每一位新加坡老師在講課中都能引用中國傳統文化的這些精髓句子,中國的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在國人當中逐漸陌生,可是這些海外的老師卻隨手拈來,令人何等羞愧。
新加坡彌陀學校是一所有1800多名學生的小學學校,在參觀時,我看到他們學校的牆壁上赫然寫有《弟子規》,中國傳統文化在海外受到如此重視和關注,讓我深切感到:我們這些教師更有責任和義務將祖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使傳統文化與現代學習相得益彰,爲國之教育增光添彩。
此次走出國門的培訓,讓我們用國際的眼光審視了國際的教育,用國際的視角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我深深感受到教育責任之大,也必將用新的理念和方法改變教育方法,爲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最後,讓我們來回顧馮煥好院長講義中的話與各位共勉:一位好老師,不是靠創意教學法來培養人才,而是靠本身的人格,智慧和知識來影響學生。一所好學校,必須有一個好校長,有什麽樣的校長,就有什麽樣的學校。
我們爲讀者提供各類資訊外,也爲大家提供各類新加坡留學等資訊,及如何在新加坡中英文業余學習(課程可申請政府津貼),中英文教學會計ACCA課程,精品雅思班,提升學曆等
我們還專設新加坡留學和澳洲留學業務
歡迎電話:84258441,添加微信:jasonjuven
童老師
掃二維碼關注我的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