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美國霸權的四大支柱是:科技、美軍、美元、美媒。
在這四大支柱的支撐下,美國自二戰後幾乎無敵於天下。冷戰時期,美國對蘇聯雖然偶爾處於劣勢,但由於美國為首的西方在經濟、科技領域對蘇聯構成較大優勢,最後當蘇聯陷入戰爭泥潭不可自拔,試圖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和解時,西方抓準機會利用資本、藉助媒體輿論滲透的力量,瓦解了蘇聯的防禦體系,並最終導致華約和蘇聯先後崩潰。
綜合起來看,蘇聯面對美國最終崩潰,歸根結底是在冷戰軍事高強度競爭壓力下導致蘇聯經濟吃不消後,美國利用自己的經濟優勢、科技優勢和媒體輿論優勢,最終導致蘇聯陣營和蘇聯自身的土崩瓦解。
從二戰後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出,科技、美軍、美元、美媒這四大支柱支撐了美國的全球霸權體系。一直以來,由於美國在科技、軍事領域對世界其它國傢俱有絕對領先優勢,美元在二戰後又在全球擁有統治地位,美國的優勢又助推了其輿論霸權的發展,最終構成了美國對全球的穩固霸權體系。
這一體系強大到什麼程度?強大到在蘇聯解體後放眼世界,根本看不到任何能對美國構成威脅和挑戰的潛在力量。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21世紀美國第一位新總統小布希,不顧全世界的反對採取了單邊主義政策,並在21世紀剛開始的兩年內就打了兩場戰爭,並最終陷入了兩場戰爭的泥潭。陷入戰爭泥潭近10年美國才真正下決心開始撤軍,然而到如今時間已過去了16年,美國依然沒能完成全部撤軍,就在剛剛特朗普政府又增兵阿富汗數千人。這兩場戰爭,據統計至少耗費了美國6萬億美元甚至更高,而受益卻幾乎沒有。最終,兩場戰爭消耗帶來的經濟「窟窿」引爆了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次貸危機又在2008年轉化為全球金融危機。
這場危機對美國來說極其艱難,雖然勉強度過了難關,但國家信譽、全球霸權統治力、經濟實力、軍事實力都遭到重創,霸權格局岌岌可危。
自蘇聯解體以來,美國一直都把中國當成他最大的潛在對手,並且準備在進入21世紀後開始對中國展開遏制。但是,人算不如天算,2001年9月11日,在本·拉登領導的基地組織策劃下炸了美國的標誌性建築雙子塔,這讓美國轉變了國家戰略,由遏制中國開始轉為試圖通過控制全球能源的方式來控制整個世界,當然遏制中國的戰略暫時也就擱置了。
讓美國精英們沒想到的是,他們2001年同意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雖然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享受了中國巨大的人口紅利帶來的經濟福利,但與此同時也促使積累50餘年的新中國化蛹成蝶。2001年中國加入WTO時,GDP才10萬億人民幣,10年時間中國GDP快速膨脹到了40萬億以上,15年以後就超過了74萬億,距離美國一步之遙,5到10年後,中國的GDP將超越美國。
1980年至2013年中美GDP對比圖,又過了3年,中國2017年GDP有望達12萬億美元,美國GDP則接近19萬億美元,差距進一步縮小。
雖然美國至今不承認,但連美國自己的精英層也不得不承認,如果未來5到10年無法遏制中國,美國就再也別想遏制住中國。但在佔豪看來,美國事實上現在已經遏制不住中國,所做一切都將是徒勞。
與中國撕破臉?美國必須和中國在西太平洋打消耗戰,以中國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大的工業能力、這麼巨大的人口基數和這麼強的軍事實力,帶來的將是巨大的消耗戰。美國能耗得起嗎?根本耗不起,和中國對抗三五年,估計歐盟和俄羅斯能把美國在中東、東歐的利益瓜分乾淨,等美國筋疲力盡之時歐盟和俄羅斯一和解,歐亞大陸就沒美國什麼事了,美國全球霸權消亡估計也就是5到10年時間。
不能和中國撕破臉,就只能繼續進行遏制,但中國在過去六十多年用的兩招對美國已經構成了釜底抽薪,點中了美國真正的死穴。很快,中國又將使出第三招,那將是對美國更強烈的釜底抽薪。對於這三招,我們不妨對此進行一下詳解。
第一招:堅持工業化,堅持進行不斷的產業升級。
新中國剛成立,我們剛準備搞經濟建設,美國就借朝鮮戰爭試圖將冷戰前沿推到中國家門口甚至中國東北,中國當時的工業基礎絕大部分在東北,若真等著美國拿下朝鮮,那意味著中國以後就別想安心發展了,美蘇直接對抗甚至可能導致剛剛統一的中國再次失去對東三省的控制。迫於壓力,中國決定參戰,以美軍為首的、不可一世的聯合國軍被志願軍打得丟盔棄甲一路難逃,解放軍在拿下韓國首都漢城後開始退守38線,雙方最終在38線附近形成平衡。
這一仗中國打出了威風,也讓蘇聯看到了中國的價值和潛力,為了拉攏中國將中國納入其體系,蘇聯開啟了對中國的大規模援助。然而,由於蘇聯試圖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對中國進行控制,中蘇關係惡化並在1960年代開始對立。自此,堅強的中國人頂著困難開始了獨立自主的工業化進程。中國不但將蘇聯的援助工業繼續玩下去了,還搞了大三線建設、兩彈一星等等。最終,中國在新中國成立後,用了30年時間完成了基礎工業化。
不要小看基礎工業化,西方每一個列強都是完成基礎工業化後才開始爆發的,蘇聯也是基礎工業化後開始爆發的,基礎工業化是一個國家強國的基礎,沒有想成為世界強國完全不可能。工業革命以來,沒有任何一個世界強國不是工業化強國,這個世界上真正完成基礎工業化的國家屈指可數。
有了基礎工業化,就有了國防工業化的基礎,國防和基礎工業有了基礎,國家安全和發展就有了基礎。在佔豪看來,新中國頭30年有6件大事對中國改革開放後的騰飛意義重大:
一是基礎工業化和國防工業化,這是國家安全和國家大發展的基礎。
沒有安全,無法談發展;沒有工業化就沒有製造業,就不能將大規模的人口捲入到經濟發展大潮中;沒有以巨大人口基數為基礎的大發展,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中國。兩彈一星、重要軍事裝備的國產化,最終使得中國有了持續發展的基礎。
二是中國的人口進入10億級,這是中國持續騰飛的基礎。
一直以來,中國人口時常被一些人詬病,認為巨大的人口是負擔。但事實上,若非中國在改革開放前有了10億級的人口,中國哪裡來的持續而來的大規模勞動力?哪裡有那麼大的人口紅利?哪裡有那麼多的工業人口?哪裡有那麼大的消費市場潛力?哪裡有那麼長的城市化進程?
沒有這些,哪裡來得中國經濟可持續、高速發展的基礎?所以,改革開放前大規模的人口出生是中國改革開放後可持續發展的人口基礎,西方之所以一次次錯估中國,也正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10億以上人口規模經濟發展的經驗,不知道能量如此之大,這才一次次讓他們產生誤判。而改革開放後計劃生育措施,則又使中國避免了陷入糧食危機,並促使中國家庭很快從養育孩子的負擔重解脫出來,投入到了新一輪工業化進程當中。
三、動盪10年後,政治進入了長期穩定週期。
對於那特殊的10年,爭議依然很大,雖然初衷是好的,但的確給很多人帶來了傷害。對於是非功過我們這裡不作評書,這裡只談談這10年對後來事情發展的影響。
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那10年是各方力量拚命較量的10年,10年時間一會你被打倒,一會他被打倒,這大大消耗了各方勢力的能量,並將中國動盪百年的政治壓力用非戰爭的方式集中釋放了出來。有了那特殊的10年,大家都累了,人心思定,這才有了小平同志「不爭論」後的持續謀發展。否則,大家天天都去爭去吵,哪還有精力去謀發展?
所以,某種程度上說,那10年釋放的政治能量帶來了後來政治穩定的基礎。想想看,若非中國百年動蕩的政治能量被那特殊十年釋放,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和我們的百年積累的政治能量共振,誰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
四、規模化、工業化模式的基礎教育。
很多人對中國教育深惡痛絕,有的認為壓抑了個性,有的認為太過應試。但不管怎麼樣,規模化、工業化模式的基礎教育,讓中國現在每年貢獻數百萬大學生,使得中國有非常充足的工業、科技、人文等等各個領域的人才儲備基礎。若非這種模式,中國這麼巨大的人口,怎麼可能快速實現基礎教育的普及?想想看,比中國建國更早且早期比中國發達的印度,至今文盲率依然超過30%,沒有普及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就更別說了。中國如果沒有這樣的高素質人口,怎麼一步步實現更高端的工業化?怎麼實現一步步的產業升級?在佔豪看來,那是不可能的。
很多人抱怨,新中國後沒有人文大師,但事實上中國現在的頂級科學家,任何一個放在民國時候都是超級大師。新中國後中國更需要的是工業和科技,相對來說人文需要弱一些,中華民族的文化基礎足以支撐中國的文化穩定。中國何時會出人文大師?佔豪的看法是,未來30年將會逐漸多起來,30年後的半個世紀將迎來人文大師的複興。
五、集體大農業對中國農業體系的改造,使得中國糧食可以自給。
很多人看不起新中國後的集體主義,但事實上正是當時的集體主義給中國未來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如果不是集體主義,新中國後缺少農耕工具的情況下如何實現農業的普遍恢復生產?如果沒有集體主義,中國如何通過農業剪刀差支持工業?如果沒有集體主義,中國怎麼可能在很短的時間裡全國挖了數萬個水庫解決農業灌溉問題?在當時,沒有集體主義,中國就沒辦法提高生產率,沒辦法集約式發展,也就不可能有後來改革開放走市場化、大工業化和小農經濟的基礎。而沒有這些,中國的糧食自給自足都成問題,更別談大發展了。
六、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政治上不受制於人。
中國一直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毛主席在這方面非常堅持,任何人在這方面有所偏頗都會被嚴厲糾正,無論有親蘇傾向還是親美傾向都不允許。正是有了這樣的基礎,才有了中國政治上獨立,在1969年通過發動對蘇自衛反擊戰而實現了與美國為首西方的關係破冰。這一破冰,實際上奠定了中國騰飛的國際關係基礎。
其實,只有理解上述六點,才能真正理解毛主席的偉大,才能理解小平同誌所堅持路線的高瞻遠矚,才有大大今天一定要堅持前後三十年互不否定之定論的時代意義和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意義。
第二招,堅持獨立自主、立足自身搞科研。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不僅僅政治上一直保持獨立,在發展工業化、發展科技方面也一直在學習別人的同時,立足自身搞科研。說白了,就是哪怕我們有外來力量支援時,也沒放棄獨立自主。正是這種獨立性,讓我們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以比美蘇更快的速度搞出了「兩彈一星」。可以說,在各個領域,我們都沒有放棄獨立自主的研發,特別是戰略科技領域,我們利用我們的體制優勢更快取得了突破。「兩彈一星」之所以最早取得突破,原因就是它們是國家安全的戰略保障。
近些年,我們在航空航太領域不斷突破,我們有了宇宙飛船,有了國際空間站,有了北斗導航系統,有了登月計劃,有了世界最為先進的超級計算機,有了世界領先的量子通信技術,有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高鐵,有了隱形戰機,有了自主研製的航母,有了大飛機,有了055驅逐艦,有了僅次於美國的無人機體系,成體系的反導系統······
在科技領域,中國雖然在很多方面還落後於發達國家,但就世界范圍而言,除了美國,在科技鏈完整程度方面沒有任何國家再比中國更強,中國在科技領域取得的突破正在由點到線,由線到面,並正出現爆發式增長。在佔豪看來,我們在很多領域雖然已經逐漸趕上美國,但在很多領域還處於落後狀態,只是這種落後狀態將不會持續太久,再有一二十年時間中國將會全面趕上美國。這一切,並非空談,而是立足於中國的工業基礎、製造業能力、科研人才規模、資本實力、國家體制和巨大市場潛力決定的。中國所擁有的這些優勢,正在組合成強有力的體係並加速運轉,其迸發出的巨大能量已經形成巨大的勢能,無法阻擋。
別的不說,就拿航太領域的人才基礎來說,俄羅斯的研究人員普遍都六七十歲以上了,美國平均也有五六十歲以上,而中國的這些高精尖人才平均才三十來歲。中國的高等教育人才基數,也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雖然,我們在不少高精尖領域與美國還有差距,但在中國資本投入越來越大的情況下,這種距離會越來越小。這種格局,誰更有未來?現如今,在航空航太領域,我們實際已可以和美俄並駕齊驅,不久的2024年一旦美國主導的、現存唯一的國際空間站退役,那麼在太空的空間站就只剩中國的天宮了。在高速鐵路領域,中國早已世界遙遙領先,現在不但在研究600公里時速高鐵,從1000到4000公里的時速的高鐵都在論證之中。在大飛機領域,我們也正在取得突破快速追趕······
事實上,實現大突破的不僅僅是國家主導的領域,在民用領域中國同樣在取得巨大突破。今天的中國,早已不是貧窮落後的中國。2010年,我國已超越美國成了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2013年,中國又成了世界第一的貿易大國;到2016年,中國一年的專利申請量已達133.9萬項,是首個超100萬項專利申請的國家,比美日兩國加起來還要多,這就是高素質人口基數的巨大能量。
說了那麼多中國科技,中國還有一個行業在全球可謂處於絕對掌控地位,那就是手機行業。中國手機行業有多厲害?這裡佔豪列幾個數據,可能大家看了會嚇一跳。
據工信部2017年3月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生產手機21億部,佔全球總產量的74.7%。其中,智能機有15億部。2016年全球智慧機的出貨量才多少呢?據統計,14.7億部。中國智慧機的產量比全球出貨量還大,由此可見中國製造的手機在世界上的佔有率。如果這個數據只能代表製造能力,那麼我們可以再看看中國品牌的市場佔有率。2016年,中國品牌智能機出貨量高達4.65億部,市場佔有率接近三分之一。2016年全球前12大手機廠商中國占8個,2017年2季度前5大手機廠商中國占其3。夠不夠厲害?
然而,如此厲害的中國手機行業,從山寨機遍地到全球手機霸主,僅用了幾年時間。像諾基亞、摩托羅拉、索愛、飛利浦等等國外著名手機品牌,都被中國手機給擠死了。現如今,在手機晶片研究領域,華為、小米已經開始向全球晶片重要供應商發起挑戰,華為的海思晶片已成熟運用,小米澎湃S1在年初也已推出。現如今,全球既能生產智慧終端又可研發生產晶片的企業只有蘋果、三星、華為和小米四家,中國就佔了兩家。而在手機設計理念方面,小米最近又出盡了風頭。
據媒體報導,9月11日,小米公司發布第二代全面屏MIX2。結果,一天後的9月12日,蘋果iPhone 8 發布,旗艦產品全面屏。同一天,三星發布Note 8國行版,旗艦產品全面屏。而全面屏的設計理念,最早就是源於小米。去年10月25日,小米發布全球首款全面屏概念手機——小米MIX,引領了全面屏浪潮的開啟。而這一次,又增加了新的設計內涵,即用代表中國文化的陶瓷(china),將螢幕完整地鑲嵌其中,這種整體美感正是中華文化的內涵所在。設計的小細節看似不起眼,卻會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會將中國的設計文化逐漸滲透到人們對中國製造、中華文化的認識中,形成對中國的整體認識。就像一說瓷器西方人就想到中國,當中國的設計、創造開始引領世界,越來越多的人會將這些元素直接與中國相連接,並形成對中國的新認識。什麼是引領世界?這就是引領世界。我們,需要在更多領域不斷通過各種引領,來實現對世界規則的製定。
如果大家注意,在智慧手機領域,從iPhone 開始蘋果就是設計上的引領者。之後,以設計見長的三星不服,不斷在設計領域挑戰蘋果的時尚引領地位,過去幾年蘋果與三星可謂爭奇鬥艷。然而,這一格局卻被小米在去年打破了。別小看這次螢幕設計理念的引領,這在智慧型手機歷史上還是頭一遭。這次引領,小米不但打破了設計領域蘋果三星兩強爭霸的地位,更讓兩家成了自己的追隨者。不得不說,這次小米定義手機設計演進方向,是中國創新、創造的一次勝利。與此同時,中國和世界其他手機廠商也在追求全面屏設計理念。
像小米這樣的企業,為何能在短短幾年時間快速崛起為行業翹楚?從根本上說,還是中國企業重視創新、注重引領設計理念、強調掌握核心科技的結果。小米,其實就是高速發展中國的縮影。中國這麼短的時間內如何取得這樣的成就,從根本上說,是因為中國有工業化基礎,有大批量理工科的人才資源,有巨大的市場驅動力,並因此有大量的資本投入。
在民用領域,除了手機行業,開始有統治力雛形的是汽車行業。早些年,中國汽車行業試圖以市場換技術,結果搞了20多年起色也不大,人家一輛桑塔納能在中國賣30多年都不換,連大眾汽車自己都覺得太神奇了。市場換技術是換不來的,中國人自己研發和兼併其他汽車企業是捷徑。
近幾年,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大爆發,國產汽車企業投入研發的資金明顯多了,技術積累也逐漸到位了,現如今除了在發動機方面中國距離發達國家汽車品牌還有差距外,在整車方面中國的國產汽車已經越來越接近世界一線品牌。甚至,在某些方面,中國汽車也正在完成趕超。
譬如,比亞迪的電動汽車已經有了世界較為領先的技術並投入了大生產;長城汽車的SUV在質量、性能和款式方面都在快速進步;吉利汽車在受夠了沃爾沃之後,整車質量和安全性明顯上了台階;五菱汽車,那是世界汽車的性價比之王,質量真的是槓槓的。與此同時,國有大型汽車集團如上汽、東風、北汽等都有新的突破。
在佔豪看來,以現在的發展速度,再有10年時間,中國的汽車行業很可能會像中國手機行業一樣,在佔領中國市場之後,大規模地佔領世界市場。
另外,中國在大飛機領域也已經開始突破,軍用大型運輸機運-20就不說了,已經批量服役。在民用領域,大型民用客機190座的C919也已經首飛,並且已經取得了超過700架的訂單。更大的280座、航程達1.2萬公里的C929寬體客機,中俄兩國已經開始合作研製。在佔豪看來,再有20年,中國的客機就能與美國波音和歐洲空客三分天下。這就是工業積累、獨立自主研發科技和巨大的市場所帶來的結果。
美國全球霸權的四大支柱中,美國軍力是靠工業力量和科技力量支撐,現如今中國的綜合工業力量已經超越美國,在科技方面已經在不少高精尖領域追上美國,在軍事力量和科技方面美國顯然已經無法將中國拉開,無法取得絕對優勢了。
對美國來說,中國在過去60多年的發展,完全是對美國霸權的釜底抽薪,點的全是美國霸權的死穴。在佔豪看來,對美國來說,最明智的選擇就是放棄全球霸權。
為什麼放棄全球霸權是最明智選擇?道理很簡單,以美國的實力,維繫全球霸權已經不太可能了,若強行維持必然大量消耗國家戰略資源,其結果只能是霸權更快消失。放棄霸權,轉變發展方式,變全球霸主為全球領導者,以美國在軍事、科技、經濟等領域的實力,至少可以將全球領導者的角色扮演到本世紀中葉。然而,如果美國選擇繼續維繫霸權,可能到不了本世紀中葉,連領導者的位子也都沒有了!
可能很多戰友會問,這才說了兩招,還有一招呢?
至於第三招,分析起來會更有趣,因為這一招中國已經箭在弦上並正準備發出,這一招對未來大家在趨勢研判上會更有參考意義,對包括未來世界、中國大勢的研判會更有價值,甚至包括對未來投資都會有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