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新加坡克拉碼頭路邊拐角的肉骨茶店外依舊排著長龍,馬路對面,剛剛結束一天工作的上班族井然有序地隨著路口的行人綠燈穿過馬路。
在新加坡,金融區的都市繁忙、烏節路的現代時尚與牛車水的熱鬧喧囂、小印度的生活味道,共同構成了城市生活的縮影。
這裏演繹著東西文化最好的碰撞和融合。
這個只有719平方公裏、561萬人口的城市國家,曾經以飛速發展的新加坡速度,扮演著東南亞經濟和商業中心的重要角色。
9月19日,在2018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國家信息中心發布了《一帶一路大數據報告2018》,測評結果顯示,新加坡位列“一帶一路”投資環境指數第一,國家投資環境指數最高,報告分析稱,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動力強勁、營商環境優質、對華關系友好,是排名靠前國家普遍具有的特點。
帶著對“一帶一路”的好奇和關注,第一財經記者跟隨大華銀行,沿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走訪了東南亞多國,首站抵達新加坡。
6.5億人口的東盟從來不缺商機
新加坡坐落在馬來半島的最南端,馬六甲海峽的入海口,連接著東西方的海上咽喉要道,這裏被稱爲東方的十字路口。
一條新加坡河蜿蜒穿越整個城市。坐船,從上遊的金聲橋到河口,沿河而下,在3.2公裏的河兩岸,萊佛士坊(RafflesPlace)金融區摩天大樓鱗次栉比,克拉碼頭、加文納橋,新加坡開埠曆史的畫卷沿河展開。
今天,爲了激活古絲綢之路和古老的歐亞大陸通道,“一帶一路”貫穿了亞歐非大陸,連接著活躍的東亞經濟圈與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是廣大的腹地國家,還有橫跨歐亞大陸的海上部分。
在隧道股份(600820.SH)位于新加坡的辦公大樓裏,環顧四周,從落地的玻璃窗看出去,到處都是熱火朝天的建設工地,腳手架、吊車聳立,不遠處一幢正在整修的大廈外牆上,還挂著某中資企業的巨幅海報。
“今年是隧道股份進入新加坡開展業務20周年,20年來,隧道股份已經完成了近15個地鐵車站的建設,在新加坡累計推進隧道的裏程超過50公裏。”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新加坡)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金愛平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稱。
德勤報告顯示,2014年到2017年的4年間,在東南亞國家中,新加坡“一帶一路”相關融資規模最大,累計約109億美元。
其實,不只是新加坡,“一帶一路”上龐大的市場空間,也讓中資企業“垂涎不已”。
最新公布的《一帶一路大數據報告2018》顯示,2017年,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總額同比增長13.4%,高出中國整體外貿增速5.9個百分點。
東盟地區也是最有潛力的新興戰場。數據顯示,2017年,東盟地區GDP超過2.5萬億美元,亞洲開發銀行預測,東盟在未來一年的增長率將超過5%,東盟有可能在2030年成爲世界第四大經濟體。
龐大的市場機遇下,各國的經濟發展階段及産業優勢卻截然不同,“新加坡,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更具金融、法律、稅收優勢;泰國,産業優勢是汽車業,印尼有非常豐富的天然資源;越南正在積極發展科技制造業。”大華銀行集團外國直接投資咨詢部主管張志堅稱,這種巨大的差異性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意味著龐大的商機。
新加坡跳板
新加坡地處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交界處,是歐洲、非洲到東南亞各國和大洋洲最短航線的必經之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交會點。商務部數據顯示,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中,有近1/3是先進入新加坡,而新加坡對中國的投資也占到“一帶一路”國家對華投資總額的85%。
“借助實體互聯互通,空運、海運連接,金融和商業服務的完善體系網絡,新加坡爲國際企業提供了強有力的平台。”新加坡企業發展局交通與物流司司長饒忠明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金愛平在向記者回憶當年選擇新加坡落地時的主要考慮,首先是企業的戰略。“在新加坡,能和國際一流的企業展開多方面的合作、交流和競爭,這才能提升企業的管理能力和競爭力。”
其次,是新加坡獨特的社會環境。新加坡經濟發達、社會穩定,並且,這裏獨特地融合了東西方文化,非常適合中國的企業發展;第三是新加坡的基礎設施建設規範完備,能夠保證一個企業從進入市場到深入發展,長期生根。
更重要的是,以新加坡作爲跳板,整個東盟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市場需求龐大。“僅是東盟單方面,每年估計就有約20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支出需要。”大華銀行集團機構銀行服務部主管陳文發稱。
金愛平介紹,目前隧道股份海外業務的50%集中在新加坡市場。
中企在新加坡是怎樣一種體驗
“通過在中國二三十年的基礎設施建設,大部分的中資企業,特別是國有中資企業,在項目實施方面,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使得中資企業在整個東盟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都有非常明顯的優勢和競爭力。”金愛平稱。
據他介紹,隧道股份最初是作爲專業的分包商進入新加坡市場,2000年聯合總承包,到了2008年,隧道股份開始獨立總承包。目前在新加坡,幾乎踏上任何一班地鐵,都會經過隧道股份修建的車站。
如果說隧道股份在新加坡站穩腳跟,展示了中資企業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強大實力,那麽海底撈則代表著中國的餐飲品牌在走出國門之後,堅持自身基因的同時還能深深地融入當地。
剛入傍晚,新加坡的海底撈盛港店已是門庭若市,等位區已然如國內一般壯觀,一切服務和體驗也都是一致的水准,眼鏡布、發圈、手機套、美甲,走出國門,海底撈基因也得以堅持。海底撈員工同樣非常熱情,很多都是本地員工。
店內還保留了變臉、花樣拉面、等國內特色。火鍋菜品和口味除了保持國內的標准,還根據新加坡口味,小料中添加了熱帶國家喜歡的小青柑,火鍋底料也備有新加坡特色的喇沙鍋,菜品也做了本地化,新加坡人喜歡吃海鮮,大只的面包蟹可直接入鍋。
“中國移民走向海外主要有三把刀,剃刀、剪刀和菜刀。”海底撈集團首席戰略官周兆呈在克拉碼頭店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如此表示,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40年,以及近年來中國企業在海外的迅速發展,中餐館在海外已經走到了一個從移民餐飲走向品牌餐飲的階段。“好火鍋自己會說話”,已經將海底撈的品牌文化帶到了新加坡。
2012年下半年,海底撈在新加坡開出第一家分店,至今,海底撈在新加坡有11家分店,新加坡已經是除中國之外,全球擁有海底撈分店最多的國家。
如何經營朋友圈
進入當地市場迎面而來的困難和挑戰,是每一家接受記者采訪的中資企業都會談到的現實問題,而各家企業也都在尋找自己落地的路徑。
不過,他們無不總結出,與新加坡企業合作,是少走彎路的最佳選擇,修煉內功是企業必須要做的功課。
“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最重要的是要符合中國傳統所說的天時、地利、人和。”周兆成表示,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所積累的經濟紅利,創造了更多的經濟蓬勃的機會,另一方面,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爲企業創造了更適合的外部環境,“這是天時。”
在一個相對陌生的環境裏,需要企業有意識地在當地尋找適合的合作夥伴,“這就是地利,”周兆呈稱,包括金融服務、法律服務、企業的上下遊,甚至招聘員工,跟企業發展有關的方方面面。
“最後是人和,企業自己的內功要練好。”周兆呈總結道。
企業在海外拓展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挑戰,中資企業初進市場時也會經曆文化、制度、環境等的水土不服。
饒忠明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稱,東盟10個國家裏,經濟發展的基礎、速度都不一樣,中國企業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市場的定位、潛在的能力和優勢。
“如果你對東盟國家比較了解,你就會理解爲什麽有些國家生活節奏會不太一樣,各自的價值觀也不完全相同。”新加坡工商聯合總工會主席、新加坡太平船務董事總經理張松聲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稱。
各國的監管政策、當地的勞工政策、法律條規、監管條例,還有當地的文化、消費習慣,是中資企業進入新市場遇到的主要挑戰。
“項目實施之前一定要經過比較慎重和仔細的市場調研,包括當地的准入機制、稅務、法律、政府規範,以及當地的市場供應鏈的水平。”金愛平認爲,合作夥伴、專業能力,各方面都要經過一個長期的調研,“好的合作夥伴能幫你了解這個市場,解決很多企業新入市場不能解決的問題。”
爲了協助要在東盟擴展業務的外國企業,大華銀行在2011年設立了外國直接投資咨詢部(FDI Advisory Unit,下稱“FDI咨詢部”),爲企業提供一站式的跨境投資和銀行咨詢服務。
“FDI咨詢部正是爲了幫助企業在跨國開展業務時,爲理解當地文化和業務提供便利。”陳文發說。
大華銀行FDI咨詢部與區域政府機構、當地商會和專業的服務機構一起,建立夥伴關系,通過區域性的生態系統,銀行能夠更有效地提供無縫整合的咨詢服務。
目前,大華銀行是唯一一家同時與中國貿易促進委員會和中國國際商會簽署合作協議的東南亞銀行,“2017年,大華銀行促成了從中國到東盟近200億新元(約合1000億元人民幣)投資,大部分都是通過新加坡完成的。”陳文發稱。
據張志堅介紹,自大華銀行FDI咨詢部成立以來,已經成功協助超過500多家中國企業進軍東盟市場。
“在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銀行服務往往不是首先要考慮的事項,而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各國不同的優勢及優惠政策,把企業整體投資的經濟效益提高。”張志堅稱,對于很多企業來說,在當地建立商業關系、尋找合適的合作夥伴是至關重要的。
大華銀行FDI咨詢部,就是爲了協助企業滿足這方面的需求,目前大華銀行已經在海上絲綢之路的五個熱點國家,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越南和泰國,設立了中國服務部,協助中國企業盡快融入當地市場,高效地拓展區域業務。
以新加坡爲例,大華銀行是新加坡曆史悠久的銀行,創辦人的華裔背景讓其更貼近當地的華人圈層。1984年,大華銀行在北京設立代表處,正式進入中國內地;2007年,作爲最早一批在華成立的外資法人銀行拓展業務。“大華銀行在中國內地積累了大量與中國企業打交道的經驗,對中國的經濟環境、企業特點十分了解。同時,在新加坡當地豐富的資源、在東盟地區龐大的網絡布局,對于走向海外的中資企業而言,無疑可以提供更加高效的解決方案,是最合適的合作夥伴選項。而相似的文化背景和理念,更容易建立起銀行與企業的互信和深入的了解。”周兆呈稱。
新跳板:區域總部與財資中心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的第5年,中國企業在國家戰略的倡導下,已經邁出了一個很大的步驟走出去,如今不再只是大型國企,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將拓展的腳步邁向了東盟,也將新加坡作爲重要跳板之一,將其發展成一個區域總部。
據新加坡經濟發展局(亞太地區)執行司長許仁和介紹,至今已有7500多家中國公司在新加坡設立了區域總部、研發或制造基地,約110家中國企業在新交所(SGX)上市,市值約爲249億新加坡元。
“我們還協助客戶在新加坡設立區域財資中心,管理向東南亞的投資。這不僅能夠享受到新加坡政府提供的稅收優惠,還能享受到穩定成熟的法律體系和良好的配套服務,”陳文發介紹稱,“當公司更加成熟的時候,我們也會把它們帶到資本市場,發行債券或上市融資。同時,也會幫助它們在中國香港等美元債市場進行融資,將資金來源多元化。”
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蘇州工業園區,到中新天津生態城,再到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中新兩國政府間合作在高層制度設計上予以保證。
中新(重慶)示範項目啓動後,中新兩國又開辟了連接重慶和廣西北部灣的鐵路通道以及後續通往新加坡和其他國家的海上通道。“這條中新南向通道,就是要把重慶連接到廣西,再連接到東南亞,以降低西部的物流成本,也使區域內園區的發展可以進一步加快。”張松聲稱。這條中國西部地區通往東南亞國家的便捷出海通道,將比經過中國東部地區出海節約15天左右的時間。
張松聲介紹稱,新加坡工商聯和新加坡中資企業協會還搭建了“一帶一路”網絡平台,在這個平台上有中資企業、金融機構、專業機構、新加坡當地企業,通過平台在東南亞的廣泛網絡,各方可以展開各種合作。
新加坡在“一帶一路”上的角色還體現在它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上。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方面,通過新加坡的樞紐地位,促進人民幣在東盟地區的廣泛使用。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發布的《2018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顯示,2017年,在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占比上,中國香港地區占比最高49.7%,之後便是新加坡占比9%。
作爲全球三大離岸人民幣清算中心之一,新加坡能爲中資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資金融通。在參與“一帶一路”資金融通上,新加坡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首批21個意向創始成員國之一,承諾的融資總額達900億美元;目前,已有多筆以美元或新加坡元、人民幣計價的“一帶一路”債券在新加坡資本市場成功發行;今年5月,由中資企業發起組建的新加坡亞太交易所正式開始交易,將在海外推出人民幣計價的商品期貨品種,以及人民幣對美元彙率等金融期貨品種。
新加坡還是全球第三大、亞洲第一大外彙交易中心,對于中資企業在境外擔心的外彙風險管理,新加坡金融機構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由于部分東南亞國家貨幣波動性較大,銀行在當地龐大的網絡和當地貨幣儲備,能夠幫助企業充分規避貨幣風險。
“我們可以給那些在東盟很多不同國家投資布局的企業,在新加坡搭建一個資金管理中心,借用新加坡的國際金融平台進行融資與資金管理,降低融資成本,這可以幫助企業提高在當地的競爭力。”張志堅對此表示,相較其他國家或地區融資,新加坡更爲便利,銀行也可以幫助企業借由新加坡進行再投資。新加坡作爲很多跨國企業資金運用的區域平台,可以利用新加坡與多邊國家簽署的經貿協定,享受協定優惠,例如避免雙重繳稅,降低企業成本。同時,新加坡的金融機構善于運用創新的金融産品,能夠幫助企業更好地打造整個區域投資的資金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