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大型經濟體未來會吹什麽風,可從小型經濟體的轉變看出端倪。
專家認爲,小型經濟體比較開放,對外界的改變更爲敏感,容易受金融、勞力與貿易流動影響,因此轉變往往比大型經濟體預先浮現,可作爲後者未來趨勢的風向標。
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在研究報告中說,新加坡的轉變尤其能夠預示美國未來財政政策的走勢。
報告舉例說,新加坡的財政政策通常會跟著美國財政數字的改變走,在美國放寬財政政策的前幾年就預先放寬國家的財政政策,提早制造多余的産能,以准備迎接即將來自美國的外部需求。
研究與咨詢公司Landfall戰略集團董事斯基靈博士(David Skilling)日前在瑞信舉行的全球大趨勢論壇上說:“小國比大國更早面對一連串的挑戰。大國的決策者,尤其是美國或法國,有時會實行一些愚昧的政策,但新加坡、愛爾蘭或波蘭就不可以這麽做。它們必須很快地跟上結構上的變化。”
斯基靈在去年撰寫的一篇評論中說,新加坡、香港與新西蘭等小型經濟體,在與外界互動時已變得更謹慎,從這點可看出全球化的趨勢已經逐漸受到控制。
他說,在全球資金流動不穩定、低利率,以及外彙面臨壓力的大環境中,小型經濟體已開始實施移民政策限制、資本控制與外彙管理等措施,這可視爲一種前兆,顯示其他經濟體將會以類似的方式控制全球化的影響力。
新加坡國雖小 政府危機意識高
斯基靈在論壇上說,新加坡規模小,政府的危機意識因此會比較高。“新加坡自1965年以來就很多慮。這種多慮的態度使其政策作法總是井井有條、很有系統。”
新加坡前財政部與交通部第二部長陳惠華指出,小型經濟體,尤其是沒有天然資源的小型經濟體的存亡,與它們對全球經濟的用處息息相關。
她說:“就新加坡而言,它的地理位置處于重要的貿易路線上,這是它很努力發展的一點,它要把自己建立成一個重要的運輸樞紐。單是作爲一個方便的港口是不夠的,新加坡必須優秀,才能繼續作爲一個海事、航空和物流樞紐。”
陳惠華目前是私募股權基金天寶富投資公司(Tembusu Partners)的董事。她也是論壇的其中一位主講嘉賓。
她說:“如果人家覺得這裏不是經商的地方,覺得這裏沒有法治,覺得這裏的體系不值得信賴,那世界就會和我們擦身而過。”
另一名主講嘉賓蘇格蘭前首席部長薩爾蒙德(Alex Salmond)則表示,成功的小國一般上是通過把自己植入像亞細安或歐盟的貿易圈,以致于不必依賴單一的大型鄰國。
他說:“當愛爾蘭加入當年的歐洲共同體(European Community),它就從英國的影子裏走了出來,去到一個比較好的位置。加入歐洲共同體之後,愛爾蘭因爲不再那麽依賴一個更大、更強的鄰國,所以變得比較發達。”
陳惠華說,科技發展的速度將會使實體障礙全部瓦解,大規模市場將來會變得更爲分化。
她說:“我觀察到世界各地的經濟勢力高度分化。就算是像美國這樣的大規模市場,我們可能會看到美國不同地方冒出表現優越的小區,這些地區成功的關鍵將會是由創新推動。”
本系列由瑞信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