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陵坊坐落于新加坡最時髦的商業街西邊,這座四層建築裏聚集著一個美食廣場、許多咖啡廳和一些專賣歐洲玩具和圖書的精品店。每年聖誕節都有很多家庭帶著孩子來這裏參加一年一度的冰雪展。
新加坡東陵坊
“僑民商場”
在很多新加坡人的眼裏,這裏是一座“僑民商場”。
“我不知道當地人怎麽稱呼它。”珍妮佛·嘉吉羅(Jennifer Gargiulo)說,出生在意大利的她目前在耶魯—新加坡國大學院(Yale-NUS College)擔任人文學科講師,她在博客上撰寫的關于自己的家庭在新加坡日常生活的感悟被結集出版,書名爲《新加坡僑民日記》(Diary of an Expat in Singapore)。
在很多人看來,移居國外的人生活圈子往往十分狹窄,他們似乎只會與那些跟自己國籍或語言相通的人一起生活和交往。但與僑民世界本身的特性一樣,實際情況要複雜得多,而且正在發生變化。
如今的僑民群體中,亞洲人和西方人比例相當,而且有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獨立前往海外,而不是在公司幫助的推薦前提下。
可是,他們究竟是跟同胞湊在一起,還是跟當地人打成一片呢?如果你想了解所在國的風土人情,又該如何打破僑民圈子呢?
很多僑民都會湊在一起——但這是否意味著他們都生活在圈子裏?
Gargiulo表示,雖然她的朋友“多半”是僑民——例如,前來陪讀的世界聯合書院(United World College)的學生家長,她自己的孩子也在這裏讀書(只有滿足特定條件的新加坡孩子才能在這裏就讀);
但她也通過同事、工作夥伴和學生認識了一些當地人,並了解了一些他們的文化。
“你可以生活在封閉的圈子裏,但這樣會失去很多東西。”她說,“如果你想得到一些東西,例如美食和文化,那就必須認識當地人。對我來說,很難與世隔絕地生活在這樣的圈子裏。”
異國僑民
圈子裏的生活
當然,在某些地方,由于僑民數量遠超當地人,所以生活在這樣的圈子裏並不困難。
根據國際移民組織的統計,迪拜的外籍人口占到當地居民的88%。在附近的卡達,這一比例也達到76%。
意料之中的是,根據全球僑民聯絡組織 InterNations 的數據,這些地方的僑民更願意在自己的圈子裏開展社交活動(卡達的比例爲65%,阿聯和其他海灣國家也與之類似)。
在沙特阿拉伯這樣的國家,雖然數據沒有那麽誇張,但受制于嚴格的社會風俗,僑民很難與當地人發展友誼。
在 InterNations 的調查中,當地約有61%的僑民表示很難與當地人交朋友。在科威特,則有31%的僑民認爲與當地人交朋友“很困難”。
比如,在迪拜這樣擁有大量外籍人口的國家,僑民更願意在自己的圈子裏展開社交活動。
所在國的特點,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經濟體,秉承開放文化還是相對保守,也會影響僑民的社交圈。
35歲的菲奧娜·嘉文(Fiona Gavin)在一家跨國公司從事財務工作,她幾年前在越南對外開放時來到仰光——此前長達數十年的軍事統治導致曾經跻身亞洲最富裕國家之列的緬甸淪落爲這裏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這裏的道路擁擠而吵鬧,電力設施匮乏,就連醫療等基本的便利設施都難以保障。剛剛來到這裏時,就連這位身經百戰的愛爾蘭女性(她曾經在蘇黎世和上海履職)有時也會感覺難以忍受,只能回到酒店那個相對舒適的環境裏平複心情。
但得益于Facebook的在線聯絡小組、使館活動和當地商會的幫助,Gavin已經建立起多樣化的朋友圈,其中不僅包括僑民,還有很多緬甸當地人。雖然有些餐廳、酒吧或俱樂部裏“只能看到外國人”,但Gavin表示,她發現很容易與當地人交朋友。
根據所在國的不同,僑民交朋友的難度也有所差異。
“這裏的人英語很好,他們也很喜歡跟外國人交朋友。”她在電子郵件中說,“如果你能說一些簡單的緬甸語,而且對人報以微笑,就可以跟當地人共度美好時光。另外還有足球。我的很多朋友都跟緬甸朋友一起踢球。”
不同國家
文化差異
但她也補充道,理解當地文化至關重要。
緬甸人周末通常會陪伴家人或者去佛塔參拜。西方或許更願意去夜店或者聚會到淩晨,但緬甸朋友多半會在晚上10點之前回家,以便第二天早起。
“不同國家的人有著不同的社交方式。”南丹麥大學營銷和管理系助理教授瑪麗安·範·巴克爾(Marian van Bakel)通過電子郵件說,“例如,荷蘭在工作和私人生活之間的界限很分明,導致很多希望同事能邀請他們一起吃飯或喝酒的僑民在希望落空後頗爲失望。了解不同文化中的社交方式可以避免這種失望情緒。”
這位荷蘭研究人員還表示,性格、態度以及工作和生活的地點,都會影響僑民社交網絡的發展。
10年前剛到阿姆斯特丹時,賽斯麗·雷澤爾(Cecily Layzell)發現實際的挑戰超出她的預想。39歲的Layzell當時感覺荷蘭比她英國的家鄉更有工作前景,但在陌生的環境裏獨自打拼讓她難以立足。回望過去,她承認自己有些天真。“我好幾次差點放棄。”
最終,一份愛爾蘭酒吧的工作幫助她定居下來。雷澤爾之前從來沒想過到那裏工作,因爲她覺得對于在海外工作的人來說這種方式太老套。
“結果我發現,那是個結交朋友的好地方,多數僑民都來去匆匆,但也有一些會在這裏待上一段時間。”雷澤爾回憶道,她現在已經能說流利的荷蘭語,而且成爲了一名美食作家、編輯兼荷、英翻譯,“通過其中一個人的介紹,我找到了一份工作,後來又在一家傳播公司擔任文案。我大概花了兩年時間才決定留下來待一段時間,我也覺得學習荷蘭語的確有意義。”
新加坡僑民
建立聯系
像Layzell這樣出國找工作並最終留下來的年輕專業人士越來越多,他們的薪水通常以本幣計價。但對于其他僑民來說,與本地人交朋友可能沒有那麽必要。畢竟,其他僑民能夠在上學、住宿和水電費方面提供更好的建議,而且他們在當地的履職時間可能也只有兩三年。
不僅如此,結識其他僑民也更加容易——可以通過辦公室、子女的學校甚至住所周圍的運動場或遊泳池達到這一目的。
但對于那些想在自己的圈子之外結識更多朋友的人來說,互聯網帶來了很多機會,甚至可以幫助他們認識志趣相投的本地人。
InterNations的會員遍布全球390座城市,其中約有30%是本地人。最近在倫敦的一次活動上,報名參加的人來自100個國家。
“人們喜歡結識可能跟自己有相同問題的其他僑民,然後解決這些問題。”InterNations聯合創始人馬爾特·澤克(Malte Zeeck)說,“但他們也想認識那些更了解這座城市,而且願意與之分享文化的本地人。”
新加坡、新西蘭和加拿大在2016年的彙豐銀行《Expat Explorer Survey》調查報告中位居前三。僑民之所以認爲這三個國家最好客,部分原因是在那裏很容易融入當地社區。加拿大已經連續第二年位居首位。那裏的僑民有四分之三認爲自己很好地融入了當地文化,全球平均值爲61%。
範·巴克爾的最新項目在一定程度上承認當地人可以通過更多方式讓外籍同事感覺自己很受歡迎。這個項目的目的是幫助她所在的那所大學的外籍員工結交當地同事,她稱之爲“打破僑民圈子,結交當地同事”。
“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很多僑民希望與他們建立聯系。”她說,“這很正常,畢竟你有自己的生活和朋友圈,你也很忙。通常來說,如果某個人曾經在海外生活過,他就更願意邀請僑民——因爲他知道他們的難處。如果人們能夠更好地認識到自己的邀請對僑民有多麽重要,那肯定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