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推娃”和“中式推娃”的熱文最近我們都已經讀得很多了。作爲“推娃”又一“重鎮”新加坡(又稱坡縣)的媽媽們說,“不能沒有我們的名字!”
我們來看一位坡縣雞血娃的作息:
早上5點起床,遊泳兩小時;
7點之後,在車上吃早飯,前往學校;
下午1點左右下課,開始課後補習班,各種學科、音樂、體育等一個都不能少;
晚上9-10點左右睡覺。
簡直比中國的雞血娃有過之而無不及!
雖然少數娃的經曆不能代表大部分,但是坡縣政府學校的入學派位、三年級的高才計劃、小六的“分流”政策等,一步步將家長孩子推向焦慮和各種補習班。
這些政策、做法聽上去是不是很熟悉?中國的公立教育在坡縣找到了“世界上另一個我”,中國老母親唱起“我和你,心連心”,天下操心的母親是一家!
前不久,我和幾個從新加坡回來的媽媽聊天,聽了一些“新式推娃”的故事。這些媽媽當初留學新加坡的原因,除去坡縣離中國近、安全、允許陪讀外,無一例外是因爲看上了新加坡舉世聞名的雙語教育。不過,深入了解之後,我不由得大跌眼鏡:
Q:
新式推娃之所以這麽雞血,追根溯源是“雙語教育”的鍋?
A: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雙語教育。新加坡的“全民雙語”政策當年造成近半數小學生畢業考試不合格,不得已才祭出“小六分流”大法,卻也導致了重視教育的華人家長的雞血推娃。
Q:
中國家長想要的“雙語教育”只有在中國才能實現?
A:
新加坡的雙語教育固然爲人稱道,但中文教育的強度實在難以讓中國家長滿意。在新加坡讀書幾年後,幾位媽媽不約而同地帶孩子回了國……
新加坡教育像一面鏡子,從中照見了別人的焦慮,也讓我們得以冷靜地覺察,我們到底想要什麽,我們的孩子到底需要什麽。
Terry媽媽(北京)& Bophei媽媽(天津)
“遠離霧霾”留學黨。因爲霧霾已經影響到了孩子的健康,想出國給孩子換個環境。
Anna媽媽(鄭州)
“遠離應試”留學黨。孩子在體制內學校非常焦慮,想要出去看看更好的教育資源。
這幾位媽媽都認爲,當初去新加坡留學的決定還是正確的。“新加坡更適合短期、低齡的留學,文化和生活上沒有太多不適應;而歐美比較適合更長期、年紀再大一點的孩子留學。”
新加坡新聞網站中,隨處可見對低齡教育的重視
1
新式推娃的“源頭”
在于雙語教育實在是太難了
新加坡以英文爲工作語言,各民族(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各自的母語爲第二語言,可以說是一個全球最大的“雙語實驗室”。
2015年剛去世的李光耀當初在新加坡實行雙語,其實是“不得已而爲之”——他認爲新加坡華人占多數,但國民中馬來人也不少,周圍又被馬來西亞所包圍,使用英語作爲工作語言才能生存下來。但事實證明,即使有國家政策作爲支持,雙語教育的難度仍然讓人意想不到。雙語政策實施近10年後的1974年,新加坡小學六年級的會考及格率只有59.3%,高中能通過A-Level的學生,更是只有9%!
于2011年11月成立的李光耀雙語基金官網首頁
面對近乎一半的未來國民要被雙語教育搞成“半文盲”的危險,新加坡政府采取了“小六會考分流”作爲解決方案。
李光耀本人及其子女的雙語學習都很順利,再加上當年的心理學和腦科學研究的局限性,導致他認爲,語言能力水平就等于智力水平,那些語言能力強的孩子,其他能力也一定強。因此,新加坡政府決定根據小六會考的英語和母語成績,對孩子們進行嚴格的篩選。
少數中英文都好的“精英”,繼續接受科目較難、師資也好的“雙母語”教育,將來上大學;而大部分雙語能力一般的孩子,只要英語學好就行了,中文可以只修華文B,根據後續考試成績,將來上大學或者理工學院(相當于中國大專)、職業學校等;而對于成績更差的孩子,就學習更簡單的課程,將來接受職業教育。
但是,小六會考分流,實質上就是把高考“前置”到了小學六年級。這無疑是給本來就雞血的華人家長又打了一支腎上腺素,也怪不得大家推娃推得這麽起勁了。
新加坡現階段的分流制度也經過了多次改革,不過截止到今年,仍然是“小六會考定終身”,而且英文、中文、數學、科學的考察比重基本上是2:2:1:1,也即語言能力仍然占相對重要地位
後來,李光耀在回憶錄《雙語教育:我一生的追求》中,對分流政策作了檢討:
“ 根據語文能力分流,還有過度提高雙語學習水平,是對那些雖然很聰明,但母語能力弱的學生的一種懲罰,是不公平的。”
近年來,許多中國家長都對雙語教育趨之若鹜,但是新加坡早以其“雙語實驗室”的結果告訴我們,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雙語教育,讓不適合的孩子強行加入雙語賽道,會對他的教育水平造成很大的損耗。新加坡是不得已而爲之,但中國家長手握自由的選擇權,應該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權衡利弊,選擇最適合孩子的教育。
世界經濟論壇官網報道:教育是新加坡成功的秘訣麽?配圖爲新加坡第一任總理李光耀
2
新式推娃面面觀
連哥哥姐姐都要拼的
幼升小和補習大戰
三位媽媽本來希望把孩子送進政府小學接受雙語教育,但最終在複雜的派位制度下望而卻步了。
新加坡的“幼升小”,可謂是比中國更“慘烈”。看看教育部發布的小一學生入學流程吧:
看完新加坡的幼升小錄取制度,你還覺得上海的幼升小複雜嗎?
錄取第一階段是“拼哥哥姐姐”,保證有兄弟姐妹正在本校就讀的學生。老大進了名校,老二也就穩妥了,所以爹媽得千方百計把老大送進名校,倆孩子之間年齡還不能差太大。
第二階段,“拼爹媽”正式開始。“拼爹媽細則”分爲五階段(圖中2A(1)到2C),
2A(1)階段錄取那些父母是校友,並于報名日前至少一年加入校友會、或父母是學校董事會或顧問委員會成員的學生;
2A(2)階段,錄取兄弟姐妹或父母曾是校友的學生,父母是該校教職員工的學生;
2B階段,父母是否在學校擔任家長義工、是否是社區領導者等等都會影響學生錄取;
2C階段才輪到看學區房,而且學區房的遠近還很重要,越近越有可能被錄取。
一條條篩選下來,就看你爹媽符合哪一條,能通過第幾階段的派位。
但是,公立小學的資源必定會向本國公民傾斜,如果是外國學生,到了第三階段才能輪到你,這個時候剩下的多半都是些“菜市場小學”了。除非你爸是金融大鳄羅傑斯這樣的人物,孩子能進排名第一的南洋小學。
因此,最後三位媽媽選的是一所學生來自80多個國家、以開放包容爲特色的新加坡著名IB國際學校。
進了國際學校後,三個孩子都適應得很好,然而,爲了趕上英語的進度,Bophei媽媽和Anna媽媽還是打算給孩子報讀補習班。這一了解,發現新加坡也是補習大國,氣氛之火熱,絲毫不遜于海澱黃莊。
政府學校學生要補課。像文章最開始提到的那位雞血娃,各種學科都在補,從小父母就對他特別嚴格,推得厲害。Anna媽媽說她有一位朋友的女兒,在頂級的公立女校,除了正常的補習之外,還要組織學校活動、做義工,時間排的特別滿,一度每天只睡四個小時。
早就有新聞報道稱,多數新加坡學生在學習方面患有高度焦慮症(新聞截圖自:新加坡海峽時報)
新加坡補習機構衆多,也有類似學而思的機構,需要考試合格了才能報讀,而且學費不便宜,相當于人民幣七八百元一次課。
爲什麽要補習?還是在于新加坡複雜的分流制度。除去小六那次“定終身”的分流,還有3年級選拔天才兒童的高才計劃,初中階段的N水准會考、O水准會考……每一次分流,都會根據學生成績不同,決定著學生未來是能更快考上大學,還是要比別人多幾年努力,或是去向職業技術方向。
國際學校學生也要補課,雖然不用參與公立系統那麽殘酷的分流,學習程度也還比較“佛系”,但孩子仍然需要學業精進,將來才能升上好的大學。像Bophei和Anna都在補習英文、數學,除了找當地的老師之外,還會尋找中國的線上課程。
新加坡的國際學校和國內的雙語學校類似,注重探究,孩子們經常需要到戶外完成課程。三位媽媽認爲,新加坡國際學校的獨特性在于得天獨厚的多元文化環境,讓孩子在接觸華人文化、西方文化、馬來文化……的過程中,學會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
3
雙語教育去向何方?
坡縣兩年後,答案還在中國
新加坡雖好,但兩年後,三位媽媽們同時都感受到了它的局限性。最大的瓶頸是中文。
新加坡的雙語教育確實做得不錯。很多家庭之所以會來新加坡留學,一大原因就是希望孩子能同時學習英文和中文,不至于像去歐美國家那樣丟失說母語的能力。
金融投資家羅傑斯在描述自己爲何來新加坡定居時,也這樣說:
“ 我們幾年前前來新加坡定居,是因爲它的雙語、語言和教育政策。二十一世紀將是中國和亞洲的世紀。我們認爲讓孩子考察亞洲和說流利的華語,是我們能夠給她們的最好技能。我們查看了許多使用華語的城市,最終選擇了普遍使用英語和華語的新加坡。我們的小女兒‘小蜜蜂’(Baby Bee)在只使用華語的南洋幼稚園上課。大女兒是在一些科目用英語、一些用華語的南洋小學上課。學校的活動是每星期輪流使用華語和英語。”
在國際學校裏,學校有中英雙語班(一天中文一天英文,或是半天中文半天英文),和純英語班(可以選修第二外語,包括中文)。
Terry有一次回來對媽媽說,你知道嗎,老外們都在學中文,學中文課的教室都不夠用了,學校在商量著換大教室。
Bophei媽媽也表示了驚訝:
“ 我在學校時,有個金發碧眼的小孩用標准的中文跟我說話,我都傻眼了。”
雙語班中,母語不是中文的西方家庭占到一半以上。好多西方家庭或是華裔家庭的小孩,從幼兒園開始,就參加雙語班,從小創造一個浸潤式的環境。
然而另一方面,新加坡的中文課程對于來自中國的家庭來說,還是太淺了。
Anna媽媽有位朋友的兩個孩子都在一流的公立中學讀書,聽她說,孩子雖然在家裏有中文環境,但是小學畢業時的中文水平,也就和國內小學3年級的水平差不多。對于本地華人孩子來說,能用中文把一件事說清楚,已經是很不錯的了。
從幾位媽媽的觀感上來看,整個社會也是以英文爲主。公交車上的孩子,特別是中學生,都用英文來交流。電梯裏,Anna媽媽試著用中文和鄰居孩子交流,對方能聽懂,但用中文回話卻要想半天,說出來的中文有著英語的語法。一次社區募捐,Bophei媽媽用中文問一位政府學校的學生募捐內容,對方最後只說出了“十塊”兩個中文字。
在新加坡也有各種專門用來學習中文的軟件和網站
爲何雙語教育這麽多年,不少學生的中文水平還是一般?Bophei媽媽試著分析,很多新加坡學生學習中文,就像中國的孩子學英文那樣,用的是應試的方法,只是爲了考試能過;社會上大部分時間用的都是英文,一些家長和孩子的重視程度也不夠。聽公立學校的朋友講,孩子小學畢業後,中文也只有國內小學3年級的水平,
Anna媽媽感慨:
“
孩子的語言學習是不能脫離認知水平的,認知水平的提高要依賴他的優勢語言,所以在英文程度不高的時候,更是不能放棄中文的閱讀。我慢慢體會到,哪怕第二語言再流利,也不可能替代我們的母語,因爲母語代表的是你的文化認同和歸屬感。中國人,還是要有中國根文化的支撐。
我也有一個小女兒,在新加坡的幼兒園待了一段時間,回家就跟我說整段的英文了。考慮到她的中文問題,以及姐姐的中國身份文化認同問題,看看現在國內的霧霾也好一點了,我們于是做出了回國的決定。”
這也是其他幾位回國媽媽們的共同感受。爲了追求好的國際教育而出國,爲了學中文而回國,兩年的曆程,讓他們把孩子未來的教育之路看得更爲清晰。